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继兵,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如东县名校长、南通市优秀校长,江苏省星级高中评估专家组成员;南通市骨干教师,曾任如东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历任如东县双甸中学、栟茶高级中学校长。在各级刊物发表了多篇有关教育教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生态德育建设的论文。
高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中学生态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契机,以优化课堂生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生态·成长”课堂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曾有外教在学校上过课后大发感慨:“差异太大了!我们的学生上课自由自在,发言踊跃,从没有人害怕说错;你们的学生上课鸦雀无声,安静地听讲,非常守规矩。我们的学生上课提问远远比教师传授的多,你们的教师上课传授的远远比学生提问的多。”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
教育功利化思想使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培养应试技能为目标,没有意识到获得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课堂教学缺乏智慧,学生学习缺少愉悦。传统课堂放大了教师教的作用,压缩了学生学的空间,以机械问答冒充引导学习,课堂缺少互动,师生不够融洽。传统课堂以学生会为唯一追求,评价只看分数,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成就感。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生态的观点,并基于以下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探索并实践了“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1.教育生态学原理
教育生态学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基本规律。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因子丰富多样,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生态·成长”课堂就是要在这些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互动生成和有机整合中形成最优化的课堂生态,建构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2.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提倡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也解放教师。他所提出的生本教学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及课堂教学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为“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3.新课标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和结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意识,从传统学习的被动、封闭、依赖,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生态·成长”课堂的教学模式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生态·成长”课堂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原则
“生态·成长”课堂即生态化、成长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是指课堂教学的状态,“成长”是课堂教学的结果。“生态·成长”课堂,是运用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理,有机整合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课堂教学行为、课程、教学评价等课堂生态因子,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自然和谐、互动生成、愉悦高效地自主发展的课堂实践模式。“生态·成长”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互动、和谐、共生”,要求课堂力求呈现“五给十化”的特点。“五给”是指: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给学生创设能激发自信心、有表现性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有智慧性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有参与度、有探索性的时空;给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有体验性的实践机会。“十化”是指: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对象个别化和教学评价多样化。为此,“生态·成长”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命性原则
生态课堂要“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还得到生命教育的涵养,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要立足于培养完整幸福的人,做到智育和情育并重;生态课堂要将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等丰富多样的人生体验融入课堂,使课堂不只是传播知识的课堂,也是充满乐趣、能让学生体验到幸福感的课堂。
2.生活性原则
生活即教育。生态课堂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遵循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体现生活目标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耐挫教育等,创造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氛围、方式,不断丰富体验的内涵,促成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3.生长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生态课堂的核心价值是“健康成长”。生长性原则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使教育和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健康兴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4.自主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生态课堂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听记模式,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积极主动体验、自主建构知识、不断提升人格境界的自由王国。要敢于让学生做一做,在做中学;让学生说一说,在辨析中磨砺思维;让学生想一想,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三、“生态·成长”课堂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实践
“生态·成长”课堂以“先学后教、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为方针,坚持学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学生主体、学习主动的操作原则,在更新理念、创设模式的实践研究中,以先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程序,以合作改变课堂活动的方式,以评价引领课堂生态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融通前置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生态模式。 1.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郭思乐教授认为,课堂上,教师有准备,学生没准备,还要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习,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以先学为杠杆,以导学案引领学生先学,催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备教材、备教法,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态·成长”课堂要把集体备课的重心转向导学案的研制,以“备学”为中心,研究如何导学。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知识结构,主动质疑思考。强调“一课一导学”,坚持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以“独立先学—交流合作—展示点评—点拨拓展”为基本流程的“生态·成长”教学模式。
2.限时讲授,凸显课堂教学主体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应当是“牧者”,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则在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声不断,学生被动接受,兴味全无。“生态·成长”课堂改变了传统模式,用“限时讲授”代替“满堂灌”,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
在限时讲授中,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堂讲授不超过二十分钟,集中讲授不超过五分钟。限时讲授使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生态。学校还明确提出“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规律让学生找”,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3.合作展示,改变课堂活动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多以提问贯穿,教师反复问,学生被动答,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因此,生态课堂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在班级中建立每组4至6人的学习小组,加强学习组长的培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通过交流、质疑、讨论、展示等方式,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采取“小组发言人”轮流制,每个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提高其参与度,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以学评教,优化课堂教学生态
传统课堂注重评价学生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生态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有效先学、独立思考、适当合作、主动交流、大胆质疑、认真倾听、高效达成”七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从“善于引导、充分激励、功底扎实、语言生动、板书合理、媒体恰当”六个维度来评价教师的导学和教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以评学为主,依学评教,鼓励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先学,积极引导学生互学,引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课堂生态的优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因此,“生态·成长”课堂坚持营造“智力紧张,情绪轻松”的氛围,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快乐学习,主动成长。
(责任编辑 郭向和)
高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式的变革。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中特色学校研究专项课题“中学生态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契机,以优化课堂生态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生态·成长”课堂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曾有外教在学校上过课后大发感慨:“差异太大了!我们的学生上课自由自在,发言踊跃,从没有人害怕说错;你们的学生上课鸦雀无声,安静地听讲,非常守规矩。我们的学生上课提问远远比教师传授的多,你们的教师上课传授的远远比学生提问的多。”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
教育功利化思想使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培养应试技能为目标,没有意识到获得知识与成就智慧的差距,课堂教学缺乏智慧,学生学习缺少愉悦。传统课堂放大了教师教的作用,压缩了学生学的空间,以机械问答冒充引导学习,课堂缺少互动,师生不够融洽。传统课堂以学生会为唯一追求,评价只看分数,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成就感。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生态的观点,并基于以下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探索并实践了“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
1.教育生态学原理
教育生态学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基本规律。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因子丰富多样,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生态·成长”课堂就是要在这些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互动生成和有机整合中形成最优化的课堂生态,建构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
2.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提倡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解放学生,也解放教师。他所提出的生本教学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及课堂教学四个流程“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为“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3.新课标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和结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完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意识,从传统学习的被动、封闭、依赖,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生态·成长”课堂的教学模式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生态·成长”课堂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原则
“生态·成长”课堂即生态化、成长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是指课堂教学的状态,“成长”是课堂教学的结果。“生态·成长”课堂,是运用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理,有机整合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课堂教学行为、课程、教学评价等课堂生态因子,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自然和谐、互动生成、愉悦高效地自主发展的课堂实践模式。“生态·成长”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互动、和谐、共生”,要求课堂力求呈现“五给十化”的特点。“五给”是指: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给学生创设能激发自信心、有表现性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有智慧性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有参与度、有探索性的时空;给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有体验性的实践机会。“十化”是指: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对象个别化和教学评价多样化。为此,“生态·成长”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生命性原则
生态课堂要“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还得到生命教育的涵养,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要立足于培养完整幸福的人,做到智育和情育并重;生态课堂要将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等丰富多样的人生体验融入课堂,使课堂不只是传播知识的课堂,也是充满乐趣、能让学生体验到幸福感的课堂。
2.生活性原则
生活即教育。生态课堂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遵循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体现生活目标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耐挫教育等,创造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氛围、方式,不断丰富体验的内涵,促成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3.生长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生态课堂的核心价值是“健康成长”。生长性原则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使教育和教学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健康兴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4.自主性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生态课堂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听记模式,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积极主动体验、自主建构知识、不断提升人格境界的自由王国。要敢于让学生做一做,在做中学;让学生说一说,在辨析中磨砺思维;让学生想一想,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三、“生态·成长”课堂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实践
“生态·成长”课堂以“先学后教、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为方针,坚持学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学生主体、学习主动的操作原则,在更新理念、创设模式的实践研究中,以先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程序,以合作改变课堂活动的方式,以评价引领课堂生态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融通前置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生态模式。 1.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郭思乐教授认为,课堂上,教师有准备,学生没准备,还要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习,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以先学为杠杆,以导学案引领学生先学,催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备教材、备教法,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态·成长”课堂要把集体备课的重心转向导学案的研制,以“备学”为中心,研究如何导学。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知识结构,主动质疑思考。强调“一课一导学”,坚持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以“独立先学—交流合作—展示点评—点拨拓展”为基本流程的“生态·成长”教学模式。
2.限时讲授,凸显课堂教学主体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应当是“牧者”,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则在不断地寻找和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声不断,学生被动接受,兴味全无。“生态·成长”课堂改变了传统模式,用“限时讲授”代替“满堂灌”,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
在限时讲授中,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堂讲授不超过二十分钟,集中讲授不超过五分钟。限时讲授使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平等、民主、安全的适合个性发展的课堂生态。学校还明确提出“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规律让学生找”,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由课堂的权威者转变为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
3.合作展示,改变课堂活动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多以提问贯穿,教师反复问,学生被动答,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因此,生态课堂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在班级中建立每组4至6人的学习小组,加强学习组长的培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机制,通过交流、质疑、讨论、展示等方式,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采取“小组发言人”轮流制,每个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提高其参与度,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以学评教,优化课堂教学生态
传统课堂注重评价学生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生态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有效先学、独立思考、适当合作、主动交流、大胆质疑、认真倾听、高效达成”七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从“善于引导、充分激励、功底扎实、语言生动、板书合理、媒体恰当”六个维度来评价教师的导学和教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以评学为主,依学评教,鼓励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先学,积极引导学生互学,引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课堂生态的优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因此,“生态·成长”课堂坚持营造“智力紧张,情绪轻松”的氛围,激励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快乐学习,主动成长。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