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国志》连动式受双动核限制,语用类型中陈述句占有绝对优势。连动式主题一般对应主语,类别比较简单;述题是多核述题,主要属于叙述性述题。连动式功用在于突出事件整体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三国志》 连动式 语用
静态分析连动式句法和语义,对于准确把握静态下的连动式构成模式和语义特点十分必要。但仅仅停留在句法、语义的分析上还远远不够,因为任何语言单位的组合,都是为了满足交际表达的需要,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合乎表达的要求。因此,对连动式进行语用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国志》连动式语料为对象,探讨其语用特点。
一、《三国志》连动式的语用类型
(一)陈述句
《三国志》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叙事,所以,《三国志》中叙事句数量最多。连动式属于双核动词谓语句,比一般动词谓语句的谓语复杂,因此,在叙事句中,它们更能够表现出人类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志》连动式叙事句是陈述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是叙述人的行为、活动、变化、性质和特征等,句子的末尾一般不使用语气助词。如:
(1)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187页)
(2)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223页)
叙事句用来说明看法、介绍情况时,往往使用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也”“矣”“焉”等。如:
(3)后太子又往庆焉。(1226页)
(4)牛惊下道入漳河中,皆即溺死也。(818页)
在《三国志》中,连动式主要是用肯定的语气进行正面叙述。绝大多数用直接肯定。如:
(5)于是敷演旧章,奏而改焉。(712页)
(6)而质已入为侍中矣。(1417页)
《三国志》中的陈述句也有个别用双重否定来进行肯定的现象,在一句话里用两个相呼应的否定词来陈述,意思跟直接肯定差不多。在表意上,双重否定句等于肯定句,语气比肯定句强,有明显的强调肯定意义的作用。如:
(7)……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776页)
(二)疑问句
《三国志》中的疑问句多表示对人物性状的问询,都出现在对话里,一般带语气词。如:
(8)羡曰:“然可何向而可?”(631页)
(9)会移檄蜀将吏士曰:……怀禄而不变哉?(789页)
(三)感叹句
《三国志》中,感叹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述了命题。在感叹句中经常使用语气词“哉”。
(10)会移檄蜀将吏士曰:……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 789页)
(11)胤谏恪曰:“……则何往而不克哉!” (1444页)
(四)祈使句
《三国志》连动式祈使句多用否定式,表示请求、劝阻。大概因为禁止的语调短促,一般不用语气词。
(12)击之必无利。(1346页)
(13)其二曰:“……不去何为!”(1416页)
《三国志》中的连动式,陈述句占绝大部分,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只有一小部分,且一般出现在引语中。
二、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
主题、述题都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是句子叙述和说明的对象。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主题—述题”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下面分别从主题和述题对《三国志》的连动式进行分析。
(一)主题
连动式的主语是有定的,主题一般对应主语,主语和主题重合在一起。主题在句子里总是置于句首作为谓语陈述的对象。由于连动式本身结构和语义特点的限制,主题一般都是施事,受事较少,工具、时间和处所等没有出现。在《三国志》连动句中,主题的类型比较简单,只有施事、受事和当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叉等几种类型充当主题。如:
(14)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895页)(施事主题句)
(15)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137页)(受事主题句)
(16)是岁,谦病死。(249页)(当事主题句)
(17)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1200页)(施事受事主题句)
(18)凌至项,饮药死。(758页)(施事和当事主题句)
《三国志》连动式的主题以施事为主。连动式是表述动作行为和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一个事件。就一个典型的事件而言,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事件或活动看成由一个动作发起者通过动作而作用于某个承受者。“施动者-动作-受动者”是人们认识事件的一个心理上的反映模式,也就是事件由施动者引起,且只有施动者对事件有控制力,作为施动者的行为,在受动者所代表的事物身上引发结果。施事是事件的主宰,自由地控制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这样,在人们的心理上容易产生“主题”和“施事”的对应,这也许是在连动式里施事主题占主导的原因。
(二)述题
述题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对主题作出说明或评论,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连动式的述题是多核述题,整体上看属于叙述性的述题。下面拟从述题的语用意义类型、述题手段两方面来对《三国志》的述题进行分析。
1.述题类型
单动只能表达一种情况,而连动式可表达两种以上的情况。我们根据述题所表示的语用意义从“V2”的角度进行分析,连动式的述题可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
1)描写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有描写的成分。“V2”的描写是在“V1”的行为下发生的某种状况,是对主题进行叙述。如:
(19)病卒于官。(1285页)
(20)凌至项,饮药死。(758页) 2)叙述性述题
“V1”部分和“V2”部分先后或从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
(21)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12页)
(22)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236页)
3)评议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表示评议。这类句子的述题是对前一动作发出后,对主题加以主观评议。“V2”一般为助动词。如:
(23)(德)乘小船欲还仁营。(546页)
(24)浚意即解,燮用得济。(1210页)
2.述题的内部表达关系
我们根据“V1”和“V2”的表达关系把连动式的述题梳理为三类:对举述题、延续述题和惯用述题。《三国志》中连动式的述题是由动词谓语充当,一般都是叙述性述题,反映事物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在连动句中,述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述题构成的,前后述题有些是对举的,有些是延续的。
1)述题对举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相反或相关的动作或事实,前后述题形成对比关系。如:
(25)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不出户牖以知天道,……不亦难乎?”(1425页)
(26)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693页)
2)述题延续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紧扣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前一述题的连贯延续。如:
(27)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443页)
(28)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546页)
3)惯用述题
前一动词与后一动词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放在一起习惯连用,使两个单核连贯起来。
(29)会病笃,谓左右曰:(484页)
(30)文学防辅相与言曰:(583页)
三、连动式连词的语用功能
(一)增加连动之势
《三国志》连动式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用和不用连词有一定的区别,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三国志》连动式中起关联作用成为标志的连词主要有“而”“以”和“则”。从句法层面说,“而”“以”“则”在连动式中的作用是在谓词性成分之间起关联作用。而从语用层面说,它们用于连动句,主要是为了加强“连动”的语势,即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一旦用上连词,它们的结合就颇为紧密,整个句子就显得结构紧凑,语势顺畅。如:
(31)客不忍刺,语之而去。(872页)
(比较:客不忍刺,语之,去。)
(32) 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962页)
(比较:将东征孙权,复关羽之耻。)
(二)突出事件的整体性、连贯性
连动式在叙述事件时突出其整体性。连动式把几个行为动作放在一个较短的线段内叙述,几个动作在一个空间里不停地进行,或者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在一个平面内展现,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如:
(33)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9页)
(34)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三千余级,宫奔北沃沮。(847页)
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处在一个连续的序列之中,有的本来就连成一体,不可分割。连动式更能有效的表现这种序列。连动式用不间断的方式来叙述,使得整个事件的动作或方面不间断,语气上一气呵成。如:
(35)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82页)
(36)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239页)
四、结语
通过对《三国志》连动式语用的考察,我们发现《三国志》在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类连动式中,陈述句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看,《三国志》中的主题与主语呈对应关系,主题的语义类别并不丰富,只限于施事、受事和当事。连动式的述题根据“V2”的语用角度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从表达效果上看,连动式中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的情况,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在叙述事件时使用连动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整体性和连续性,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陈乃乾标点)[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马立春 贵州贵阳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550018)
关键词:《三国志》 连动式 语用
静态分析连动式句法和语义,对于准确把握静态下的连动式构成模式和语义特点十分必要。但仅仅停留在句法、语义的分析上还远远不够,因为任何语言单位的组合,都是为了满足交际表达的需要,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合乎表达的要求。因此,对连动式进行语用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国志》连动式语料为对象,探讨其语用特点。
一、《三国志》连动式的语用类型
(一)陈述句
《三国志》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叙事,所以,《三国志》中叙事句数量最多。连动式属于双核动词谓语句,比一般动词谓语句的谓语复杂,因此,在叙事句中,它们更能够表现出人类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志》连动式叙事句是陈述客观存在的事实,主要是叙述人的行为、活动、变化、性质和特征等,句子的末尾一般不使用语气助词。如:
(1)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187页)
(2)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223页)
叙事句用来说明看法、介绍情况时,往往使用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也”“矣”“焉”等。如:
(3)后太子又往庆焉。(1226页)
(4)牛惊下道入漳河中,皆即溺死也。(818页)
在《三国志》中,连动式主要是用肯定的语气进行正面叙述。绝大多数用直接肯定。如:
(5)于是敷演旧章,奏而改焉。(712页)
(6)而质已入为侍中矣。(1417页)
《三国志》中的陈述句也有个别用双重否定来进行肯定的现象,在一句话里用两个相呼应的否定词来陈述,意思跟直接肯定差不多。在表意上,双重否定句等于肯定句,语气比肯定句强,有明显的强调肯定意义的作用。如:
(7)……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776页)
(二)疑问句
《三国志》中的疑问句多表示对人物性状的问询,都出现在对话里,一般带语气词。如:
(8)羡曰:“然可何向而可?”(631页)
(9)会移檄蜀将吏士曰:……怀禄而不变哉?(789页)
(三)感叹句
《三国志》中,感叹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述了命题。在感叹句中经常使用语气词“哉”。
(10)会移檄蜀将吏士曰:……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 789页)
(11)胤谏恪曰:“……则何往而不克哉!” (1444页)
(四)祈使句
《三国志》连动式祈使句多用否定式,表示请求、劝阻。大概因为禁止的语调短促,一般不用语气词。
(12)击之必无利。(1346页)
(13)其二曰:“……不去何为!”(1416页)
《三国志》中的连动式,陈述句占绝大部分,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只有一小部分,且一般出现在引语中。
二、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
主题、述题都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是句子叙述和说明的对象。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主题—述题”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下面分别从主题和述题对《三国志》的连动式进行分析。
(一)主题
连动式的主语是有定的,主题一般对应主语,主语和主题重合在一起。主题在句子里总是置于句首作为谓语陈述的对象。由于连动式本身结构和语义特点的限制,主题一般都是施事,受事较少,工具、时间和处所等没有出现。在《三国志》连动句中,主题的类型比较简单,只有施事、受事和当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叉等几种类型充当主题。如:
(14)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895页)(施事主题句)
(15)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137页)(受事主题句)
(16)是岁,谦病死。(249页)(当事主题句)
(17)尚将家属徙零陵,追见杀。(1200页)(施事受事主题句)
(18)凌至项,饮药死。(758页)(施事和当事主题句)
《三国志》连动式的主题以施事为主。连动式是表述动作行为和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一个事件。就一个典型的事件而言,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事件或活动看成由一个动作发起者通过动作而作用于某个承受者。“施动者-动作-受动者”是人们认识事件的一个心理上的反映模式,也就是事件由施动者引起,且只有施动者对事件有控制力,作为施动者的行为,在受动者所代表的事物身上引发结果。施事是事件的主宰,自由地控制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这样,在人们的心理上容易产生“主题”和“施事”的对应,这也许是在连动式里施事主题占主导的原因。
(二)述题
述题是从交际功用上来说的,对主题作出说明或评论,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连动式的述题是多核述题,整体上看属于叙述性的述题。下面拟从述题的语用意义类型、述题手段两方面来对《三国志》的述题进行分析。
1.述题类型
单动只能表达一种情况,而连动式可表达两种以上的情况。我们根据述题所表示的语用意义从“V2”的角度进行分析,连动式的述题可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
1)描写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有描写的成分。“V2”的描写是在“V1”的行为下发生的某种状况,是对主题进行叙述。如:
(19)病卒于官。(1285页)
(20)凌至项,饮药死。(758页) 2)叙述性述题
“V1”部分和“V2”部分先后或从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
(21)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12页)
(22)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236页)
3)评议性述题
“V1”部分表示叙述,“V2”部分表示评议。这类句子的述题是对前一动作发出后,对主题加以主观评议。“V2”一般为助动词。如:
(23)(德)乘小船欲还仁营。(546页)
(24)浚意即解,燮用得济。(1210页)
2.述题的内部表达关系
我们根据“V1”和“V2”的表达关系把连动式的述题梳理为三类:对举述题、延续述题和惯用述题。《三国志》中连动式的述题是由动词谓语充当,一般都是叙述性述题,反映事物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在连动句中,述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述题构成的,前后述题有些是对举的,有些是延续的。
1)述题对举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相反或相关的动作或事实,前后述题形成对比关系。如:
(25)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不出户牖以知天道,……不亦难乎?”(1425页)
(26)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693页)
2)述题延续
指后续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紧扣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前一述题的连贯延续。如:
(27)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443页)
(28)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546页)
3)惯用述题
前一动词与后一动词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放在一起习惯连用,使两个单核连贯起来。
(29)会病笃,谓左右曰:(484页)
(30)文学防辅相与言曰:(583页)
三、连动式连词的语用功能
(一)增加连动之势
《三国志》连动式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用和不用连词有一定的区别,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三国志》连动式中起关联作用成为标志的连词主要有“而”“以”和“则”。从句法层面说,“而”“以”“则”在连动式中的作用是在谓词性成分之间起关联作用。而从语用层面说,它们用于连动句,主要是为了加强“连动”的语势,即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一旦用上连词,它们的结合就颇为紧密,整个句子就显得结构紧凑,语势顺畅。如:
(31)客不忍刺,语之而去。(872页)
(比较:客不忍刺,语之,去。)
(32) 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962页)
(比较:将东征孙权,复关羽之耻。)
(二)突出事件的整体性、连贯性
连动式在叙述事件时突出其整体性。连动式把几个行为动作放在一个较短的线段内叙述,几个动作在一个空间里不停地进行,或者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在一个平面内展现,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如:
(33)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9页)
(34)沃沮邑落皆破之,斩获首虏三千余级,宫奔北沃沮。(847页)
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处在一个连续的序列之中,有的本来就连成一体,不可分割。连动式更能有效的表现这种序列。连动式用不间断的方式来叙述,使得整个事件的动作或方面不间断,语气上一气呵成。如:
(35)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82页)
(36)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239页)
四、结语
通过对《三国志》连动式语用的考察,我们发现《三国志》在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类连动式中,陈述句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连动式的主题和述题看,《三国志》中的主题与主语呈对应关系,主题的语义类别并不丰富,只限于施事、受事和当事。连动式的述题根据“V2”的语用角度分为三类:描写性述题、叙述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从表达效果上看,连动式中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的情况,使用连词主要是起关联作用以增加连动之势,对句中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进行语气上的强调。在叙述事件时使用连动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整体性和连续性,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陈乃乾标点)[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马立春 贵州贵阳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5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