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本文从近三年高考综合思维考查的特点来解析怎样科学、合理地呈现在地理试题中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高考
2017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高考地理试题中,渗透地理学科素养是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本文从近三年高考综合思维考查的特点及培养策略来解析。
一、地理综合思维考查特点
1. 多维度展现综合思维
(1)要素的综合考查
要素的综合考查最为广泛,三年共有15题涉及到,涉及范围广、比重较大。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一是对某些影响因素的综合考查。例如2016年第36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2017年第3题,考查影响植被因素的综合。二是以考查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主,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2018年第37题,考查区域地貌、气候特点的影响因素综合;区域降水、蒸發量的影响因素综合。
(2)时空的综合考查
时空的综合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三年共有9题涉及到。以多种图形的形式呈现,思维含量较高、难度偏大。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要求考生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展示思维过程,描述阐释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突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例如2016年第7~9题,在结合文字材料理解贝壳堤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让考生根据渤海湾沿岸贝壳堤的空间分布推断发展变化过程、预测变化趋势。2018年第4~5题,从时间的综合角度考查中国四个直辖市的人口问题、重庆市十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
(3)地方的综合考查
地方的综合多在主观题中考查较多,大部分试题多整合不同区域进行对比考查,三年共有7题涉及到。地方综合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它是建立在区域要素的基础上,把自然—人文现象或环境—社会系统联系起来,对区域特征与差异、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做出地方性解释,是对区域典型特征深度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所给区域的典型特征涉及到的地理要素,抓出形成这一特征的关键要素,从重要性上进行排序,构建要素与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2018年第1、2 题,通过中国大连与日本岐阜的比较,考查中国大连、日本岐阜两地综合。
高考试题中要素的综合、地方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它们只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某一项或某两项综合为主导。
2. 突出综合的分析考查
从考查模式上看,高考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体现在分析的综合和综合的分析考查,更突出综合的分析考查。分析的综合是由因推果的归纳思维,主要用于地理预测,常用考查词有“作用(或效益)”、“影响”、“特点”、“措施(或方法)”、“趋势(或变化)”、“地区”、“时间”等等。如2017年第3题,影响植被因素的综合分析。综合的分析是由果析因的演绎思维,主要用于地理解释,常用考查词有“原因”、“理由”、“条件”等,此类综合思维考查在近三年的全国卷一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从原因阐释和区位条件分析两方面考查,原因阐释是对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是高考地理试卷中占比最大的考查模式,主要体现在用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的思维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综合思维的培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并已经在全国逐步展开,其改革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都已经得到了渗透和体现,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大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重视在地理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2.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综合思维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高考地理试题设计以学科逻辑为基本线索,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背景知识,考查地理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的解答不能仅仅是记忆课本地理知识,而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考查的主要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图表分析判读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等。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横向思维,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促进地理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发展。如2018年第 4、5 题,需要考生具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数理推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问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从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落实核心素养,多途径培养综合思维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都体现学科素养立意,融汇地理思想方法,凸显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着力提升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深度教学,教学中通过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针对区域地理知识点多、要素多的特点,复习中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培育学生的要素综合;讲授区域地理事象的产生根源、变化规律以及组成要素等过程中,不仅要对比分析每个时间段的同种要素的分布空间,还要叠加有关地理要素的分布空间,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规律,培育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 李慎中.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考试研究,2017(5).
[2] 相炜.地理研究室.稳中求新抒时代 素养立意展和谐[J].地理教育,2018(7).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高考
2017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高考地理试题中,渗透地理学科素养是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形式。本文从近三年高考综合思维考查的特点及培养策略来解析。
一、地理综合思维考查特点
1. 多维度展现综合思维
(1)要素的综合考查
要素的综合考查最为广泛,三年共有15题涉及到,涉及范围广、比重较大。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一是对某些影响因素的综合考查。例如2016年第36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2017年第3题,考查影响植被因素的综合。二是以考查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主,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2018年第37题,考查区域地貌、气候特点的影响因素综合;区域降水、蒸發量的影响因素综合。
(2)时空的综合考查
时空的综合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三年共有9题涉及到。以多种图形的形式呈现,思维含量较高、难度偏大。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要求考生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展示思维过程,描述阐释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突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例如2016年第7~9题,在结合文字材料理解贝壳堤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让考生根据渤海湾沿岸贝壳堤的空间分布推断发展变化过程、预测变化趋势。2018年第4~5题,从时间的综合角度考查中国四个直辖市的人口问题、重庆市十年来人口增长的变化。
(3)地方的综合考查
地方的综合多在主观题中考查较多,大部分试题多整合不同区域进行对比考查,三年共有7题涉及到。地方综合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它是建立在区域要素的基础上,把自然—人文现象或环境—社会系统联系起来,对区域特征与差异、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做出地方性解释,是对区域典型特征深度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所给区域的典型特征涉及到的地理要素,抓出形成这一特征的关键要素,从重要性上进行排序,构建要素与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2018年第1、2 题,通过中国大连与日本岐阜的比较,考查中国大连、日本岐阜两地综合。
高考试题中要素的综合、地方的综合、时空的综合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它们只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以某一项或某两项综合为主导。
2. 突出综合的分析考查
从考查模式上看,高考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体现在分析的综合和综合的分析考查,更突出综合的分析考查。分析的综合是由因推果的归纳思维,主要用于地理预测,常用考查词有“作用(或效益)”、“影响”、“特点”、“措施(或方法)”、“趋势(或变化)”、“地区”、“时间”等等。如2017年第3题,影响植被因素的综合分析。综合的分析是由果析因的演绎思维,主要用于地理解释,常用考查词有“原因”、“理由”、“条件”等,此类综合思维考查在近三年的全国卷一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从原因阐释和区位条件分析两方面考查,原因阐释是对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是高考地理试卷中占比最大的考查模式,主要体现在用要素综合、地方综合的思维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的培养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综合思维的培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并已经在全国逐步展开,其改革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立德树人、核心素养都已经得到了渗透和体现,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大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要重视在地理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2.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综合思维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高考地理试题设计以学科逻辑为基本线索,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背景知识,考查地理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的解答不能仅仅是记忆课本地理知识,而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考查的主要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图表分析判读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等。这就需要在日常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横向思维,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促进地理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发展。如2018年第 4、5 题,需要考生具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数理推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与区域比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问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从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落实核心素养,多途径培养综合思维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都体现学科素养立意,融汇地理思想方法,凸显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着力提升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深度教学,教学中通过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针对区域地理知识点多、要素多的特点,复习中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培育学生的要素综合;讲授区域地理事象的产生根源、变化规律以及组成要素等过程中,不仅要对比分析每个时间段的同种要素的分布空间,还要叠加有关地理要素的分布空间,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规律,培育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 李慎中.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考试研究,2017(5).
[2] 相炜.地理研究室.稳中求新抒时代 素养立意展和谐[J].地理教育,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