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经济全球化趋势近年来因受到各种阻力而有所放缓,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渐趋完善,中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逐渐迈向信用经济时代,特别是伴随市场规范化水平提升,国外及国内资金流转不断加速,市场金融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然而国内抗击风险的水平却不高。加之我国中小微企业众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整体信用评级体系位于初步阶段。所以,文章就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开放进行具体细化分析,为构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体制提供建议,希望为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具有现实作用。
关键词:市场开放;信用评级;企业评级;信用评价机构;评级体系构建
我国现代经济已经逐渐转变为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主要起到发展与维持信用的关系,而信用评级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主要前提,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背负着防治化解金融风险与推动市场良性发展使命。基于现代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势态,中国信用评级部门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评级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欠缺国际性市场与统一的行业规制。唯有统一规范评级指标、评级方案与评级标准规制,才不会致使评级结果偏差较大。这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不能有效增强企业无形资产性能与发挥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性能。与此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控机制不足,部门规章制度不规范,操作规范与管理体系均未能达到科学严谨水平,迫使内部管理严重缺少有力组织与规制保证。
(二)缺乏客观可信的评级资料
中国在信用评级业中起步较晚,为此国内欠缺对企业信用等级材料掌握状况,然评估机构所用资料多源自于受评企业,基于社会信用情况不良势态下,受评企业给出的材料多是缺少可信性与客观性,评级者需要花时间对其材料实施具体核对,这不但为评估者工作带来压力与困惑,还会直接阻碍评级精确性。
(三)社会信用理念薄弱,法制不完善
鉴于国内对信用评级意识不足,导致长时间对信用评级发展不够重视,有关政府部门对评级结果运用程度不高,或因其他元素制约,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独立性与权威性仍未能建立。同时,信用评级有关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未形成实效监管规制。其中,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第一部法律法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直至2019年11月才正式实施。暂未有更高级别的法律法规出台,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是国内构建信用评级监管规制层面遇到最大困惑。
二、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剖析
近几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特别迅速,在不断积累有效经验的同时,在信誉评级领域内部与宏观市场环境两个层面上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信誉评级领域内部观看,存在于垄断巨头的渗透、技术水平不足、领域内部竞争不合规等三个主要问题;从宏观市场环境观看,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具有相对性严格的法律制度、监管规制繁琐、评价体系和审核体系不健全等三个层面上。总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市场监管机制与信用评级领域环境两大因素制约的。
(一)从信用评级行业监管角度分析
从信用评级领域监管角度分析,国内评级部门监管之前是多个机构一同管理,虽然2019年11月正式实施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由人民银行为行业主管部门,改变了以前多头监管的格局,补齐了监管短板。但由于之前多头监管带来的国内对信用评级市场立法层次不分明,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共同出台的法制法规受监管权限制约,适合对本机构业务范畴监管,匮乏从国家方面对每个信用评级部门监管的权威性,且大多数立法略显简化,没有实施细则与指导建议。同时,没有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质量评价体系,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二)從信用评级行业环境角度分析
从信用评级市场环境角度分析,信用评级行业业务主要是在债券评级业务和信贷业务范围内,其中业务规模综合性不大,而且鉴于非行业化现象存在,特别不利于债券评级的认可度。我国实施强制担保体系,这也是引发债券信用等级的因素,行业内部缺少差异化的原因。此外,评级机构的评级业务和信用咨询等业务综合经营,导致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高。同时,评级机构没有义务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更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评级模型和核心假设、评级方法及流程、评级收费和评级局限性说明等内容公众无法了解,评级的透明度不高。
三、推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发展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企业全球化与差异化经营模式
对于来自其他国家评级机构的竞技,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把竞争压力化作革新动力,发挥出最大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压力中采用有利对策,逐步提高服务水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信用评级机构需在加固本土优势基础上,结合特定行业整合现有资源,增强对信息库与人才队伍组建,打造特色服务业务。在具有差异性竞争中为市场各方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从全能性朝专业性演变。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鼓励境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宽国际业务,体现对等开放原则与推动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目标导向。我们不但需要引入,还需要走出去和国际接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不断深化的优势,逐渐和中国经济往来频繁的国家与地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逐步扩大我国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号召力。综合而言,国内外不同的信用评级与披露模式能够扩充投资人的数据获得途径,提高透明度,丰富对发行人的信用风险揭示,协助投资人实施科学合理决策。对境外投资人而言,外资评级机构为我国债券市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能够扩大投资人的选择范畴,吸引国际投资人进一步配置国内发行债券,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从而增强具有国际性信用评级服务水平。
(二)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促进评级市场法制建立 要使信用评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健全其法制保障。在信用评级市场對外开放中,相关机构需立足中国国情,合理采纳各国有利经验,不断探求符合中国评级业发展最佳监督管理模式。首先,需要科学合理采纳周边国家成熟经验,坚持以中国国情为本,形成自己的信用评级标准,引进债券双平机制,并且力求企业评级需有一家以上本土评级机构,同时利用行业税收优惠及扶持等政策,推动国内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内外评级机构间健康竞争环境。其次,需合理采纳发达国家经验,做好评级监管工作。在法律框架下确立信用评级机构在深化数据披露、杜绝利益矛盾、健全内部防治、确保评级质量等层面应求。不断健全中国信用评级监督管理体制,为评级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三)加强对信用评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信用评级专员需具备优质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其中职业素养力求评级专员深化了解众多企业的管理、金融、会计、财务及审计等层面知识,需具备多样化知识结构与超强专业性剖析水平;而道德素养力求评级专员附有为用户坚守秘密的素养,同时保持科学、独立、公正的立场。为提升评级专员素养,可依靠高校建立培养信用评估者基地,对从业专员任职资质作出确立规定,同时构建评估师资质考核体制。
(四)加强技术革新提升信用评级高效性与科学性
基于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信用评级不单是行业发展问题,还是有关金融安稳问题,国家利益问题及国家安全战略等问题。在信用评级市场开放中,国内评级机构需掌控评级标准规制的话语权,增加评级标准研发投资,踊跃探求既有特色又能保证国内金融安全评级行业发展途径。同时从投资人角度看,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必然是一个积极事件。首先,加深对国情加以研究,增加对企业历史财务数据、经营数据及违约数据收集,构建国内信用违约信息库,同时在掌握国内金融市场发展阶段与企业信用风险特点上,逐步健全国内评级体制,让评级结果可精准体现出国内经济与信用级别等现实状况,从而提升国内评级有效性;其次,需深化掌握全球经验,在全方位了解全球信用评级机构工作方法与技术基础上,取其精髓自主研发比较适宜中国国情的评级模式,进而提升国内信用评级工作有效性及科学合理性。
(五)深化评级技术水准提高竞争力
评级机构应当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云计算或大数据模式,思虑不同种类行业和市场主体差异性的应求,构建既专业又客观的评级机制与方法。不管是债项评级、主体评级还是国家主权评级,评级机构均需研发具有独立性知识产权信用评级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国现有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评级技术和观念也需高度重视其质量,同时可随时更迭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诉求,有助于解除及预防金融风险攻坚战。另外,央行有关机构负责人明确指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同步对内开放,体现公民待遇与公平竞争原则。在引入国际先进同行同时,也需引进国内优质资源,特别是引进民营资本与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进入信用评级市场,高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推动国内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纵使国内信用评级业存有一定劣势,也遮挡不了其巨大潜力。基于对信用评级认知不断深化,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将在政府机构合理指引与调配下,强化信用评级认知,健全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增强自身建设。同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视域下,中国与世界各著名评级机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会踊跃实施全球合作及交流,吸收全球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专业化评级指标体系。这些均会加速国内评级机构规范化及全球化进程。所以,在中国本土上势必会有全球性信用评级机构诞生。
参考文献:
[1]林晚发,刘颖斐,杨琴,等.高管财务经历与企业信用评级: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9,32(04):1-16.
[2]何志峰.基于产业园区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信用张江模式”为例[J].上海经济,2017(04):32-38.
[3]郎香香,田亚男.债券信用评级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20,40(01):126-130.
[4]迟国泰,李鸿禧,潘明道等.基于违约鉴别能力组合赋权的小企业信用评级——基于小型工业企业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8,21(03):105-126.
[5]林晚发,刘颖斐,杨琴等.高管财务经历与企业信用评级: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9,32(04):1-16.
[6]迟国泰,于善丽,袁先智等.基于LM检验的小型工业企业债信评级模型及实证[J].管理工程学报,2019,33(01):170-181.
[7]孟斌,迟国泰.基于违约状态判别的小企业债信评级[J].系统工程学报,2018,33(04):565-576.
[8]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研究——基于小微企业评级的视角[J].征信,2019,37(04):42-4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
关键词:市场开放;信用评级;企业评级;信用评价机构;评级体系构建
我国现代经济已经逐渐转变为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主要起到发展与维持信用的关系,而信用评级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主要前提,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背负着防治化解金融风险与推动市场良性发展使命。基于现代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势态,中国信用评级部门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评级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内信用评级行业欠缺国际性市场与统一的行业规制。唯有统一规范评级指标、评级方案与评级标准规制,才不会致使评级结果偏差较大。这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不能有效增强企业无形资产性能与发挥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性能。与此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控机制不足,部门规章制度不规范,操作规范与管理体系均未能达到科学严谨水平,迫使内部管理严重缺少有力组织与规制保证。
(二)缺乏客观可信的评级资料
中国在信用评级业中起步较晚,为此国内欠缺对企业信用等级材料掌握状况,然评估机构所用资料多源自于受评企业,基于社会信用情况不良势态下,受评企业给出的材料多是缺少可信性与客观性,评级者需要花时间对其材料实施具体核对,这不但为评估者工作带来压力与困惑,还会直接阻碍评级精确性。
(三)社会信用理念薄弱,法制不完善
鉴于国内对信用评级意识不足,导致长时间对信用评级发展不够重视,有关政府部门对评级结果运用程度不高,或因其他元素制约,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独立性与权威性仍未能建立。同时,信用评级有关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未形成实效监管规制。其中,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第一部法律法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直至2019年11月才正式实施。暂未有更高级别的法律法规出台,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这是国内构建信用评级监管规制层面遇到最大困惑。
二、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剖析
近几年,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特别迅速,在不断积累有效经验的同时,在信誉评级领域内部与宏观市场环境两个层面上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从信誉评级领域内部观看,存在于垄断巨头的渗透、技术水平不足、领域内部竞争不合规等三个主要问题;从宏观市场环境观看,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缺少具有相对性严格的法律制度、监管规制繁琐、评价体系和审核体系不健全等三个层面上。总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市场监管机制与信用评级领域环境两大因素制约的。
(一)从信用评级行业监管角度分析
从信用评级领域监管角度分析,国内评级部门监管之前是多个机构一同管理,虽然2019年11月正式实施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由人民银行为行业主管部门,改变了以前多头监管的格局,补齐了监管短板。但由于之前多头监管带来的国内对信用评级市场立法层次不分明,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共同出台的法制法规受监管权限制约,适合对本机构业务范畴监管,匮乏从国家方面对每个信用评级部门监管的权威性,且大多数立法略显简化,没有实施细则与指导建议。同时,没有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质量评价体系,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二)從信用评级行业环境角度分析
从信用评级市场环境角度分析,信用评级行业业务主要是在债券评级业务和信贷业务范围内,其中业务规模综合性不大,而且鉴于非行业化现象存在,特别不利于债券评级的认可度。我国实施强制担保体系,这也是引发债券信用等级的因素,行业内部缺少差异化的原因。此外,评级机构的评级业务和信用咨询等业务综合经营,导致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高。同时,评级机构没有义务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更没有统一的披露格式,评级模型和核心假设、评级方法及流程、评级收费和评级局限性说明等内容公众无法了解,评级的透明度不高。
三、推动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发展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企业全球化与差异化经营模式
对于来自其他国家评级机构的竞技,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把竞争压力化作革新动力,发挥出最大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压力中采用有利对策,逐步提高服务水准。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信用评级机构需在加固本土优势基础上,结合特定行业整合现有资源,增强对信息库与人才队伍组建,打造特色服务业务。在具有差异性竞争中为市场各方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从全能性朝专业性演变。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鼓励境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宽国际业务,体现对等开放原则与推动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目标导向。我们不但需要引入,还需要走出去和国际接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不断深化的优势,逐渐和中国经济往来频繁的国家与地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逐步扩大我国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号召力。综合而言,国内外不同的信用评级与披露模式能够扩充投资人的数据获得途径,提高透明度,丰富对发行人的信用风险揭示,协助投资人实施科学合理决策。对境外投资人而言,外资评级机构为我国债券市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能够扩大投资人的选择范畴,吸引国际投资人进一步配置国内发行债券,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从而增强具有国际性信用评级服务水平。
(二)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促进评级市场法制建立 要使信用评级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健全其法制保障。在信用评级市场對外开放中,相关机构需立足中国国情,合理采纳各国有利经验,不断探求符合中国评级业发展最佳监督管理模式。首先,需要科学合理采纳周边国家成熟经验,坚持以中国国情为本,形成自己的信用评级标准,引进债券双平机制,并且力求企业评级需有一家以上本土评级机构,同时利用行业税收优惠及扶持等政策,推动国内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内外评级机构间健康竞争环境。其次,需合理采纳发达国家经验,做好评级监管工作。在法律框架下确立信用评级机构在深化数据披露、杜绝利益矛盾、健全内部防治、确保评级质量等层面应求。不断健全中国信用评级监督管理体制,为评级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三)加强对信用评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信用评级专员需具备优质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其中职业素养力求评级专员深化了解众多企业的管理、金融、会计、财务及审计等层面知识,需具备多样化知识结构与超强专业性剖析水平;而道德素养力求评级专员附有为用户坚守秘密的素养,同时保持科学、独立、公正的立场。为提升评级专员素养,可依靠高校建立培养信用评估者基地,对从业专员任职资质作出确立规定,同时构建评估师资质考核体制。
(四)加强技术革新提升信用评级高效性与科学性
基于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信用评级不单是行业发展问题,还是有关金融安稳问题,国家利益问题及国家安全战略等问题。在信用评级市场开放中,国内评级机构需掌控评级标准规制的话语权,增加评级标准研发投资,踊跃探求既有特色又能保证国内金融安全评级行业发展途径。同时从投资人角度看,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必然是一个积极事件。首先,加深对国情加以研究,增加对企业历史财务数据、经营数据及违约数据收集,构建国内信用违约信息库,同时在掌握国内金融市场发展阶段与企业信用风险特点上,逐步健全国内评级体制,让评级结果可精准体现出国内经济与信用级别等现实状况,从而提升国内评级有效性;其次,需深化掌握全球经验,在全方位了解全球信用评级机构工作方法与技术基础上,取其精髓自主研发比较适宜中国国情的评级模式,进而提升国内信用评级工作有效性及科学合理性。
(五)深化评级技术水准提高竞争力
评级机构应当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云计算或大数据模式,思虑不同种类行业和市场主体差异性的应求,构建既专业又客观的评级机制与方法。不管是债项评级、主体评级还是国家主权评级,评级机构均需研发具有独立性知识产权信用评级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中国现有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评级技术和观念也需高度重视其质量,同时可随时更迭符合现代金融经济发展诉求,有助于解除及预防金融风险攻坚战。另外,央行有关机构负责人明确指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同步对内开放,体现公民待遇与公平竞争原则。在引入国际先进同行同时,也需引进国内优质资源,特别是引进民营资本与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进入信用评级市场,高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推动国内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纵使国内信用评级业存有一定劣势,也遮挡不了其巨大潜力。基于对信用评级认知不断深化,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将在政府机构合理指引与调配下,强化信用评级认知,健全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增强自身建设。同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视域下,中国与世界各著名评级机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会踊跃实施全球合作及交流,吸收全球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专业化评级指标体系。这些均会加速国内评级机构规范化及全球化进程。所以,在中国本土上势必会有全球性信用评级机构诞生。
参考文献:
[1]林晚发,刘颖斐,杨琴,等.高管财务经历与企业信用评级: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9,32(04):1-16.
[2]何志峰.基于产业园区的信用评级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信用张江模式”为例[J].上海经济,2017(04):32-38.
[3]郎香香,田亚男.债券信用评级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20,40(01):126-130.
[4]迟国泰,李鸿禧,潘明道等.基于违约鉴别能力组合赋权的小企业信用评级——基于小型工业企业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8,21(03):105-126.
[5]林晚发,刘颖斐,杨琴等.高管财务经历与企业信用评级: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9,32(04):1-16.
[6]迟国泰,于善丽,袁先智等.基于LM检验的小型工业企业债信评级模型及实证[J].管理工程学报,2019,33(01):170-181.
[7]孟斌,迟国泰.基于违约状态判别的小企业债信评级[J].系统工程学报,2018,33(04):565-576.
[8]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研究——基于小微企业评级的视角[J].征信,2019,37(04):42-4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