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课标还指出科学课和科学教师“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科学和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是广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简称为“我校”)符凯瑞、鲁科垚、欧阳旭三名同学的《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获得了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符凯瑞同学荣获“金湘科技创新英才奖”,三名同学获得益于在老师引导下细心的科学观察和深入的科学探究。
一次课间,五年级1班的符凯瑞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和妈妈经常在河堤散步,发现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形状规则的图案,像宝塔,像竹笋,又像刀剑。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妈妈也不知道。”我想了一下,说:“可能是一种化石。”符凯瑞接着问:“那是什么化石呢?形状那么规则,像用笔和尺画的一样。”我寻思这可以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他去考察和探究,便启发符凯瑞说:“青石板上的图案到底是不是化石?是什么化石?这就需要你和同学去考察和探究。”
课外活动时间,我带着符凯瑞、鲁科垚、欧阳旭三名同学,拿着相机、笔记本、直尺和笔去河堤上寻找和观察化石。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像宝塔竹笋这类人们习以为常、形状规则的化石,几个小家伙高兴地寻找着、观察着,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兴奋和喜悦。他们分好工,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拍照。我还利用双休日,带领他们去郊外的采石场去采集化石标本。我们拿着小锤子、凿子、直尺等工具,在采石场细心寻找这种化石,经过艰辛地打凿、敲击,手都起了血泡,终于得到立体的圆锥形状的犹如竹笋的化石。在考察和采集化石的过程中,我旁敲侧击,启发他们:“这种化石为什么如此的规则?是动物化石,还是植物化石?”在我的启发下,几名同学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一个又一个值得探究的疑难问题:这种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它们吃什么?比恐龙时代是早还是晚?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采集,大家发现这种化石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形状规则,一头尖一头大,似宝塔,如竹笋,但仍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化石。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三人思考之后,符凯瑞说:“可以请教收藏石头的专家。”鲁科垚说:“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欧阳旭说:“还可以问问中学的地理老师。”我会心地笑着给予肯定。
我带领这几个同学拿着采集到的化石和拍摄的照片,请市博物馆、市文物局、市教科所的专家和高中的生物地理教师鉴定,又经过网上进一步的查询和验证,终于弄清楚青石板上化石的秘密:原来,这种规则的宝塔形状的化石是几亿年前我国独有的中华震旦角石,比恐龙时代还要久远。
在考察和探究青石板上化石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把发现、质疑、研究、考证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写成图文并茂、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科学研究论文《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
后来,我带着这三个孩子到省里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面对省里专家以及与会领导、老师、同学的提问,他们胸有成竹,对答如流,作为他们的老师、领队,我内心激动无比,欣慰无比,仿佛看到未来的科学家是怎样诞生的。当三个小家伙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奖牌时,他们那种快乐、成功、收获的喜悦不言而喻。看着他们怀揣奖牌、满心欢喜的神情,我想:金光闪烁的奖牌自然光鲜、亮丽、诱惑人,但奖牌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发现的艰辛,隐藏着勤于探索的毅力。要摘取金光闪闪的奖牌,探究大千世界的奥秘,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索,敢于探究,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像牛顿发现苹果落地那样细心,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坚忍,像达尔文环游世界考察昆虫那样艰辛。
科学教师,要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不忽视、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问题、一次观察、一个现象、一次实验,甚至一只昆虫、一片落叶、一本科普读物。它们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科学教师应当从小处着手,从平凡着眼,抓住一切稍纵即逝的时机和貌似平凡、其实深邃的现象,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对科学和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是广大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简称为“我校”)符凯瑞、鲁科垚、欧阳旭三名同学的《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获得了湖南省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符凯瑞同学荣获“金湘科技创新英才奖”,三名同学获得益于在老师引导下细心的科学观察和深入的科学探究。
一次课间,五年级1班的符凯瑞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和妈妈经常在河堤散步,发现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形状规则的图案,像宝塔,像竹笋,又像刀剑。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妈妈也不知道。”我想了一下,说:“可能是一种化石。”符凯瑞接着问:“那是什么化石呢?形状那么规则,像用笔和尺画的一样。”我寻思这可以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他去考察和探究,便启发符凯瑞说:“青石板上的图案到底是不是化石?是什么化石?这就需要你和同学去考察和探究。”
课外活动时间,我带着符凯瑞、鲁科垚、欧阳旭三名同学,拿着相机、笔记本、直尺和笔去河堤上寻找和观察化石。河堤的青石板上有不少像宝塔竹笋这类人们习以为常、形状规则的化石,几个小家伙高兴地寻找着、观察着,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兴奋和喜悦。他们分好工,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拍照。我还利用双休日,带领他们去郊外的采石场去采集化石标本。我们拿着小锤子、凿子、直尺等工具,在采石场细心寻找这种化石,经过艰辛地打凿、敲击,手都起了血泡,终于得到立体的圆锥形状的犹如竹笋的化石。在考察和采集化石的过程中,我旁敲侧击,启发他们:“这种化石为什么如此的规则?是动物化石,还是植物化石?”在我的启发下,几名同学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一个又一个值得探究的疑难问题:这种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它们吃什么?比恐龙时代是早还是晚?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采集,大家发现这种化石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形状规则,一头尖一头大,似宝塔,如竹笋,但仍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化石。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三人思考之后,符凯瑞说:“可以请教收藏石头的专家。”鲁科垚说:“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欧阳旭说:“还可以问问中学的地理老师。”我会心地笑着给予肯定。
我带领这几个同学拿着采集到的化石和拍摄的照片,请市博物馆、市文物局、市教科所的专家和高中的生物地理教师鉴定,又经过网上进一步的查询和验证,终于弄清楚青石板上化石的秘密:原来,这种规则的宝塔形状的化石是几亿年前我国独有的中华震旦角石,比恐龙时代还要久远。
在考察和探究青石板上化石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把发现、质疑、研究、考证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写成图文并茂、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科学研究论文《青石板上的化石研究报告》。
后来,我带着这三个孩子到省里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面对省里专家以及与会领导、老师、同学的提问,他们胸有成竹,对答如流,作为他们的老师、领队,我内心激动无比,欣慰无比,仿佛看到未来的科学家是怎样诞生的。当三个小家伙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奖牌时,他们那种快乐、成功、收获的喜悦不言而喻。看着他们怀揣奖牌、满心欢喜的神情,我想:金光闪烁的奖牌自然光鲜、亮丽、诱惑人,但奖牌的背后隐藏着科学发现的艰辛,隐藏着勤于探索的毅力。要摘取金光闪闪的奖牌,探究大千世界的奥秘,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索,敢于探究,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像牛顿发现苹果落地那样细心,像爱迪生发明电灯那样坚忍,像达尔文环游世界考察昆虫那样艰辛。
科学教师,要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不忽视、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问题、一次观察、一个现象、一次实验,甚至一只昆虫、一片落叶、一本科普读物。它们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科学教师应当从小处着手,从平凡着眼,抓住一切稍纵即逝的时机和貌似平凡、其实深邃的现象,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崇实小学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