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银行业,2007年要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我国金融业将直面市场风雨。虽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相继上市,但是,经营机制、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法人治理环境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转制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旧有的管理文化、体制形态改变艰难,战略转型任务繁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金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文章就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46-02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金融风险一般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与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这里指的金融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方面因素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可能性,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主体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经营或债务人违约等微观因素引起的,导致个别或部分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风险是与金融业相伴而生的,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金融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不确定性。风险,就其完整的含义而言,指与人的预期出现较大偏离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是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系统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虽然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被有效地规避、转化和控制。
3.潜伏性。金融风险的出现是金融领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显露、激化的结果。它总会经历一个问题和矛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良性”到恶化的积累过程。金融风险潜伏期的长短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
4.传染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的今天,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传染性。
5.体制性。体制性金融风险是指在两种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摩擦,深层次矛盾未获得根本性解决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是经济转型国家金融风险所特有的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1.环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在的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相对于银行来说属于不可控的风险,它分为四种风险:(1)法律风险:即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法律不完整、不配套或不细化;有些法律条文之间、法律与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使得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种种困境,比如抵押品变现受偿、债权回收等诸多方面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导致银行打赢官司而难以收回债权,甚至打赢官司还要“赔本赚吆喝”,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2)管制风险:是指国家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使商业银行产生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国家的经济运行周期变化或经济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贷企业不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对市场反映迟缓、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科技含量差等等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产品挤压,资金严重滞留,无法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形成银行信贷风险。(4)竞争风险: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引起银行客户的流失,造成银行利差收入巨减,降低银行收入,增大金融风险。比如当今市场的商业银行违规“贴水吸存”行为等等。
2.金融业务风险。金融业务风险就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等的变化或者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出现违约行为、坏账而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经营效益大幅下滑,难以用资本金抵补坏账损失或亏损所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以下五种风险:(1)信用风险:即银行客户产生的违约行为所引起的风险。(2)流动风险:即由于银行无法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如使存款人的提现需求、借款人的融资需求、结算开户的划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导致银行破产。(3)利率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产生对银行盈利水平或银行资本市场的市值价值不利变化的风险。(4)汇率风险:即由于市场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银行的资本市值所产生的影响。它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资本流动、利率变化、国际重大的政策、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都会引起汇率的变动。(5)资本风险:即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等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四种风险:(1)战略风险:是指银行高级领导者因为自身素质的局限,比如管理能力、经验、业务水平、分析能力等等的局限性,在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时,产生的重大失误与偏差而形成的风险。(2)组织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管理者组织水平低下所引起的风险。比如银行的组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作部门与环节相互制肘,人员安排、工作环节缺乏合理性,各项工作与业务开展无法协调,给银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3)能力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由于不具备经营管理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引起的风险。(4)新产品风险。新产品风险就是指在新产品的开发、定价、营销、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参与者的能力、经验、状态等因素制约,导致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定价不合理、营销方式与手段偏差或失误所引起的风险。
4.营运风险。营运风险是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1)清算风险:指银行在代理客户的资金划拨和银行自身对外结算、清算过程中造成损失的可能性。(2)技术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存的银行服务系统由于技术设备陈旧而不能有效运作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表现为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防范技术发展中的纸漏而产生的风险。(3)操作风险: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是否有能力在获利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环节中的失误,如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引起的风险。(4)犯罪风险: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犯罪行为引起的风险。(5)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保证之下,所作的决策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需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得到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的,广泛存在于银行体系和银行的各项业务中。
二、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防范环境风险的措施
1.建立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站应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笔者认为此措施可随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动向,在银行内部完善研究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的机构与机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最有效的政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银行信贷等各种主要业务决策的参考信息,反馈给商业银行的决策层,以及时决定信贷客户的进入和退出。当然,这种研究分析机构的成员,应该与银行信贷评审、信贷调查、信贷经营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联席会议报告制度,实行信息共享,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商业银行最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2.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目前,一些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现行的经营管理架构下,加强总省行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强化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标准、信贷审批、风险监控等方面工作的统一管理,逐步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在业务流程中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了解市场,了解客户,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过程之中,实现促进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为此应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需要的、集中垂直型的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前台、中台、后台的整体联动和相互制约,形成覆盖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内控与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掌握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垂直化管理组织架构,推行风险经理制,实行全行风险管理系统机构和人员的垂直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有效性。建立和实施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度,调整优化业务与管理流程,完善管理职责、功能,实现风险的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3)坚持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种风险、各业务品种、各流程环节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改变过去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向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全面管理转变。二是垂直化管理原则。就是为保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按照战略导向,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生态、适应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垂直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三是联动与制衡原则。就是按照客户导向来优化流程,建立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有效经营。四是专业化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对市场、信用、操作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细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运营精细化的风行计量技术和分析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五是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就是在确保风险管理权威性、独立性并建立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的前提下,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行为的责任制度,明晰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清晰界定风险条线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与风险回报管理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六是统一标准的原则。就是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要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定的职责范围与程序内规范运作,确保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一致性。七是流动性原则。就是建立健全风险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岗位工作满规定年限的,原则上应进行内部岗位交流或交流到前台和后台工作;对于前台工作表现优秀的,每年应有一定的比例人员补充到风险管理部门,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防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策略
1.全面构建操作风险的防范控制体系。(1)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要对操作风险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主导构建宏观的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应该首先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当作一种必须的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核准并定期审核本行的操作风险,同时对存在于本行的各类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组织人员制定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操作风险所应依据的原则。(2)建立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内审队伍,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全面、有效。内审部门应该制定一套程序来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风险,并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信息。(3)各种操作风险不是孤独的毫无联系的,银行业务部门之间应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互动。(4)银行应该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以确保在严重的业务中断事件中连续经营并控制损失。(5)积极引进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我们应该积极引进世界金融领域出现的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各自的经营特色和风险状况进行消化吸收,通过这种对先进理念乃至上升为文化层面的深入认识来强化对操作风险的警惕,并自觉落实到管理层和员工的具体行动上,从上至下形成潜意识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底线。
2.注重利率风险管理,强化信贷风险对策。(1)构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各级分支行应尽快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支持利率风险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在利率风险管理规划、识别、计量、监控、评价、防范和化解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责,引入利率敏感分析和缺口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将利率风险限额分解到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和各业务单元,确保利率风险头寸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健全信贷产品定价机制。一是建立能够灵敏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促进内部资金的有效流通和统一调度;二是建设和优化信贷风险评级系统,使作为信贷产品定价重要参考因素的风险能及时准确地予以反应;三是建立分级授权的信贷产品价格决策和管理机制;四是尽快实行信贷产品业务单元制,建立按客户、产品和业务单元进行细分与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实行对不同产品和业务单元在价格与绩效上的考核,使每一项信贷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收益等情况能准确界定和量化,并有效传递到信贷定价环节。(3)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一是在信贷期限结构上,改变银行目前长期贷款余额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短期贷款的现状,减少因为存、贷款期限结构不匹配以及信贷资产长短期限结构不匹配而形成的利率风险;二是大力拓展个人信贷业务,丰富个人信贷业务品种;三是在依据风险状况合理确定利率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体系和机制,积累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经验;四是改变过去选择信贷客户以财务状况为主要或惟一依据的传统做法,确立在整体上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即可作为信贷营销对象的风险管理和信贷营销理念;五是逐步减少信贷利息在银行总收益中的占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增加收益和对冲利率风险。(4)培养差别化、品牌化的信贷服务理念。利率市场化在增加商业银行利率决定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优质客户对银行及其信贷产品选择的自主权,只有在客户服务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相对较高的价格下营销风险相对较低的信贷产品,应在信贷文化、服务效率、业务流程、产品结构和差别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树立具有当地商业银行特色和优势的信贷服务品牌,优化银企合作关系,以便在利率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3.提高经营管理决策者素质与员工队伍素质,积极应对管理风险。在应对经营决策的风险上,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负责人、信贷部门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严把准入关,不仅看他们的业务素质、个人办事能力,更要看他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培训和实施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在提高各个岗位员工素质的同时,净化员工队伍,不为风险的发生留下可乘之机。
4.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打造防范金融风险的防护网。(1)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文化和理念必须先行。招商银行近几年在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业界广为认可的成绩,源于该行从2000年就提出“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经营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营造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行现有的文化理念中的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显单薄,建设银行作风中的“严谨规范”、员工警言(我的微小疏忽,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麻烦;我的微小失误,可能给建行造成巨大损失;私欲、失德和腐败,必然给自己、亲人和建行带来耻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较为认同的“风险控制先行”原则,其实都是内部控制中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炼、体验。(2)严把细节关,创新地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主审轮换制。主审岗位既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各项业务,又要求审计人员能对现场审计的材料进行提炼和概括,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能用简洁准确的书面语言形成审计报告,完整地体现一个审计组最终的审计成果。其次要进行再培训。近年来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创新和科技手段的发展,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大都通过视频会的方式。但由于视频场所有限、授课人使用方言等因素影响,往往使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现场,从客观上讲,自学的时间很少,加上正规系统培训的名额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都不能“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防范道德风险的策略
1.严格管理,坚决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章操作者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2.严格执行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和轮岗制度,加大对业务检查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办法,发现和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3.对银行员工利用工作变动、单位机构变化之机趁机作案的风险制定策略。在实施机构撤并之前,应加大检查制度,在检查业务的同时,对重点员工行为也要逐一排查,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营主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严格避免和限制他们采取短期行为的倒贷等方式掩盖风险和规避监督,以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鞍山市分行 辽宁鞍山 114001)
(责编:小青)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策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46-02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金融风险一般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与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这里指的金融风险包含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方面因素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可能性,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主体由于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经营或债务人违约等微观因素引起的,导致个别或部分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金融风险是与金融业相伴而生的,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金融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不确定性。风险,就其完整的含义而言,指与人的预期出现较大偏离的可能性。金融风险是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系统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虽然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被有效地规避、转化和控制。
3.潜伏性。金融风险的出现是金融领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显露、激化的结果。它总会经历一个问题和矛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良性”到恶化的积累过程。金融风险潜伏期的长短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
4.传染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增强的今天,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传染性。
5.体制性。体制性金融风险是指在两种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摩擦,深层次矛盾未获得根本性解决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是经济转型国家金融风险所特有的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分类
1.环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在的国家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这类风险相对于银行来说属于不可控的风险,它分为四种风险:(1)法律风险:即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法律不完整、不配套或不细化;有些法律条文之间、法律与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使得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种种困境,比如抵押品变现受偿、债权回收等诸多方面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导致银行打赢官司而难以收回债权,甚至打赢官司还要“赔本赚吆喝”,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2)管制风险:是指国家改变管理行为与条例,从而使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使商业银行产生风险。(3)经济风险:是指国家的经济运行周期变化或经济结构变化对银行产生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贷企业不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对市场反映迟缓、产品更新换代滞后、科技含量差等等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产品挤压,资金严重滞留,无法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形成银行信贷风险。(4)竞争风险: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各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引起银行客户的流失,造成银行利差收入巨减,降低银行收入,增大金融风险。比如当今市场的商业银行违规“贴水吸存”行为等等。
2.金融业务风险。金融业务风险就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等的变化或者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出现违约行为、坏账而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经营效益大幅下滑,难以用资本金抵补坏账损失或亏损所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以下五种风险:(1)信用风险:即银行客户产生的违约行为所引起的风险。(2)流动风险:即由于银行无法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如使存款人的提现需求、借款人的融资需求、结算开户的划款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导致银行破产。(3)利率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的非预期变化,产生对银行盈利水平或银行资本市场的市值价值不利变化的风险。(4)汇率风险:即由于市场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银行的资本市值所产生的影响。它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动、资本流动、利率变化、国际重大的政策、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都会引起汇率的变动。(5)资本风险:即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由管理者的能力与素质等的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四种风险:(1)战略风险:是指银行高级领导者因为自身素质的局限,比如管理能力、经验、业务水平、分析能力等等的局限性,在制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时,产生的重大失误与偏差而形成的风险。(2)组织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管理者组织水平低下所引起的风险。比如银行的组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工作部门与环节相互制肘,人员安排、工作环节缺乏合理性,各项工作与业务开展无法协调,给银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3)能力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由于不具备经营管理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而引起的风险。(4)新产品风险。新产品风险就是指在新产品的开发、定价、营销、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参与者的能力、经验、状态等因素制约,导致新产品开发成本过高、定价不合理、营销方式与手段偏差或失误所引起的风险。
4.营运风险。营运风险是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出现问题或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失误或犯罪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分为:(1)清算风险:指银行在代理客户的资金划拨和银行自身对外结算、清算过程中造成损失的可能性。(2)技术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存的银行服务系统由于技术设备陈旧而不能有效运作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表现为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条件下,未能有效地监督和防范技术发展中的纸漏而产生的风险。(3)操作风险: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是否有能力在获利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环节中的失误,如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引起的风险。(4)犯罪风险:指银行营运过程中由于犯罪行为引起的风险。(5)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人士在得到来自第三方保证之下,所作的决策即使带来损失也无需完全承担责任,或可以得到补偿,致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收益。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现的,广泛存在于银行体系和银行的各项业务中。
二、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防范环境风险的措施
1.建立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站应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笔者认为此措施可随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动向,在银行内部完善研究分析国家宏观政策的机构与机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最有效的政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银行信贷等各种主要业务决策的参考信息,反馈给商业银行的决策层,以及时决定信贷客户的进入和退出。当然,这种研究分析机构的成员,应该与银行信贷评审、信贷调查、信贷经营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联席会议报告制度,实行信息共享,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商业银行最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2.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目前,一些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现行的经营管理架构下,加强总省行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强化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标准、信贷审批、风险监控等方面工作的统一管理,逐步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在业务流程中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了解市场,了解客户,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过程之中,实现促进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风险管理。为此应明确以下几点:(1)明确全面风险管理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需要的、集中垂直型的风险管理体制,加强前台、中台、后台的整体联动和相互制约,形成覆盖商业银行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内控与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掌握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垂直化管理组织架构,推行风险经理制,实行全行风险管理系统机构和人员的垂直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有效性。建立和实施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制度,调整优化业务与管理流程,完善管理职责、功能,实现风险的源头控制与过程控制。(3)坚持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种风险、各业务品种、各流程环节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改变过去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向信用、市场、操作风险全面管理转变。二是垂直化管理原则。就是为保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按照战略导向,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生态、适应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垂直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三是联动与制衡原则。就是按照客户导向来优化流程,建立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有效经营。四是专业化管理原则。就是建立对市场、信用、操作风险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细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运营精细化的风行计量技术和分析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五是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就是在确保风险管理权威性、独立性并建立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的前提下,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行为的责任制度,明晰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清晰界定风险条线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与风险回报管理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六是统一标准的原则。就是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要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在规定的职责范围与程序内规范运作,确保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一致性。七是流动性原则。就是建立健全风险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岗位工作满规定年限的,原则上应进行内部岗位交流或交流到前台和后台工作;对于前台工作表现优秀的,每年应有一定的比例人员补充到风险管理部门,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防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策略
1.全面构建操作风险的防范控制体系。(1)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要对操作风险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主导构建宏观的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各级机构的最高管理层应该首先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把它当作一种必须的管理的主要风险类别,核准并定期审核本行的操作风险,同时对存在于本行的各类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界定,组织人员制定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操作风险所应依据的原则。(2)建立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内审队伍,确保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全面、有效。内审部门应该制定一套程序来定期监测操作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风险,并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信息。(3)各种操作风险不是孤独的毫无联系的,银行业务部门之间应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互动。(4)银行应该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以确保在严重的业务中断事件中连续经营并控制损失。(5)积极引进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我们应该积极引进世界金融领域出现的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各自的经营特色和风险状况进行消化吸收,通过这种对先进理念乃至上升为文化层面的深入认识来强化对操作风险的警惕,并自觉落实到管理层和员工的具体行动上,从上至下形成潜意识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底线。
2.注重利率风险管理,强化信贷风险对策。(1)构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各级分支行应尽快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上支持利率风险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在利率风险管理规划、识别、计量、监控、评价、防范和化解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责,引入利率敏感分析和缺口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将利率风险限额分解到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和各业务单元,确保利率风险头寸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健全信贷产品定价机制。一是建立能够灵敏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促进内部资金的有效流通和统一调度;二是建设和优化信贷风险评级系统,使作为信贷产品定价重要参考因素的风险能及时准确地予以反应;三是建立分级授权的信贷产品价格决策和管理机制;四是尽快实行信贷产品业务单元制,建立按客户、产品和业务单元进行细分与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实行对不同产品和业务单元在价格与绩效上的考核,使每一项信贷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收益等情况能准确界定和量化,并有效传递到信贷定价环节。(3)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一是在信贷期限结构上,改变银行目前长期贷款余额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短期贷款的现状,减少因为存、贷款期限结构不匹配以及信贷资产长短期限结构不匹配而形成的利率风险;二是大力拓展个人信贷业务,丰富个人信贷业务品种;三是在依据风险状况合理确定利率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体系和机制,积累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经验;四是改变过去选择信贷客户以财务状况为主要或惟一依据的传统做法,确立在整体上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即可作为信贷营销对象的风险管理和信贷营销理念;五是逐步减少信贷利息在银行总收益中的占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增加收益和对冲利率风险。(4)培养差别化、品牌化的信贷服务理念。利率市场化在增加商业银行利率决定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优质客户对银行及其信贷产品选择的自主权,只有在客户服务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相对较高的价格下营销风险相对较低的信贷产品,应在信贷文化、服务效率、业务流程、产品结构和差别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树立具有当地商业银行特色和优势的信贷服务品牌,优化银企合作关系,以便在利率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3.提高经营管理决策者素质与员工队伍素质,积极应对管理风险。在应对经营决策的风险上,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各级业务负责人、信贷部门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严把准入关,不仅看他们的业务素质、个人办事能力,更要看他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培训和实施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在提高各个岗位员工素质的同时,净化员工队伍,不为风险的发生留下可乘之机。
4.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打造防范金融风险的防护网。(1)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文化和理念必须先行。招商银行近几年在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业界广为认可的成绩,源于该行从2000年就提出“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经营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营造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行现有的文化理念中的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还显单薄,建设银行作风中的“严谨规范”、员工警言(我的微小疏忽,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麻烦;我的微小失误,可能给建行造成巨大损失;私欲、失德和腐败,必然给自己、亲人和建行带来耻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较为认同的“风险控制先行”原则,其实都是内部控制中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炼、体验。(2)严把细节关,创新地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坚持主审轮换制。主审岗位既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各项业务,又要求审计人员能对现场审计的材料进行提炼和概括,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能用简洁准确的书面语言形成审计报告,完整地体现一个审计组最终的审计成果。其次要进行再培训。近年来随着银行各项业务的创新和科技手段的发展,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大都通过视频会的方式。但由于视频场所有限、授课人使用方言等因素影响,往往使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另外,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现场,从客观上讲,自学的时间很少,加上正规系统培训的名额少,知识的更新,理念的更新,都不能“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防范道德风险的策略
1.严格管理,坚决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章操作者严惩不怠,决不手软。
2.严格执行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和轮岗制度,加大对业务检查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等办法,发现和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3.对银行员工利用工作变动、单位机构变化之机趁机作案的风险制定策略。在实施机构撤并之前,应加大检查制度,在检查业务的同时,对重点员工行为也要逐一排查,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经营主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严格避免和限制他们采取短期行为的倒贷等方式掩盖风险和规避监督,以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风险隐患。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鞍山市分行 辽宁鞍山 114001)
(责编: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