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作中认真感受,不断反思和总结,是提高作文改革效果的关键。搞活课堂,提供活动,解决学生“怎样写”“写什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关键字作文教学;写作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2-02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1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1.1望而生畏,心存疑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和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结构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许多教师对作文反馈望而生畏,心存疑惧,有“吃力不讨好”的思想作祟,导致教学上的无所作为,往往认为作文指导跟不指导一个样,讲评与不讲评没区别,于是,或作文反馈浮光掠影,或作文评讲蜻蜓点水,甚至放任自流。
1.2定位失误,本末倒置。许多教师也开展作文反馈,但在处理引导与习作、批改与评讲上——尤其处理批改与评讲关系时,定位产生偏差,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现象:重视写前指导,轻视写后反馈;重视作文批改,轻视作文评讲。对评讲环节的忽视,导致作文批改的“徒劳无功”,自然不难理解。
作文是学生的创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作文批改,面对学生习作中流溢的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轻描淡写,了了数语以蔽之,不啻是对作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
1.3方法单一,“主体”缺位。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作文评讲的重要性,但评讲往往停留于形式、表面,不能从学生习作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利用。缺乏对作文反馈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缺少作文讲评课明确的各阶段达成目标和方法:作文反馈粗放,“概而括之,笼而统之”;作文讲评缺乏序列性、专题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几篇好作文当堂一念,万事大吉。
如果说作文“引导”环节相对比较空洞、乏味,作文评讲则建立在众多鲜活的学生习作材料基础之上,作文讲评课往往学生最喜欢,也最易激发其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演好“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好作文评讲这一重要反馈环节。
我认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聚焦作文反馈,以作文评讲作为作文反馈教学切入口,使之担纲起逐步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不如意现状、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任是完全可行的。
2改进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2.1教会学生怎样写。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2.1.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2.1.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2.1.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2.1.5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2.2引导学生解决写作素材问题。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2.2.1校外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2.2校内课外活动。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总之,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字作文教学;写作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2-02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
1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1.1望而生畏,心存疑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和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结构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许多教师对作文反馈望而生畏,心存疑惧,有“吃力不讨好”的思想作祟,导致教学上的无所作为,往往认为作文指导跟不指导一个样,讲评与不讲评没区别,于是,或作文反馈浮光掠影,或作文评讲蜻蜓点水,甚至放任自流。
1.2定位失误,本末倒置。许多教师也开展作文反馈,但在处理引导与习作、批改与评讲上——尤其处理批改与评讲关系时,定位产生偏差,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现象:重视写前指导,轻视写后反馈;重视作文批改,轻视作文评讲。对评讲环节的忽视,导致作文批改的“徒劳无功”,自然不难理解。
作文是学生的创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作文批改,面对学生习作中流溢的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轻描淡写,了了数语以蔽之,不啻是对作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
1.3方法单一,“主体”缺位。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作文评讲的重要性,但评讲往往停留于形式、表面,不能从学生习作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利用。缺乏对作文反馈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缺少作文讲评课明确的各阶段达成目标和方法:作文反馈粗放,“概而括之,笼而统之”;作文讲评缺乏序列性、专题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几篇好作文当堂一念,万事大吉。
如果说作文“引导”环节相对比较空洞、乏味,作文评讲则建立在众多鲜活的学生习作材料基础之上,作文讲评课往往学生最喜欢,也最易激发其对写作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演好“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好作文评讲这一重要反馈环节。
我认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聚焦作文反馈,以作文评讲作为作文反馈教学切入口,使之担纲起逐步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不如意现状、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任是完全可行的。
2改进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2.1教会学生怎样写。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2.1.1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我们应该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对象,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2.1.3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幼稚,看问题容易片面、肤浅。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才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
2.1.4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2.1.5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2.2引导学生解决写作素材问题。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陶行知的“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2.2.1校外课外活动。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2.2.2校内课外活动。校内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阅读、练笔、办报,或开班会、听报告、搞竞赛,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总之,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活动,更好地开发引导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