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众多声乐作品中,笔者认为最难以演唱的并不是歌剧中的咏叹调而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是声乐作品的一部分,最早是在欧洲的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它是作曲家根据诗人、文学家的作品谱写的抒情歌曲,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诗词的结合带来的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使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艺术歌曲可以深入细致地表达人们具体细微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染力,因而世代相传。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及音乐的意境,演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声音的运用、呼吸分句、情感把握等各方面都要有很高的水准。笔者根据演唱《我爱你》的感受,从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贝多芬的首艺术歌曲的情感表现。
关键词:情感;艺术歌曲;《我爱你》
一、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与情感认知的融合
《我爱你》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于1795年前后为赫罗瑟的抒情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究这首艺术歌曲时,我们不应只看作品的本身,而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挖掘和探索。作品的创作背景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身处特定的时代背景。1792-1803年是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学习阶段,也是自己风格的成型时期。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创作意图。作者在维也纳向多位大师学习,并以自己的钢琴演奏得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也正与命运作斗争,耳聋病症从这一刻带给了他无限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战胜沮丧,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他的斗争精神。由此可见,《我爱你》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激昂的,体现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风格。我们在演绎这首作品前只有把握好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二、曲式分析与内心情感体验的融合
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具体分析歌曲对于唱好这些歌曲有着重要作用。一首作品的整体布局、调式、调性、和声、织体、旋律的变化,在歌曲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对艺术歌曲《我爱你》在音乐上的曲式进行分析,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并置型的三段体:
第一段由两句构成。这是一个对比乐段,其中第一句由两个在内容上为模进的乐节构成,这样的模进易于感情的加深;第一乐句终止于主和弦的三音旋律位置,具有一定的曲式开放性。这样的终止更能使歌者与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二乐句在内容上一气呵成,从旋律来看,第二句旋律较第一乐句在情绪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逐步推向这一乐段的最高音(e2)达到一个小高潮,之后用一个下行终止式结束第一乐段,为收拢性结构,有很强的结束感,紧接着进行下一段故事的叙述。间奏两小节,调性逐步转向D大调,并且将第二乐句的材料在间奏里做了预示。
第二乐段材料引用间奏的材料,构成一个不同于第一乐段的新主题。此乐段也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10~14小节)由两个在内容上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并转向D大调,即主调性的属调。第二乐句的材料显然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有一定的关系,构成一定的呼应,第二乐句很明显可以分成三个乐节,前两个乐节模进,后一个乐节是一个开放的终止式,更好地揭示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再现段较之呈示段有了较大规模的扩充。从21小节~29小节是呈示段的再现,在第29小节处是一个阻碍终止,停在了主调性的六级和弦上,之后开始扩充,30~32小节引入新材料,调性也转入C大调,然后33~36小节引入两个模进的乐节,加强了音乐的情绪,最后37~41小节一个完全终止式结束了全曲,停在了主调性的主和弦上,更好地强调出歌词所体现的意境,表达得更为圆满。最后是两小节终止式的尾奏,加强了此曲的终止感。
全曲和声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伴奏贯穿始终,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对比程度不是很大,这也与单纯性的歌词内容相适应。
三、歌曲艺术处理与情感表现的融合
艺术歌曲体现着人类内心深处最为细腻的情感,然而音乐表现与其他事物一样是有自身规律的。对于具体艺术歌曲的处理,既要求理解歌曲文学语言,又要懂得音乐语言和其表现规律。
1.声音是刻画音乐形象、表现作品内涵的关键
恰当的声音形象设计对作品内涵的准确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品《我爱你》是词作者赫罗瑟对自己与情人当时生活的诉说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用声应柔而不弱,仿佛在独白自己的处境。有几处运用摇音技巧,用若隐若现、虚实结合的声音造型表现出作者的祷告之心。歌唱时要清楚地表达出来,交代清楚,一气呵成,如溪流般平稳、连贯地流动,切莫死板。在演唱高潮之前应在呼吸上有充分的准备,延长音有充分的伸展,平稳、流畅,强弱收放自如,才能做到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才能达到突出主题、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
2.把握音乐上的各种要素、特征是表现作品的基础
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核心。在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时,首先要把握好节奏的基本律动,分析其节奏特点和规律。歌曲《我爱你》是首2/4拍的歌曲,纵观全曲,起音都是弱起,决定了起音不能太强,因为是发自肺腑的诉说,所以此曲在演唱时,歌者应理解休止的含义。要随着伴奏的进行用内心去歌唱,唱出词作者的心声。
3.准确地表达词意是作品表达的宗旨
反复推敲歌词和音乐的内在关系,体会词中的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才能打动自己并感染别人。声乐作品是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声乐旋律是按照歌词和人声特点而谱写的。由于语言的语调是有规律的,而语调在歌曲中恰恰是旋律声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语调表现在声乐特点上就是韵味。如演唱《我爱你》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味,需要一种坚定的声音。那些粗糙的、滞重的、不干净的、不清晰的,以及过于暗淡的声音显然不适合此曲的风格,也难以表达该曲的意境。为了通过声音表现词作者的意境和韵味,在歌唱感觉中应加入对爱情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上帝的真诚。 ⒋准确地咬字吐字能准确地把握风格,表现歌词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我爱你》一曲的旋律起伏平稳,音域较宽,层次变化却很多。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体现曲作者的风格,在咬字上应不同于一般创作歌曲的演唱,德语歌曲的咬字重在元音的重读与结尾辅音的清晰表达。
5.换气分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由于《我爱你》的每个句子都很长,在恰当的位置换气对表达词意、抒发感情是重要的。良好的换气可突出歌曲的情感并可以带动歌者的情绪,不必要或错误的换气分句,往往会把歌曲唱得支离破碎。总之,演唱的韵味是需要反复润饰、精雕细刻的,这样才可将歌曲演唱得有声有色,有韵有味,有血有肉。
四、艺术歌曲演唱与“心灵歌唱”的融合
“心灵歌唱”是一个重要的歌唱艺术原则,而不是技术方法和技术途径。在演唱中不加以“心灵”的感受和体会,那只是声乐技巧的展示罢了,绝不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扭捏作态,故作投入。正如李石天先生所说:“表情是全身的,而不仅是脸部,更不仅是在眼珠上,一个人痛苦,几乎全身的每一条皱纹都有处在痛苦的心理畅流中。如果脸部在哭,身子却没有哭,心理节律就是混乱的,就不能使人信服。”真正有艺术魅力的歌声,并非仅仅来自嗓音本身,而来自于更广义的东西。因此,歌者对艺术歌曲的诠释,应是在对歌曲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情感、声音、修养表演的“心灵歌唱”。音乐的艺术表现是无止境的,也是多样性的,以上所说只是歌曲艺术处理的一般规律,在音乐表现的领域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而人的思想空间却是无限的,还需要声乐工作者不断地深入挖掘。
五、结语
总之,对艺术歌曲《我爱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歌唱中情感这条隐形的“旋律线”,才能唱出这首歌的精髓,其中既包含着词作者赫罗瑟对情人无限的情意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又有曲作者贝多芬不屈的意志和跟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笔者认为,从情感这方面处理的歌曲才能真正地打动听众,在演唱方面注入情感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歌唱者只有对作品本身、作品创作者的内在世界具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取得歌曲应有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欧洲著名艺术歌曲精选曲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情感;艺术歌曲;《我爱你》
一、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与情感认知的融合
《我爱你》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于1795年前后为赫罗瑟的抒情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究这首艺术歌曲时,我们不应只看作品的本身,而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挖掘和探索。作品的创作背景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创作背景是指作者身处特定的时代背景。1792-1803年是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学习阶段,也是自己风格的成型时期。微观方面是指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创作意图。作者在维也纳向多位大师学习,并以自己的钢琴演奏得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也正与命运作斗争,耳聋病症从这一刻带给了他无限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战胜沮丧,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他的斗争精神。由此可见,《我爱你》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激昂的,体现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风格。我们在演绎这首作品前只有把握好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二、曲式分析与内心情感体验的融合
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具体分析歌曲对于唱好这些歌曲有着重要作用。一首作品的整体布局、调式、调性、和声、织体、旋律的变化,在歌曲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对艺术歌曲《我爱你》在音乐上的曲式进行分析,该曲的曲式结构为并置型的三段体:
第一段由两句构成。这是一个对比乐段,其中第一句由两个在内容上为模进的乐节构成,这样的模进易于感情的加深;第一乐句终止于主和弦的三音旋律位置,具有一定的曲式开放性。这样的终止更能使歌者与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二乐句在内容上一气呵成,从旋律来看,第二句旋律较第一乐句在情绪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逐步推向这一乐段的最高音(e2)达到一个小高潮,之后用一个下行终止式结束第一乐段,为收拢性结构,有很强的结束感,紧接着进行下一段故事的叙述。间奏两小节,调性逐步转向D大调,并且将第二乐句的材料在间奏里做了预示。
第二乐段材料引用间奏的材料,构成一个不同于第一乐段的新主题。此乐段也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10~14小节)由两个在内容上呈模进关系的乐节构成,并转向D大调,即主调性的属调。第二乐句的材料显然与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有一定的关系,构成一定的呼应,第二乐句很明显可以分成三个乐节,前两个乐节模进,后一个乐节是一个开放的终止式,更好地揭示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再现段较之呈示段有了较大规模的扩充。从21小节~29小节是呈示段的再现,在第29小节处是一个阻碍终止,停在了主调性的六级和弦上,之后开始扩充,30~32小节引入新材料,调性也转入C大调,然后33~36小节引入两个模进的乐节,加强了音乐的情绪,最后37~41小节一个完全终止式结束了全曲,停在了主调性的主和弦上,更好地强调出歌词所体现的意境,表达得更为圆满。最后是两小节终止式的尾奏,加强了此曲的终止感。
全曲和声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伴奏贯穿始终,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对比程度不是很大,这也与单纯性的歌词内容相适应。
三、歌曲艺术处理与情感表现的融合
艺术歌曲体现着人类内心深处最为细腻的情感,然而音乐表现与其他事物一样是有自身规律的。对于具体艺术歌曲的处理,既要求理解歌曲文学语言,又要懂得音乐语言和其表现规律。
1.声音是刻画音乐形象、表现作品内涵的关键
恰当的声音形象设计对作品内涵的准确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品《我爱你》是词作者赫罗瑟对自己与情人当时生活的诉说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用声应柔而不弱,仿佛在独白自己的处境。有几处运用摇音技巧,用若隐若现、虚实结合的声音造型表现出作者的祷告之心。歌唱时要清楚地表达出来,交代清楚,一气呵成,如溪流般平稳、连贯地流动,切莫死板。在演唱高潮之前应在呼吸上有充分的准备,延长音有充分的伸展,平稳、流畅,强弱收放自如,才能做到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才能达到突出主题、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
2.把握音乐上的各种要素、特征是表现作品的基础
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核心。在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时,首先要把握好节奏的基本律动,分析其节奏特点和规律。歌曲《我爱你》是首2/4拍的歌曲,纵观全曲,起音都是弱起,决定了起音不能太强,因为是发自肺腑的诉说,所以此曲在演唱时,歌者应理解休止的含义。要随着伴奏的进行用内心去歌唱,唱出词作者的心声。
3.准确地表达词意是作品表达的宗旨
反复推敲歌词和音乐的内在关系,体会词中的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才能打动自己并感染别人。声乐作品是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声乐旋律是按照歌词和人声特点而谱写的。由于语言的语调是有规律的,而语调在歌曲中恰恰是旋律声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语调表现在声乐特点上就是韵味。如演唱《我爱你》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味,需要一种坚定的声音。那些粗糙的、滞重的、不干净的、不清晰的,以及过于暗淡的声音显然不适合此曲的风格,也难以表达该曲的意境。为了通过声音表现词作者的意境和韵味,在歌唱感觉中应加入对爱情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上帝的真诚。 ⒋准确地咬字吐字能准确地把握风格,表现歌词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我爱你》一曲的旋律起伏平稳,音域较宽,层次变化却很多。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体现曲作者的风格,在咬字上应不同于一般创作歌曲的演唱,德语歌曲的咬字重在元音的重读与结尾辅音的清晰表达。
5.换气分句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由于《我爱你》的每个句子都很长,在恰当的位置换气对表达词意、抒发感情是重要的。良好的换气可突出歌曲的情感并可以带动歌者的情绪,不必要或错误的换气分句,往往会把歌曲唱得支离破碎。总之,演唱的韵味是需要反复润饰、精雕细刻的,这样才可将歌曲演唱得有声有色,有韵有味,有血有肉。
四、艺术歌曲演唱与“心灵歌唱”的融合
“心灵歌唱”是一个重要的歌唱艺术原则,而不是技术方法和技术途径。在演唱中不加以“心灵”的感受和体会,那只是声乐技巧的展示罢了,绝不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扭捏作态,故作投入。正如李石天先生所说:“表情是全身的,而不仅是脸部,更不仅是在眼珠上,一个人痛苦,几乎全身的每一条皱纹都有处在痛苦的心理畅流中。如果脸部在哭,身子却没有哭,心理节律就是混乱的,就不能使人信服。”真正有艺术魅力的歌声,并非仅仅来自嗓音本身,而来自于更广义的东西。因此,歌者对艺术歌曲的诠释,应是在对歌曲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情感、声音、修养表演的“心灵歌唱”。音乐的艺术表现是无止境的,也是多样性的,以上所说只是歌曲艺术处理的一般规律,在音乐表现的领域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而人的思想空间却是无限的,还需要声乐工作者不断地深入挖掘。
五、结语
总之,对艺术歌曲《我爱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歌唱中情感这条隐形的“旋律线”,才能唱出这首歌的精髓,其中既包含着词作者赫罗瑟对情人无限的情意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又有曲作者贝多芬不屈的意志和跟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笔者认为,从情感这方面处理的歌曲才能真正地打动听众,在演唱方面注入情感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歌唱者只有对作品本身、作品创作者的内在世界具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取得歌曲应有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欧洲著名艺术歌曲精选曲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