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来源 :乡村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随着市场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加,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穗腐病是危害玉米植株的一种主要病害,不仅可导致玉米产量降低,而且易影响人畜身体健康,人畜食用带菌的玉米后会出现食物中毒等问题.了解玉米穗腐病的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做好玉米苗期、生长期、收获期及存储期的管理工作,防治好玉米穗腐病非常重要.基于此,对玉米穗腐病的危害、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两方面介绍玉米穗腐病防治技术.
其他文献
为研究黑霉菌源多肽对韭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多肽对韭菜抗病性的诱导作用,以大叶韭菜为试材,设置4组处理:无菌水处理、接种灰霉菌、接种灰霉菌并喷施多菌灵、接种灰霉菌并喷施黑霉菌源多肽.结果表明,多肽溶液对韭菜的防御性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测定时间内始终高于对照.因此,可以看出,黑霉菌源多肽可通过提高防御性酶活性,诱导韭菜对灰霉病的抗性.
2022年1月1—2日,洛阳市冷水鱼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团长张耀武教授带领钱璟和刘飞一行,冒着凛冽的寒风到栾川县开展科技服务.rn在栾川县辉煌大鲵养繁有限公司,服务团成员结合近期天气预报,就怎样做好极端天气条件下大鲵越冬的防护,对公司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服务团又到养殖车间查看大鲵生长情况,发现部分大鲵出现疾病情况,仔细检查分析后,诊断为由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发的大鲵腐皮病.针对该病,科技特派员详细检查了投喂的饵料鱼情况,确定因饵料鱼感染该细菌导致大鲵患病,提出将饵料鱼消毒后再投喂,即用聚
期刊
香菇口感嫩滑,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需求量较高的农产品.基于此,针对无公害香菇的生长环境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无公害香菇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无公害香菇种植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杉木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011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按照“南桉北杉”的布局积极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目前,杉木已经成为柳州市的主要栽培树种之一,杉木面积占该市用材林面积的50%以上.介绍杉木丰产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要点,以期促进柳州市杉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杉木栽培与经营水平.
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成品收获等方面,总结吉林省白城市早春温室芫荽、菜豆、白萝卜间混套种生产模式.
麻竹是笋材两用竹种.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麻竹资源,麻竹笋主要分布在柳州市、玉林市等地.麻竹笋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口感极佳,既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为多种食品的原料,极具经济价值.柳州市柳南区龙汉岭林场是柳州市柳南区麻竹栽培和麻竹笋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麻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和经验丰富.主要介绍麻竹笋用林的栽培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人们对稻田画种植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作画方法是直接在田间画图或牵线,标示出图形轮廓,再移栽彩色稻.近年来,人们多采用投影灯将图案投射到稻田,再移栽彩稻;通过对图案的细微部分进行单独划线、密播的方式种植出人物图案细微的效果;通过彩叶、彩穗稻的配合,在田块中呈现不同的图案;利用不同生长周期的水稻田制作稻田迷宫等相关专利技术,在应用转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地对青稞5171-7品系进行栽培,按“W”取样法进行取样观察.主要对青稞新品系5171-7花芽分化情况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为生产管理提供依据.试验发现:该品系4~6叶时已经开始进行花芽分化,此时应进行肥水的施用,并注意排涝,保证青稞5171-7的产量.经测产,该品系顶部花芽退化较多,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该品系667 m2理论产量253.70~280.85 kg,属中高产品种,增产潜力大.
为阐述西藏高原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20 cm土层土壤的pH值以及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呈酸化趋势,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在种植第1年明显增加,全氮含量在第3年增加至最大,之后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把藜麦种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富民产业来大力发展.为进一步摸索出更为合理的种植密度,设置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探讨不同播种密度对藜麦产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陇中旱作区藜麦种植密度以667 m2种植4167株为宜,藜麦产量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较667 m2种植8334、5556、3334、2778株处理藜麦产量分别提高了49.6%、31.0%、28.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