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要求当代教师职能导向与教育理念首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谐发展,将能力与思维作为学生发展与培养的方向。犹如西方名言所称:“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教育机构育人应将道德教育置于学习文化技术之前,深刻认识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水平作扼要概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84-02
一、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4.调整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接受度。即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实质涵义。比如,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班风沉闷的班级开展有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合作“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思想品德知识教育;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当增加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实社会的日新月异是书本教材难以同步跟进的,所以教学就需要依靠教师将理论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喜爱、关注的事件加以联系,让知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一方面能够摆脱思想品德课的说教形象和相对滞后性,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关注身边大小事务,使之开拓视域之余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月霞.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8)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84-02
一、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长期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之起步发展较晚,我国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事业仍留存着些许阻力。首要问题即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思想品德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思想品德成为空谈。现实中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殊不知,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化作用是足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对学生今后工作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的影响重大,是支撑其为奋斗的强大源动力。其次,初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身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进步空间很大,再加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所以道德意识和思维模式都相对单纯,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再有,思想品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是沿用着传统粉笔、讲台、黑板三件套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不同老师各显神通,学生不得不去适应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主动性难见踪影,师生间乏于交流,课堂知识单一传授,完全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路
1.践行新课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师导向职能。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尊重每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台阶上实现真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序开展,走出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沉闷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丝活力,将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引导与组织者,将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引导成为主动学习者。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样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小组辩论赛、生活化教学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思想品德课程的单调,为课程注入情感因素,让学生关心社会,注重生活中体会到的每一感受。
2.认真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主旨,科学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品德理论的教授要有针对性,要紧跟时事,从学生生活中关注的热点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与思考,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间隙,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提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投放在学生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将教材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寓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让这一学科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彰显出新课改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例如学习某一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时,可在学生通读教材后模拟课程内容,将抽象的哲学理论生动化,再配以辅助引导,将理论融入实践,促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俗语云:“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教师若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为先,用自身的修养和德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强化教师自身师德修为,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基础。因此,教师自身更应强化专业学习,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师德师范,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学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场,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务,为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多地是表现在课外的,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指正道德问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化道德认识,加强对道德行为的实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法来实施思想品德讲学。比如,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由课内带到课外,通过情境教学、活动体验等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学生亲身参与德育实践,就此指出为人言行和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给予道德认识有所偏差的学生更多关怀,通过谈心、疏导、暗示、角色互换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促进其个体健康发展。
3.打造良好校园文化风气——深化德育程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适时的、灵活的穿插各种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活动、先进人物表彰会、职场情景模拟等活动,藉此宣讲道德知识,树立道德典型,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维度的道德评价,组织学生实施自评和互评,促其自我反省,培养自觉性。
4.调整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接受度。即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实质涵义。比如,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班风沉闷的班级开展有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合作“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思想品德知识教育;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当增加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实社会的日新月异是书本教材难以同步跟进的,所以教学就需要依靠教师将理论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喜爱、关注的事件加以联系,让知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一方面能够摆脱思想品德课的说教形象和相对滞后性,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关注身边大小事务,使之开拓视域之余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月霞.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