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现今有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与技巧,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形成学生自主、自愿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提问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課堂提问;初探
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获得知识和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本文我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来进行课堂提问的探讨。
一、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
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己为例写《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班上课,他针对学生对他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于老师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聚精会神”这个词后,提问:“周总理是怎样聚精会神地听课的?两只手拿着什么?面部表情怎么样?”既顺着课文的思路把学生引向周总理,且后两个问题也是顺着前一个问题而具体化的。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 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 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学生提出:“‘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老师启发:“翠鸟比较小,身长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头差不多。小巧是说翠鸟身体小而且灵巧。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这里应当怎么讲?”经过这样启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二) 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三) 提问要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 激发学生问与答
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
总之,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29.
[2]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05):168.
作者简介:
李忠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瓮安三小。
关键词:小学语文;課堂提问;初探
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获得知识和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本文我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来进行课堂提问的探讨。
一、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
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己为例写《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班上课,他针对学生对他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于老师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聚精会神”这个词后,提问:“周总理是怎样聚精会神地听课的?两只手拿着什么?面部表情怎么样?”既顺着课文的思路把学生引向周总理,且后两个问题也是顺着前一个问题而具体化的。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
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 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 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学生提出:“‘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老师启发:“翠鸟比较小,身长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头差不多。小巧是说翠鸟身体小而且灵巧。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这里应当怎么讲?”经过这样启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二) 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重点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机组成,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涉及提问,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如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关键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不但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个奇迹。如此读、思、议,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其实,难和易往往是相对而立的,也是因人而异。只要能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其难也易了。
(三) 提问要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 激发学生问与答
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
总之,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29.
[2]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05):168.
作者简介:
李忠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瓮安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