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当前儒学复兴运动的缘由,乃是当代中国寻求自己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必然结果。 因此,必须既要反对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无视民族性的倾向,也要反对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无视 现代 性的倾向。儒学复兴的进路,在哲学上主要在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在这种平等对话中寻 求一种当代共通的思想视域。生活儒学的构想作为儒学复兴的一种尝试,就是在存在本身、 亦即生活本身的大本大源上,建构儒家思想的当代形态:重建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下学。
关键词 儒学 生活 民族性 现代性 生活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4-001 4-06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动向,有人 把它称为“儒学复兴运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理解这个动向?为此,本文将讨 论三个问题:第一,儒学复兴的缘由。这里涉及的是“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第二个 问题是儒学复兴的进路。我们今天来思考儒学复兴的问题,在哲学、思想层面上,应该通过 怎样一条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第三个问题:儒学复兴的一种尝试——“生活儒学”的 构想(注:关于“生活儒学”,参见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 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四 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复兴儒学的缘由: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动向。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看它。一方面 ,我们来作一个历史的回顾,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或者叫做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就是现代新儒家。这种思想格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1919年是一个 转折点,当时的激进分子发生了分化,开始形成这个格局;到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这 个格局正式形成(注: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 ”的哲学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到今天为止,乃至于可以预见的未 来 ,我们始终都生活在这么一种思想文化格局之中。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来作一种现实的考察,这里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 话语和自由主义话语,今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家,目前 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从这三大派的互动关系来看,也有一些很重大的变化。就自由主义来 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当然还不是很多)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另外,马克思 主义,越来越多地在采用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传 统的表达方式,那是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找不到的表达方式,更确切地讲,就是儒家的表 达方式。
刚才列举的只是一些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走向“共同的传统”?为什么会采取儒 家的话语?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当然,我们知道有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 十六朵花。”我们讲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当然没错。但是,我们同时又讲:中国只 有一个民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一点也不矛盾。实际上是这样的:当我们说中国有 五十六个民族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概念,用英文来说,指的是nationalities,或者甚 至是ethnics,这是一个前现代的民族概念;而当我们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的时候,英文叫 做nation,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 这个关键词nation实在是太重要了。过去学界对它有两种翻译,有时翻作“民族”,有时翻 作“国家”;现在学界有一种更准确的翻译,一般把它翻作“民族国家”。我想说的是:“ 民族国家”这个观念,它是理解我们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也是理解我们当 下的生存的一个关键词;不仅如此,放眼世界,可以说,它也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一把 钥匙。谁都知道,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在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或者说是在走向“现代性 ”。但是,过去人们通常只讲现代性的维度,而遮蔽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民族性的维 度。而我会这样来表达:现代性乃是民族性的事情。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民族”是nation ——现代民族国家,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而不是那个“五十六个民族”意义上的概念。 所以,也可以这样来表达:民族性乃是现代性的一个涵项,一个基本的涵项,一个本质的涵 项。离开了民族性,你就无法理解现代性。
前些年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问题,大意如下(注:黄玉顺:《“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载《鹅湖》( 台湾)2000年第12期、《学术界》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3期 。):中国自由主义为什么不成功?我 把它归结为“两大脱离”:脱离传统,脱离现实。就脱离传统看,中国自由主义基本的文化 立场就是“两个全盘”:一方面是全盘反传统;另外一方面就是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和全 盘西化,从学理上讲,它恰恰违背了我们刚才所讲的:民族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涵项。
我们看看西方人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他们是怎么做的。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而观念的 现代化,在西方的历史上,不外乎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什么事情 呢?简单来讲,就是继承并且转换西方本土的“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 传统。什么叫“文艺复兴”?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古希腊的一批典籍失传了,然后通过阿 拉伯的中介,在中世纪的后期重新被发现,然而谁也读不懂,搞不明白,于是出现了一批学 者,一批纯粹的学究,去研究它、阐释它;然而这些阐释者是被当下的生活所给出的,因此 ,其结果自然而然地就是阐释出了现代性的观念。这就是继承与转换——传统的继承与当代 的转换。再说希伯莱传统,同样是如此的。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例如马丁
关键词 儒学 生活 民族性 现代性 生活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4-001 4-06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动向,有人 把它称为“儒学复兴运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理解这个动向?为此,本文将讨 论三个问题:第一,儒学复兴的缘由。这里涉及的是“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第二个 问题是儒学复兴的进路。我们今天来思考儒学复兴的问题,在哲学、思想层面上,应该通过 怎样一条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第三个问题:儒学复兴的一种尝试——“生活儒学”的 构想(注:关于“生活儒学”,参见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 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四 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复兴儒学的缘由: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动向。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看它。一方面 ,我们来作一个历史的回顾,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或者叫做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就是现代新儒家。这种思想格局,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1919年是一个 转折点,当时的激进分子发生了分化,开始形成这个格局;到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这 个格局正式形成(注: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 ”的哲学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到今天为止,乃至于可以预见的未 来 ,我们始终都生活在这么一种思想文化格局之中。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来作一种现实的考察,这里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 话语和自由主义话语,今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家,目前 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从这三大派的互动关系来看,也有一些很重大的变化。就自由主义来 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当然还不是很多)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另外,马克思 主义,越来越多地在采用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传 统的表达方式,那是在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找不到的表达方式,更确切地讲,就是儒家的表 达方式。
刚才列举的只是一些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走向“共同的传统”?为什么会采取儒 家的话语?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当然,我们知道有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 十六朵花。”我们讲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当然没错。但是,我们同时又讲:中国只 有一个民族。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一点也不矛盾。实际上是这样的:当我们说中国有 五十六个民族的时候,这个“民族”的概念,用英文来说,指的是nationalities,或者甚 至是ethnics,这是一个前现代的民族概念;而当我们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的时候,英文叫 做nation,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 这个关键词nation实在是太重要了。过去学界对它有两种翻译,有时翻作“民族”,有时翻 作“国家”;现在学界有一种更准确的翻译,一般把它翻作“民族国家”。我想说的是:“ 民族国家”这个观念,它是理解我们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也是理解我们当 下的生存的一个关键词;不仅如此,放眼世界,可以说,它也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的一把 钥匙。谁都知道,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在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或者说是在走向“现代性 ”。但是,过去人们通常只讲现代性的维度,而遮蔽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民族性的维 度。而我会这样来表达:现代性乃是民族性的事情。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民族”是nation ——现代民族国家,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而不是那个“五十六个民族”意义上的概念。 所以,也可以这样来表达:民族性乃是现代性的一个涵项,一个基本的涵项,一个本质的涵 项。离开了民族性,你就无法理解现代性。
前些年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问题,大意如下(注:黄玉顺:《“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载《鹅湖》( 台湾)2000年第12期、《学术界》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3期 。):中国自由主义为什么不成功?我 把它归结为“两大脱离”:脱离传统,脱离现实。就脱离传统看,中国自由主义基本的文化 立场就是“两个全盘”:一方面是全盘反传统;另外一方面就是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和全 盘西化,从学理上讲,它恰恰违背了我们刚才所讲的:民族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涵项。
我们看看西方人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他们是怎么做的。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而观念的 现代化,在西方的历史上,不外乎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什么事情 呢?简单来讲,就是继承并且转换西方本土的“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 传统。什么叫“文艺复兴”?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古希腊的一批典籍失传了,然后通过阿 拉伯的中介,在中世纪的后期重新被发现,然而谁也读不懂,搞不明白,于是出现了一批学 者,一批纯粹的学究,去研究它、阐释它;然而这些阐释者是被当下的生活所给出的,因此 ,其结果自然而然地就是阐释出了现代性的观念。这就是继承与转换——传统的继承与当代 的转换。再说希伯莱传统,同样是如此的。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例如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