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散文阅读能力最弱,对此类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的解读普遍存在很大的困难,往往把握不住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浮于表面,导致课堂教学实效不强。这引发作者对散文阅读教学实施方法及监测手段的思考,提出散文阅读体验监测与实施的必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 移情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生本”理论下的学生散文解读障碍分析
在阅读教学方面,语文教师坚持“生本论”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最后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获知。学生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生理上,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上以索取为主,导致移情体验的缺乏。二是心理上,学生的阅历有限,缺乏阅读的信心,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弱,对社会、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于是阅读此类表情达意为主的文章,直接采用走马观花的态度,导致散文的阅读存在极大的障碍。
2.移情在散文阅读中的地位
移情概念体现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设身处地地感受、理解作者或主人公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强调“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就是说我的性格倾注于物,同时物的姿态吸引我,这就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散文是一门抒情艺术,重在内心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它对客观生活的感悟,更多融入主观情感和客观体验之中,因此移情在散文的创作乃至解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实施“移情”策略前学生散文阅读的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散文阅读中的移情现状,笔者对任教的八年级(7)、(8)两班120名学生团体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结论:(1)阅读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2)对阅读缺乏信心;(3)通过阅读训练知道移情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移情方向。其实,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偏少;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只是为了应付某些练习或测试而进行;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学习兴趣。
二、实施“移情”策略
针对散文这一体裁,可从移情于物、移情于“眼”和移情于人这三大块引导入手,训练提升学生的移情体验。
1.移情于物
散文的表情达意较深沉隐晦,常将情感移置或投射到客观事物上,让读者在阅读品析时感受其中的深情,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因此,文中所选的景物描写不容小觑。以下以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为例关注写作对象。
(1)明确文章内容。结合问题: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地位、最终命运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几个方面的句子。
(2)分析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形象。学生完成表格后我引导解读:第一只病亡;第二只丢失;第三只屈死。这三只猫有性情活泼外形漂亮者、也有条件不好百般讨好者,但结局不是失就是亡。通过这番解读后猫这一弱小者的形象即刻显现在眼前,而它们的不幸同样也引起了深刻的思索,如此“关注弱势群体”这一社会意义就随之明确。
2.移情于“眼”
“眼”即文眼,揭示文章主旨的点睛之笔,是艺术构思的焦点,对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学中如能抓住文眼,再以文眼句为线索,那么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这样学生更易了解文章的布局,这样的教学对文本难点的突破收效更甚。
(1)由情感线索引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的探讨。这篇课文中的“我”面对猫的亡失曾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其中有两处明显的不同,教师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到底是猫本身的亡失导致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学生开始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进行了探讨,反馈得到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童年时作者“鼻涕佛”的绰号,同学排挤,不和他玩,使他变得沉默寡言,童年时的他也曾深刻感受到弱小而无力抵抗来自外部对他们伤害的痛苦。
(2)将人生经历放置社会背景下探索主题。当时的社会状态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之间相互厮杀,搞暗杀行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面对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却只充当“看客”,任由它们争夺窃取中国的资源,导致被迫与外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从这些背景我们看到中国民众的生活现状:侵略者无耻窃夺,国内民众的冷漠,军阀之间的暗杀。
(3)将文本与社会时代背景相结合。教师引导思考和探究:“民众与猫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①无情的疾病发难——第一只猫;②侵略者无耻窃取,国内民众的冷漠——第二只猫;③军阀之间的暗杀——第三只猫。”作者此处句句写猫,其实是写民众的生活辛酸史。引导到这里作者关爱弱者并且自勉的用意及与国人共勉的深刻内涵学生就已有所领会。
3.移情于人——对作者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
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受到了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教学进行到此不仅通过文本内容解读出作者对三只猫的同情与冤死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透过作者的童年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联想到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现状及三种迫害,于是一部民众的生活辛酸史跃然纸上,在前面的教学中将猫的命运与民众的处境相对比,学生自然生发出一种同情,一种对弱小者的怜悯之情。再回顾作者童年经历经受的排挤与嘲笑,学生很快便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本中不仅悲猫、悲己,更悲民众之苦。
三、教学成效
1.情感变化
经过以上引导学生在经历了一番移情体验后,有了个性化的解读与独特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情感的内容,抨发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思考,这是较移情教学前学生情感上所受到的冲击与感动。
2.学法提升
部分学生在谈到移情阅读的收获时指出,本课学习方法思路更清晰,采用三步走从物入手,借助文眼句思考探讨,最后回归到作者身上,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更深刻,更有意义。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业质量监测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4-072)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 移情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生本”理论下的学生散文解读障碍分析
在阅读教学方面,语文教师坚持“生本论”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最后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获知。学生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生理上,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上以索取为主,导致移情体验的缺乏。二是心理上,学生的阅历有限,缺乏阅读的信心,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弱,对社会、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于是阅读此类表情达意为主的文章,直接采用走马观花的态度,导致散文的阅读存在极大的障碍。
2.移情在散文阅读中的地位
移情概念体现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设身处地地感受、理解作者或主人公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表现。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强调“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就是说我的性格倾注于物,同时物的姿态吸引我,这就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散文是一门抒情艺术,重在内心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它对客观生活的感悟,更多融入主观情感和客观体验之中,因此移情在散文的创作乃至解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实施“移情”策略前学生散文阅读的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散文阅读中的移情现状,笔者对任教的八年级(7)、(8)两班120名学生团体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结论:(1)阅读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2)对阅读缺乏信心;(3)通过阅读训练知道移情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移情方向。其实,在教学中,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偏少;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只是为了应付某些练习或测试而进行;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学习兴趣。
二、实施“移情”策略
针对散文这一体裁,可从移情于物、移情于“眼”和移情于人这三大块引导入手,训练提升学生的移情体验。
1.移情于物
散文的表情达意较深沉隐晦,常将情感移置或投射到客观事物上,让读者在阅读品析时感受其中的深情,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因此,文中所选的景物描写不容小觑。以下以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为例关注写作对象。
(1)明确文章内容。结合问题: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地位、最终命运和作者情感变化的几个方面的句子。
(2)分析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形象。学生完成表格后我引导解读:第一只病亡;第二只丢失;第三只屈死。这三只猫有性情活泼外形漂亮者、也有条件不好百般讨好者,但结局不是失就是亡。通过这番解读后猫这一弱小者的形象即刻显现在眼前,而它们的不幸同样也引起了深刻的思索,如此“关注弱势群体”这一社会意义就随之明确。
2.移情于“眼”
“眼”即文眼,揭示文章主旨的点睛之笔,是艺术构思的焦点,对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学中如能抓住文眼,再以文眼句为线索,那么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这样学生更易了解文章的布局,这样的教学对文本难点的突破收效更甚。
(1)由情感线索引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的探讨。这篇课文中的“我”面对猫的亡失曾发生了一系列情感变化,其中有两处明显的不同,教师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到底是猫本身的亡失导致还是有其他原因呢?学生开始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进行了探讨,反馈得到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童年时作者“鼻涕佛”的绰号,同学排挤,不和他玩,使他变得沉默寡言,童年时的他也曾深刻感受到弱小而无力抵抗来自外部对他们伤害的痛苦。
(2)将人生经历放置社会背景下探索主题。当时的社会状态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军阀之间相互厮杀,搞暗杀行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面对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却只充当“看客”,任由它们争夺窃取中国的资源,导致被迫与外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从这些背景我们看到中国民众的生活现状:侵略者无耻窃夺,国内民众的冷漠,军阀之间的暗杀。
(3)将文本与社会时代背景相结合。教师引导思考和探究:“民众与猫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①无情的疾病发难——第一只猫;②侵略者无耻窃取,国内民众的冷漠——第二只猫;③军阀之间的暗杀——第三只猫。”作者此处句句写猫,其实是写民众的生活辛酸史。引导到这里作者关爱弱者并且自勉的用意及与国人共勉的深刻内涵学生就已有所领会。
3.移情于人——对作者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
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受到了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教学进行到此不仅通过文本内容解读出作者对三只猫的同情与冤死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透过作者的童年经历及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联想到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现状及三种迫害,于是一部民众的生活辛酸史跃然纸上,在前面的教学中将猫的命运与民众的处境相对比,学生自然生发出一种同情,一种对弱小者的怜悯之情。再回顾作者童年经历经受的排挤与嘲笑,学生很快便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本中不仅悲猫、悲己,更悲民众之苦。
三、教学成效
1.情感变化
经过以上引导学生在经历了一番移情体验后,有了个性化的解读与独特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情感的内容,抨发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思考,这是较移情教学前学生情感上所受到的冲击与感动。
2.学法提升
部分学生在谈到移情阅读的收获时指出,本课学习方法思路更清晰,采用三步走从物入手,借助文眼句思考探讨,最后回归到作者身上,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更深刻,更有意义。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业质量监测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4-07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