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尼古拉·菲钦在素描上对荷尔拜因的的学习为研究,试图通过文字和图像资料来确定菲钦学习荷尔拜因的时间点,以及学习前后在线条、明暗以及画面整体效果上的差异。从而推断出菲钦对荷尔拜因素描的理解和借鉴。最后通过对菲钦的整个创作生涯中素描作品的比较性总结得出菲钦素描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来说明在我们自身学习中对前人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菲钦;荷尔拜因;素描
一、菲钦素描总体特征
在菲钦的素描中(不论什么时期),创作性的表达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菲钦而言,素描更像是对油画创作所进行的一次预先的实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首先确定的是所画对象的形象问题,比如性别、年龄、形体特征。其次是对对象精神状态的挖掘与表现,比如对于人物表情与眼神的刻画。在形象问题与对精神状态的挖掘与表现上,菲钦独具一格的传达方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菲钦的一些素描作品中,对线条和色调的运用似乎成为他创作的重中之重。他喜欢把柔韧的长线条与短、快的线条混用在一起。他喜欢让一条线‘消失’、‘解散’,然后又再‘出现’。线条变得活泼,能自我发展,具有机制性。”这种独特的画面效果与菲钦本身对于作画媒介和纸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炭条的使用上,菲钦对线条的轻重缓急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运用。炭条的使用对于菲钦在画面整体效果上的营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作者在质感和固有色的表现为例,炭条的涂、抹等技法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皮肤和五官的质感表现上主要是通过抹。在菲钦的绝大部分作品(不论素描还是油画)中多半是呈现平光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他的作品没有强烈的因光线而造成的明暗对比,因此对固有色本身的明暗表达成了作者所要关注的对象。他对质感的表达是建立在固有色的区分之上的,这里就涉及到涂和抹的技法。
二、对尼古拉菲钦学习荷尔拜因的临摹研究与时间推测
(一)临摹作品研究
通过对比荷尔拜因在1532年所作的《约翰·高斯尔夫》和菲钦对这幅原作临摹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在表现内容上的取舍。在菲钦对其临摹的作品中,所画内容被减到了脸部和脸部周围的一部分内容。但对于菲钦还是准确的描摹了五官和五官所透露的神情。其次,是表现手法的改变。临摹中的线条主要运用在了脸的外部轮廓以及五官的强烈转折处,而明暗所使用的则不再是对线条的组织,在纸张的材质上,依旧是选用中国的土纸。这使得画面效果带上了特有的肌理。最后,是在明暗的表达上的简略处理。画面中除了对颧骨和五官的基本的体积感有所表现外,其余的部分,比如从眼睛到颧骨的体积就没有做任何的表现。
(二)对临摹时间的推断
有资料显示菲钦的这些临摹作品的时间实在1937年左右。在俄国学者嘉莉娜·P.图鲁萨科娃编著的《菲钦素描全集》中所展示的临摹作品下标注的时间为“1937?”。虽然这个时间点还有待探討,但如果以这时间为一个切分,我们就可以发现前后的差异性。具体的将会在下面两个部分中通过对1937年之前作品与1937年之后作品的分析得以展现。
三、1937年之前菲钦素描特点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菲钦最早的,并在时间上要明确考证的素描作品是1909年为其毕业创作《卷心菜收获的季节》所绘制的两幅素描稿。作品中菲钦主要交代的是人物的和服装的基本结构。之后在1913年,他所绘制的两幅女人体习作的角度奇特,人体姿势的安排上也与一般的学院派教学不同。同样在1913年,在他的《睡着的孩子》中,菲钦鲜明的风格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模糊且概括的明暗,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线条将对象的轮廓、结构和空间关系准确的表达出来。菲钦去往美国后所作的《女孩头部》和《小男孩》就开始出现了对画面的取舍。画面主要关注的是人物的面部神情。
在1930年的作品《墨西哥女人》中菲钦也使用了明暗来表现面部的结构,但明暗的来源似乎并不是明确的光线,而更像是人脸部本身具有的深浅变化。1936年所绘的《戴帽子的墨西哥牛仔》菲钦已经在他当时所运用的技巧上达到了极致。准确而灵活的线条将人物脸的轮廓和五官的轮廓准确定位,富有变化且透气的明暗将形体结构合理的表现出来。
综合来看,在这一过程中,菲钦看到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发现了在表现审美取向中他所面临的不足与桎梏。
四、1937年之后菲钦素描特点
从1938年开始,菲钦创作了一系列以巴厘岛族民为内容的肖像素描。原本菲钦所经常运用的松动线条开始变得坚实有力,虽然线条在粗细和轻重上有着丰富的变化,但他更加注意线条的交叠——通过线条的交错来体现结构在空间上的前后关系。“因形体的空间位置不同,反映在轮廓线上就形成了穿插关系和叠压关系。叠压关系是前后两个物体不相交时轮廓线的交叉状态,穿插关系是物体相交时轮廓线的交叉状态。”这种线条的交错在同一时期的石板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1940年之后菲钦似乎又将之前与之后的风格进行一定的结合。在1946年所画的《男孩》和《女孩》两幅作品中,明暗已经与线条合二为一,这使得画面人物更加接近与一种真实的状态。菲钦于1955年卒前所画的《父亲》肖像素描标志着其素描的完全成熟。画面形象只选取头部,并将重点放在五官和面部肌肉的起伏上。后来有人将菲钦的这种风格称之为“未完成式”。“作为组成画面结构的绘画方面而言,‘未完成式’以强烈的主观绘画意味,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形式风格……它们通常表现为强劲有力的画面质感、突出的脸部结构以及在写实风格中所兼具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些固有的艺术价值也成为构建‘未完成式’风格的重要表现方式,呈现出费钦(菲钦)独特的绘画语言。”
综合来看,菲钦在1937年之后的素描中对于人物的刻画,特别是面部的刻画比原来更为完整和清晰,同时线条与明暗的结合是其之后一直研究的课题。
五、菲钦素描变化总结
在菲钦研习了荷尔拜因的作品之后。菲钦的作品出现了一下几点变化:1.轮廓的肯定性加强。对比前后的作品,菲钦在轮廓的描绘上一直是以线为主。2.明暗上主要以平光为主。后期菲钦还将模糊了明暗和线条的衔接,这使得画面形象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更加接近真实的形象。3.对人物神情的传达更为准确。而以上三点都是荷尔拜因的作品中所具有的。
参考文献
[1]嘉丽娜·P.图鲁萨科娃.菲钦素描全集[M].齐际,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3-183
[2]吴宪生,吴冠华.世界素描大系——汉斯·荷尔拜因[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1-46
[3]姜立.尼古拉·费钦的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68
[4]李晓飞.绘画·思维的痕迹[M].安微: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31
作者简介
丁辰运(1993.5—),男,汉族,山东青岛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关键词:菲钦;荷尔拜因;素描
一、菲钦素描总体特征
在菲钦的素描中(不论什么时期),创作性的表达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菲钦而言,素描更像是对油画创作所进行的一次预先的实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首先确定的是所画对象的形象问题,比如性别、年龄、形体特征。其次是对对象精神状态的挖掘与表现,比如对于人物表情与眼神的刻画。在形象问题与对精神状态的挖掘与表现上,菲钦独具一格的传达方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在菲钦的一些素描作品中,对线条和色调的运用似乎成为他创作的重中之重。他喜欢把柔韧的长线条与短、快的线条混用在一起。他喜欢让一条线‘消失’、‘解散’,然后又再‘出现’。线条变得活泼,能自我发展,具有机制性。”这种独特的画面效果与菲钦本身对于作画媒介和纸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炭条的使用上,菲钦对线条的轻重缓急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运用。炭条的使用对于菲钦在画面整体效果上的营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作者在质感和固有色的表现为例,炭条的涂、抹等技法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皮肤和五官的质感表现上主要是通过抹。在菲钦的绝大部分作品(不论素描还是油画)中多半是呈现平光的效果,这就意味着他的作品没有强烈的因光线而造成的明暗对比,因此对固有色本身的明暗表达成了作者所要关注的对象。他对质感的表达是建立在固有色的区分之上的,这里就涉及到涂和抹的技法。
二、对尼古拉菲钦学习荷尔拜因的临摹研究与时间推测
(一)临摹作品研究
通过对比荷尔拜因在1532年所作的《约翰·高斯尔夫》和菲钦对这幅原作临摹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在表现内容上的取舍。在菲钦对其临摹的作品中,所画内容被减到了脸部和脸部周围的一部分内容。但对于菲钦还是准确的描摹了五官和五官所透露的神情。其次,是表现手法的改变。临摹中的线条主要运用在了脸的外部轮廓以及五官的强烈转折处,而明暗所使用的则不再是对线条的组织,在纸张的材质上,依旧是选用中国的土纸。这使得画面效果带上了特有的肌理。最后,是在明暗的表达上的简略处理。画面中除了对颧骨和五官的基本的体积感有所表现外,其余的部分,比如从眼睛到颧骨的体积就没有做任何的表现。
(二)对临摹时间的推断
有资料显示菲钦的这些临摹作品的时间实在1937年左右。在俄国学者嘉莉娜·P.图鲁萨科娃编著的《菲钦素描全集》中所展示的临摹作品下标注的时间为“1937?”。虽然这个时间点还有待探討,但如果以这时间为一个切分,我们就可以发现前后的差异性。具体的将会在下面两个部分中通过对1937年之前作品与1937年之后作品的分析得以展现。
三、1937年之前菲钦素描特点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菲钦最早的,并在时间上要明确考证的素描作品是1909年为其毕业创作《卷心菜收获的季节》所绘制的两幅素描稿。作品中菲钦主要交代的是人物的和服装的基本结构。之后在1913年,他所绘制的两幅女人体习作的角度奇特,人体姿势的安排上也与一般的学院派教学不同。同样在1913年,在他的《睡着的孩子》中,菲钦鲜明的风格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模糊且概括的明暗,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线条将对象的轮廓、结构和空间关系准确的表达出来。菲钦去往美国后所作的《女孩头部》和《小男孩》就开始出现了对画面的取舍。画面主要关注的是人物的面部神情。
在1930年的作品《墨西哥女人》中菲钦也使用了明暗来表现面部的结构,但明暗的来源似乎并不是明确的光线,而更像是人脸部本身具有的深浅变化。1936年所绘的《戴帽子的墨西哥牛仔》菲钦已经在他当时所运用的技巧上达到了极致。准确而灵活的线条将人物脸的轮廓和五官的轮廓准确定位,富有变化且透气的明暗将形体结构合理的表现出来。
综合来看,在这一过程中,菲钦看到了自己的审美取向,也发现了在表现审美取向中他所面临的不足与桎梏。
四、1937年之后菲钦素描特点
从1938年开始,菲钦创作了一系列以巴厘岛族民为内容的肖像素描。原本菲钦所经常运用的松动线条开始变得坚实有力,虽然线条在粗细和轻重上有着丰富的变化,但他更加注意线条的交叠——通过线条的交错来体现结构在空间上的前后关系。“因形体的空间位置不同,反映在轮廓线上就形成了穿插关系和叠压关系。叠压关系是前后两个物体不相交时轮廓线的交叉状态,穿插关系是物体相交时轮廓线的交叉状态。”这种线条的交错在同一时期的石板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1940年之后菲钦似乎又将之前与之后的风格进行一定的结合。在1946年所画的《男孩》和《女孩》两幅作品中,明暗已经与线条合二为一,这使得画面人物更加接近与一种真实的状态。菲钦于1955年卒前所画的《父亲》肖像素描标志着其素描的完全成熟。画面形象只选取头部,并将重点放在五官和面部肌肉的起伏上。后来有人将菲钦的这种风格称之为“未完成式”。“作为组成画面结构的绘画方面而言,‘未完成式’以强烈的主观绘画意味,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形式风格……它们通常表现为强劲有力的画面质感、突出的脸部结构以及在写实风格中所兼具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些固有的艺术价值也成为构建‘未完成式’风格的重要表现方式,呈现出费钦(菲钦)独特的绘画语言。”
综合来看,菲钦在1937年之后的素描中对于人物的刻画,特别是面部的刻画比原来更为完整和清晰,同时线条与明暗的结合是其之后一直研究的课题。
五、菲钦素描变化总结
在菲钦研习了荷尔拜因的作品之后。菲钦的作品出现了一下几点变化:1.轮廓的肯定性加强。对比前后的作品,菲钦在轮廓的描绘上一直是以线为主。2.明暗上主要以平光为主。后期菲钦还将模糊了明暗和线条的衔接,这使得画面形象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更加接近真实的形象。3.对人物神情的传达更为准确。而以上三点都是荷尔拜因的作品中所具有的。
参考文献
[1]嘉丽娜·P.图鲁萨科娃.菲钦素描全集[M].齐际,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3-183
[2]吴宪生,吴冠华.世界素描大系——汉斯·荷尔拜因[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1-46
[3]姜立.尼古拉·费钦的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68
[4]李晓飞.绘画·思维的痕迹[M].安微: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31
作者简介
丁辰运(1993.5—),男,汉族,山东青岛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