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心灵对话、生命独白、情感渲泄、个性表达的过程,然而教师长期困扰于应试教育模式,写作被异化,成为应试的敲门砖。家长从“作文训练”中寻找各种范文,学生在作文训练中疲于奔命,机械套用,学生作文未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反而出现集体“失语”的状态,假话、套话、空话多,丢失了真实情感,丧失了自我想象。
一、初中作文失语症的主要表现
1.内容选材上。(1)内容干瘪,言之无物。叙事只写故事提要,成了记流水帐,写人只是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文章缺少细节,没有深度。(2)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作文要能做到通达顺畅,表达思想情感,但部分学生将作文变成文字游戏,将时尚的妙语简单地拼接,陷入华丽词藻的泥沼。文章看似句句精彩,但由于缺少思想的内涵,细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3)编造材料。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挑选、加工,选择的材料陈旧,缺少个性,以套用别的人话掩饰自己无话事说的事实,或是情感失真,细节失实,拿到题目胡乱拼凑。
2.思想情感上。(1)感情虚假。有些学生为使笔下的人物变得“高大上”,人为拔高,造成情感、内容的“两张皮”现象,以铺张的抒情、大而无当的议论替代细致入微的描写。(2)言不由衷。在写作中,学生被复制了公共思想,没有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没有真情流露,有的只是歌颂赞美,成为匡时济世的说教者。
3.表达方式上。(1)行为随意。有些学生写文章“随波逐流”,想到哪,写到哪,简单地拼凑嫁文字,文章内容空泛、文体模糊、文意散漫,每句似曾相识,但却看不到内在的联系。(2)个性缺失。学生有相似的材料、相似的语言、相似的行文方式、相似的感情基调,学生机械地套用文章,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出的文章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
二、造成学生“失语”状况的成因分析
1.积累有限,素材匮乏。学生难以跨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大部分时间呆坐在教室中,缺少自由支配的时间,缺少生活体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社会认知肤浅、思想发展缓慢。学生远离人群、远离社会,生活圈子狭窄,生活积累有限,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
2.缺少观察,缺少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实现有创意地表达。急功近利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家长缺少对学生关注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感知少、发现少,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拼凑,难以写出春风扑面的美文。同时,媒体呈现的节目具有刺激性、迎合性,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吸收,造成学生思维的减退。
3.课内阅读偏离重点。教师重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在情感,获得的多是道德、审美内容,而缺少语言感觉、语言修辞的生动经验。教师囿于标准答案去理解,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语文阅读功利化,将学科之外的书籍视为“闲书”,使课外阅读淡出了学生的日常教学。
4.未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作文定位不清,沦为考试的工具,学生作文不是表达性情、抒发情感,而变成了背诵范文;作文训练不到位,成为阅读的附庸,训练内容缺少梯度,前后脱节;作文指导隔靴搔痒,缺少对学生进行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过渡照应的指导,学生成为码字的工匠。
三、解决初中作文失语状况的有效对策
1.搭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避免“无米下锅”的现象,写出的文章才不至于空洞无物、言不由衷。(1)感受多彩的生活世界。教师在破除“封闭式”的学习生活,引领学生走向自然,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广阔的大自然然中陶冶情操,为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投身社会,在观察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2)培养思考生活的习惯。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观察要有规可循,有一定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从上至下;观察不限于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嗅、用舌尝、用心想,只有多重感官的参与,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才会更全面,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
2.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有力辅助。(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将获取信息的触角延伸至课外,让他们在博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形成阅读的兴趣。如七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老舍散文》《安徒生童话选集》《海底两万里》,八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余光中作品精选》《钱学森传》,九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简爱》《红岩》《朝花夕拾》《文化苦旅》《傅雷家书》等。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过神奇世界的另一扇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用工具书扫清障碍,从感知到质疑、领悟;学会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写作的特点;学会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会评析赏析作品。(3)形成独特的体验感悟。教师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带着情感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3.构建立体开放的写作训练体系。(1)还作文教学本来面目。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要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作与说话一样,胸中有积累,就会不吐不快。(2)由封闭走向开放。形式开放,将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过程开放,摆脱限时定点的封闭模式,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写作环境,增加学生撰写优秀作文的机会;评改开放,打破教师独批的局面,将师评与互评、自评结合起来。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集体“失语”的状况,要反观作文教学本身,提出疗救的对策,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作文课堂。
一、初中作文失语症的主要表现
1.内容选材上。(1)内容干瘪,言之无物。叙事只写故事提要,成了记流水帐,写人只是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文章缺少细节,没有深度。(2)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作文要能做到通达顺畅,表达思想情感,但部分学生将作文变成文字游戏,将时尚的妙语简单地拼接,陷入华丽词藻的泥沼。文章看似句句精彩,但由于缺少思想的内涵,细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3)编造材料。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挑选、加工,选择的材料陈旧,缺少个性,以套用别的人话掩饰自己无话事说的事实,或是情感失真,细节失实,拿到题目胡乱拼凑。
2.思想情感上。(1)感情虚假。有些学生为使笔下的人物变得“高大上”,人为拔高,造成情感、内容的“两张皮”现象,以铺张的抒情、大而无当的议论替代细致入微的描写。(2)言不由衷。在写作中,学生被复制了公共思想,没有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没有真情流露,有的只是歌颂赞美,成为匡时济世的说教者。
3.表达方式上。(1)行为随意。有些学生写文章“随波逐流”,想到哪,写到哪,简单地拼凑嫁文字,文章内容空泛、文体模糊、文意散漫,每句似曾相识,但却看不到内在的联系。(2)个性缺失。学生有相似的材料、相似的语言、相似的行文方式、相似的感情基调,学生机械地套用文章,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出的文章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
二、造成学生“失语”状况的成因分析
1.积累有限,素材匮乏。学生难以跨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大部分时间呆坐在教室中,缺少自由支配的时间,缺少生活体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社会认知肤浅、思想发展缓慢。学生远离人群、远离社会,生活圈子狭窄,生活积累有限,写出的文章苍白无力。
2.缺少观察,缺少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实现有创意地表达。急功近利式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家长缺少对学生关注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感知少、发现少,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拼凑,难以写出春风扑面的美文。同时,媒体呈现的节目具有刺激性、迎合性,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吸收,造成学生思维的减退。
3.课内阅读偏离重点。教师重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在情感,获得的多是道德、审美内容,而缺少语言感觉、语言修辞的生动经验。教师囿于标准答案去理解,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制约了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语文阅读功利化,将学科之外的书籍视为“闲书”,使课外阅读淡出了学生的日常教学。
4.未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作文定位不清,沦为考试的工具,学生作文不是表达性情、抒发情感,而变成了背诵范文;作文训练不到位,成为阅读的附庸,训练内容缺少梯度,前后脱节;作文指导隔靴搔痒,缺少对学生进行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过渡照应的指导,学生成为码字的工匠。
三、解决初中作文失语状况的有效对策
1.搭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避免“无米下锅”的现象,写出的文章才不至于空洞无物、言不由衷。(1)感受多彩的生活世界。教师在破除“封闭式”的学习生活,引领学生走向自然,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广阔的大自然然中陶冶情操,为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投身社会,在观察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2)培养思考生活的习惯。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观察要有规可循,有一定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从上至下;观察不限于用眼睛看,可以用鼻嗅、用舌尝、用心想,只有多重感官的参与,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才会更全面,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
2.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有力辅助。(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将获取信息的触角延伸至课外,让他们在博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形成阅读的兴趣。如七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老舍散文》《安徒生童话选集》《海底两万里》,八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余光中作品精选》《钱学森传》,九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有《简爱》《红岩》《朝花夕拾》《文化苦旅》《傅雷家书》等。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过神奇世界的另一扇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用工具书扫清障碍,从感知到质疑、领悟;学会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写作的特点;学会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学会评析赏析作品。(3)形成独特的体验感悟。教师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带着情感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3.构建立体开放的写作训练体系。(1)还作文教学本来面目。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要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解放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写作与说话一样,胸中有积累,就会不吐不快。(2)由封闭走向开放。形式开放,将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过程开放,摆脱限时定点的封闭模式,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写作环境,增加学生撰写优秀作文的机会;评改开放,打破教师独批的局面,将师评与互评、自评结合起来。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集体“失语”的状况,要反观作文教学本身,提出疗救的对策,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作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