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红色场馆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场馆研学因其延伸时空、行走历史的优势,对充分发挥场馆教育功能、实现红色记忆的代际传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红色场馆研学的内涵和教育价值,从行走、思辨、实践三个方面探索场馆研学的实践路径,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具备历史视野和使命担当的接班人。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场馆学习 红色教育 深度学习
红色文化场馆是展示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红色场馆研学就是以场馆学习的形式,以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为研学目标和内容的校外实践活动,是场馆教育和研学旅行衔接的创新形式。
深度学习指能够超越表层知识,达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通过知识迁移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1]。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学习不是孤立的知识探究,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建构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过程。红色场馆学习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个体促进多元智能发展提供独特的环境条件,使红色资源与学生发生充分的互动,促进真正有意义的深度学习。这里的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基于真实问题;二是强调实践过程;三是产生多元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概念、科学方法、迁移能力、红色价值观等。
一、红色场馆研學活动的教育价值
1.体现红色教育价值的内容引擎
红色场馆依托陵园、故居、事迹陈列馆而建立,有着丰富的文化展品,是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象征[2]。启迪红色信仰,提升思辨能力和思想认识,是场馆研学的目的和指向,研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对红色文化的追寻,强调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融合,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场馆研学依托场馆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跨越时空的直观接触中,感悟和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和道德情操,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具身教育价值的体验空间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性体验的结合,通过体验学习获得具体感知,是一种具身教育课程。场馆自由开放的环境、丰富的史料、逼真的展品,创造了多彩的体验空间,为学生自身教育提供了大量选择的可能。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关注,自主选择不同活动,有侧重地去亲历、去理解、去接受,并获得具体感知,唤起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在感知红色文化的情境中接受信念的熏陶。这样的体验空间既构建学生主体自身,又构建空间本身,体验空间中的主体感知及空间物质均为红色场馆研学创造了具身教育价值。
3.体现社会教育价值的合作枢纽
研学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历程,红色场馆研学中,学生通过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获得交往能力,即社会教育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场馆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教育机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是一个具有极强辐射力的文化枢纽,通过学校、场馆、企业、社会等各方合作,实现社会意义向个体意义的内化,产生1+1>2的红色资源增量效果[3]。另一方面,红色研学实施中,需要建构以共同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探究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工作人员之间多元合作、互利互惠,围绕共同的主题,依据既定规则,各自分工,在做中学,学中研。学生从中掌握相处技能、为人之道,即一种社会性教育。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红色场馆研学实践
1.行走:“三场”探究学习,引领深度体验
(1)聚焦场馆:由物生情,触摸历史
场馆里的展物是红色文化的见证,展物的真实感、模型的情景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证思维,培养他们求真的态度和探究思辨的能力,在真实准确的知识学习中深刻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正确认识。
首先,打造物化环境。展览是场馆教育的重要媒介,利用丰富的场馆资源,构建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物化环境,为学生的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提供支撑条件。
其次,前置活动主题。围绕“我去场馆看什么”提前设置活动主题,促使学生提前思考场馆精神,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加研学活动。
再次,关联学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设计,使学习内容和感官与场馆资料产生充分关联是场馆研学的关键。以主题清单串联场馆资料,开展系列拓展型教育活动,通过触摸历史,走近英雄,增长历史知识,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2)行走场所:过程体验,完整认知
行走场所指开发具有研学特色的体验行,这里的场所不是一个馆,而是基于地方资源的一群馆,串成一条红色研学线路。以研学考察为实践路径,利用自然、人文内容确定研学主题,设计行走路线与任务单,让学生在研中学、行中悟。
红色教育旨在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真正获取,唯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体验之中。体验活动的设计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依据一个个场所的历史画面,确立探究的视角,通过行走和研究,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学生能自由行走的桥梁,感悟时代变迁中呈现的力量,从而把场馆里一件件展物生活化、情感化,让它们更贴近学生生活,赋予红色场馆生命力,实现真正的沉浸式教育。
(3)漫步场景:线上线下,深度学习
场馆研学是一场穿行场景的“深度学习”。美国学者罗伯特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场景,不仅指场面、情景,还包括“小小世界不断链接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特定时空。这种时空‘无限穿越’,向四面八方展开”[4]。“漫步场景”指建立场馆中各类资源形成的资源场,实现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与教学整合。
资源场建设体现“三性”:一是自主性,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央,集场景学习与建构于一体,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和个性表达;二是开放性,所用到的信息和资源是开放的,交互的对象也是开放的,开放的学习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三是综合性,场馆资源系统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价值观培育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基于沉浸式体验的资源场建设,使场景学习链接过去与现在,在时空上超越场馆、课堂的边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思辨:搭建探究支架,促进深度思考
(1)问题导向:在问题的引领下推进“历史认知”
深沉的情感、坚定的信仰,需要建构在深刻的历史认知上。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提出引导性问题,结合“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探究求证,验证认知。首先,在问题链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质疑问难,建构红色历史的认知;其次,在问题串的指向下,将课程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对红色历史的思考;再次,在对比问题中了解事实与真相,多角度完善认识、验证认知,加深对历史、对文化的理解。
(2)任务导向:在场景式项目学习中培养“信仰认同”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常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演练地、陈列室、展示厅等场景中进行项目学习,在跨学科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形成观念。
场景式项目学习需要关注角色转换,学生不仅是场景项目的学习者,也是建构者,不仅为学习者的认知提供支架,还在提供支架的同时考虑与个体需求的适应性,为学习者在标准化认知和个性化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学生从倾听者转换为演讲者,从参与者转变为传播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3)素养导向:在情境理解中构建红色价值观
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既传授红色知识,又提升红色素养和道德修养。具体实施中,要紧紧围绕红色信仰理念、红色人文精神和红色传统美德三大主题,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学习要义:一是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直观体验,使抽象的红色认识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红色信仰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带领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在探索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正确体验,提升人文精神;三是设计各类活动项目,使学生参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道德修养,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同时,还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为红色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丰富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坚定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价值观的构建。
3.实践:迁移探究结果,内化深层信念
(1)讲好红色故事,用感人的案例感染学生
一是讲好“背后”故事,增加对革命人物、革命事迹的宣传和认知;二是讲好“当前”故事,聚焦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下的内涵和表现;三是讲好“时尚”故事,鼓励学生用微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讲好故事,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出故事主角的革命情怀和责任担当,最大程度弘扬红色文化的正能量。
(2)办好模拟展览,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
以举办模拟博物馆的形式开展场馆研学的成果展示。“把红色场馆‘搬’进校园”,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资料承载的红色文化“细嚼慢咽”。学生将研学成果通过文字、视频、模型、实物等方式布展,结合书信、绘图、诗词、歌曲、故事等形式展示,从革命历史到人物故事,从烈士诗文手稿到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比起真实场馆的信息,模拟展览从亲历者的视角出发,史料更亲切,故事更鲜活,讲解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意义更深远。学生在深度参与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感悟、明理、认同,厚植红色信仰和家国情怀。
(3)做更好的自己,用信仰的温度征服学生
理想信念不能停留在语言口号上,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首先,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激发实践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改变生活态度和习惯,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次,让家国情怀落实到日常生活,形成真实的辐射影響力,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再次,参与志愿服务,践行价值观,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爱国、爱党、爱人民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三、红色场馆研学活动的反思
1.学习单赋能“非正式学习”
场馆学习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低结构中,需要用学习单串联松散的、碎片化的学习活动。一是资料查找学习单,目的是引导学生具有项目相应的知识背景,发展学生自主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二是支架式学习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规范体系内进行操作,使教师的指导紧紧伴随并跟进学生的学习,使研游的目标始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增加学习效度。
2.“三段四课”建立学为中心的学习机制
场馆研学不是场馆一日游,可通过三段、四课来优化学习机制,做到“研”有方向、“学”有指引。
“三段”:行前的知识储备,根据兴趣结组,带着问题去学习;行中的实践探究,对预学中的问题就研究重难点开展针对性学习;行后的思考感悟,为学习的延伸提供途径和指导。
“四课”:“项目初探课”,主要是任务驱动,激发兴趣;“研学探究课”,重方法指导,为研学做知识技能的准备;“研学体验课”,重在实践感悟,知行合一;“汇报升华课”,重成果整理与展示汇报。
3.情境学习统整课内外教育资源和空间
场馆学习以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展品内容,营造出常规教室无法提供的社会、生活及科学探究的教育情境,让学习者在其中通过与展品互动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以场馆为教育实验场所,创造与现实生活交汇的真实学习情境,统整课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空间,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学习体验的平台,在实践项目、高级思维能力发展与真实问题解决之间建立联系,使得课程与情境学习始终相伴、学生主体发挥与现实生活相连。
参考文献
[1] 冯嘉惠.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09):3-12.
[2] 吕延勤.弘扬“红船精神”培养时代新人[J].人民教育,2021(05):6-10.
[3] 郭璇瑄,林德荣.空间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向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0-55.
[4] 顾烨.奇妙博物馆课奇妙在哪里[J].上海教育,2020(02):74-75.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场馆学习 红色教育 深度学习
红色文化场馆是展示红色文化的主要平台,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红色场馆研学就是以场馆学习的形式,以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为研学目标和内容的校外实践活动,是场馆教育和研学旅行衔接的创新形式。
深度学习指能够超越表层知识,达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通过知识迁移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1]。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学习不是孤立的知识探究,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建构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过程。红色场馆学习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个体促进多元智能发展提供独特的环境条件,使红色资源与学生发生充分的互动,促进真正有意义的深度学习。这里的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基于真实问题;二是强调实践过程;三是产生多元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概念、科学方法、迁移能力、红色价值观等。
一、红色场馆研學活动的教育价值
1.体现红色教育价值的内容引擎
红色场馆依托陵园、故居、事迹陈列馆而建立,有着丰富的文化展品,是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象征[2]。启迪红色信仰,提升思辨能力和思想认识,是场馆研学的目的和指向,研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对红色文化的追寻,强调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融合,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场馆研学依托场馆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跨越时空的直观接触中,感悟和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和道德情操,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具身教育价值的体验空间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性体验的结合,通过体验学习获得具体感知,是一种具身教育课程。场馆自由开放的环境、丰富的史料、逼真的展品,创造了多彩的体验空间,为学生自身教育提供了大量选择的可能。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关注,自主选择不同活动,有侧重地去亲历、去理解、去接受,并获得具体感知,唤起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在感知红色文化的情境中接受信念的熏陶。这样的体验空间既构建学生主体自身,又构建空间本身,体验空间中的主体感知及空间物质均为红色场馆研学创造了具身教育价值。
3.体现社会教育价值的合作枢纽
研学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历程,红色场馆研学中,学生通过与社会历史的互动获得交往能力,即社会教育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场馆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教育机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是一个具有极强辐射力的文化枢纽,通过学校、场馆、企业、社会等各方合作,实现社会意义向个体意义的内化,产生1+1>2的红色资源增量效果[3]。另一方面,红色研学实施中,需要建构以共同项目任务为目标的探究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工作人员之间多元合作、互利互惠,围绕共同的主题,依据既定规则,各自分工,在做中学,学中研。学生从中掌握相处技能、为人之道,即一种社会性教育。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红色场馆研学实践
1.行走:“三场”探究学习,引领深度体验
(1)聚焦场馆:由物生情,触摸历史
场馆里的展物是红色文化的见证,展物的真实感、模型的情景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证思维,培养他们求真的态度和探究思辨的能力,在真实准确的知识学习中深刻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正确认识。
首先,打造物化环境。展览是场馆教育的重要媒介,利用丰富的场馆资源,构建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物化环境,为学生的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提供支撑条件。
其次,前置活动主题。围绕“我去场馆看什么”提前设置活动主题,促使学生提前思考场馆精神,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加研学活动。
再次,关联学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设计,使学习内容和感官与场馆资料产生充分关联是场馆研学的关键。以主题清单串联场馆资料,开展系列拓展型教育活动,通过触摸历史,走近英雄,增长历史知识,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2)行走场所:过程体验,完整认知
行走场所指开发具有研学特色的体验行,这里的场所不是一个馆,而是基于地方资源的一群馆,串成一条红色研学线路。以研学考察为实践路径,利用自然、人文内容确定研学主题,设计行走路线与任务单,让学生在研中学、行中悟。
红色教育旨在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真正获取,唯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体验之中。体验活动的设计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依据一个个场所的历史画面,确立探究的视角,通过行走和研究,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学生能自由行走的桥梁,感悟时代变迁中呈现的力量,从而把场馆里一件件展物生活化、情感化,让它们更贴近学生生活,赋予红色场馆生命力,实现真正的沉浸式教育。
(3)漫步场景:线上线下,深度学习
场馆研学是一场穿行场景的“深度学习”。美国学者罗伯特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场景,不仅指场面、情景,还包括“小小世界不断链接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方式及其形成的特定时空。这种时空‘无限穿越’,向四面八方展开”[4]。“漫步场景”指建立场馆中各类资源形成的资源场,实现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与教学整合。
资源场建设体现“三性”:一是自主性,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央,集场景学习与建构于一体,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和个性表达;二是开放性,所用到的信息和资源是开放的,交互的对象也是开放的,开放的学习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三是综合性,场馆资源系统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价值观培育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基于沉浸式体验的资源场建设,使场景学习链接过去与现在,在时空上超越场馆、课堂的边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思辨:搭建探究支架,促进深度思考
(1)问题导向:在问题的引领下推进“历史认知”
深沉的情感、坚定的信仰,需要建构在深刻的历史认知上。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提出引导性问题,结合“四史”教育,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探究求证,验证认知。首先,在问题链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质疑问难,建构红色历史的认知;其次,在问题串的指向下,将课程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对红色历史的思考;再次,在对比问题中了解事实与真相,多角度完善认识、验证认知,加深对历史、对文化的理解。
(2)任务导向:在场景式项目学习中培养“信仰认同”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常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出现。学生在演练地、陈列室、展示厅等场景中进行项目学习,在跨学科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形成观念。
场景式项目学习需要关注角色转换,学生不仅是场景项目的学习者,也是建构者,不仅为学习者的认知提供支架,还在提供支架的同时考虑与个体需求的适应性,为学习者在标准化认知和个性化经验之间搭建桥梁,学生从倾听者转换为演讲者,从参与者转变为传播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3)素养导向:在情境理解中构建红色价值观
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既传授红色知识,又提升红色素养和道德修养。具体实施中,要紧紧围绕红色信仰理念、红色人文精神和红色传统美德三大主题,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学习要义:一是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直观体验,使抽象的红色认识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红色信仰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带领学生参与主题探究活动,在探索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正确体验,提升人文精神;三是设计各类活动项目,使学生参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道德修养,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同时,还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为红色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丰富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坚定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实现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价值观的构建。
3.实践:迁移探究结果,内化深层信念
(1)讲好红色故事,用感人的案例感染学生
一是讲好“背后”故事,增加对革命人物、革命事迹的宣传和认知;二是讲好“当前”故事,聚焦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下的内涵和表现;三是讲好“时尚”故事,鼓励学生用微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讲好故事,提升故事的吸引力、影响力。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出故事主角的革命情怀和责任担当,最大程度弘扬红色文化的正能量。
(2)办好模拟展览,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
以举办模拟博物馆的形式开展场馆研学的成果展示。“把红色场馆‘搬’进校园”,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资料承载的红色文化“细嚼慢咽”。学生将研学成果通过文字、视频、模型、实物等方式布展,结合书信、绘图、诗词、歌曲、故事等形式展示,从革命历史到人物故事,从烈士诗文手稿到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比起真实场馆的信息,模拟展览从亲历者的视角出发,史料更亲切,故事更鲜活,讲解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意义更深远。学生在深度参与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感悟、明理、认同,厚植红色信仰和家国情怀。
(3)做更好的自己,用信仰的温度征服学生
理想信念不能停留在语言口号上,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首先,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激发实践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改变生活态度和习惯,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次,让家国情怀落实到日常生活,形成真实的辐射影響力,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再次,参与志愿服务,践行价值观,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爱国、爱党、爱人民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三、红色场馆研学活动的反思
1.学习单赋能“非正式学习”
场馆学习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低结构中,需要用学习单串联松散的、碎片化的学习活动。一是资料查找学习单,目的是引导学生具有项目相应的知识背景,发展学生自主查找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二是支架式学习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规范体系内进行操作,使教师的指导紧紧伴随并跟进学生的学习,使研游的目标始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增加学习效度。
2.“三段四课”建立学为中心的学习机制
场馆研学不是场馆一日游,可通过三段、四课来优化学习机制,做到“研”有方向、“学”有指引。
“三段”:行前的知识储备,根据兴趣结组,带着问题去学习;行中的实践探究,对预学中的问题就研究重难点开展针对性学习;行后的思考感悟,为学习的延伸提供途径和指导。
“四课”:“项目初探课”,主要是任务驱动,激发兴趣;“研学探究课”,重方法指导,为研学做知识技能的准备;“研学体验课”,重在实践感悟,知行合一;“汇报升华课”,重成果整理与展示汇报。
3.情境学习统整课内外教育资源和空间
场馆学习以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展品内容,营造出常规教室无法提供的社会、生活及科学探究的教育情境,让学习者在其中通过与展品互动获得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以场馆为教育实验场所,创造与现实生活交汇的真实学习情境,统整课内外的教育资源和空间,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学习体验的平台,在实践项目、高级思维能力发展与真实问题解决之间建立联系,使得课程与情境学习始终相伴、学生主体发挥与现实生活相连。
参考文献
[1] 冯嘉惠.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访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09):3-12.
[2] 吕延勤.弘扬“红船精神”培养时代新人[J].人民教育,2021(05):6-10.
[3] 郭璇瑄,林德荣.空间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路向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0-55.
[4] 顾烨.奇妙博物馆课奇妙在哪里[J].上海教育,2020(02):74-7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