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徐国智的一篇《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的文章,提到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封锁基隆与高雄,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而我们的历史题目往往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款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忙着记忆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款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对于这样的内容,学生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又能怎样呢?最关键的问题应当是将来可能会怎样啊!仅就这一点来比较,人家是培养能力,而我们是灌输知识。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的一节小学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让全班同学画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苹果。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画了方形的苹果,老师紧紧地抱住她,微笑的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苹果!”这种行为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创造思维!若把这样一堂课移到我国,如果出现了方苹果,结果会是怎样呢?很可能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会对这名学生嗤之以鼻,甚至还会说出:“你这也叫苹果?”“你会不会绘画?”这样一些带有强烈压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话语,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绘画的热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的教育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那么,思想源泉枯竭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教育在此时仅仅是经验的传递,而且不允许出现不同的结论,在经验传递的过程中没有注入基本的爱。这是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的。
  在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他主张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其既合乎社会需要又合乎儿童需要;教育应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她的立论是:人存在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所实现的发展。
  我相信,教育的本质除了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应该是一种爱的传递。除了让人类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更应该在品质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恰当的爱,而并非时下家长给予的“溺爱”。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应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提升,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育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会做人,学会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受教育的人都变得文明,对社会有用,那么国家自然会蒸蒸日上,良性循环一旦形成,自然民强国富,国富民强,民强国富……因此,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应是一种人性化的交流,不能仅停留在“即告之,便知之”的层面,还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感知、感动,在灵魂深处受到触动,被激发出无限的潜能。若将人分为人、人才、人杰、人物,四个层级依次递升,我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就不单单是人才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一位心理聊吧的读者来信讲述了自己好友打算离婚的事。这位读者将好友夫妻之间的爱情形容为“藤缠树”式的爱情,厚重而艰辛的爱让他自卑,也让他愧疚,最终导致了他的逃离。“藤缠树”式的爱情,一个追一个逃  有一对朋友,从大学时代谈恋爱起,女生就彩云追月似的整日跟在男朋友身后。就连周末男友回家的短暂离别,都会让她郁郁寡欢,失落得不行。那个男生是他爸50岁才得来的独子,娇生惯养,又自恃长得有几分英俊,很有点天马
每一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正常的需要欣赏、需要机会、需要成功的需求,他们也有着成为这个社会合格一员或优秀一员的责任,所以学校只有真正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才会办好教育。英国教育强调“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设计上都遵循着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设置
在多年的职教工作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入学成绩很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一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一旦考试成绩不及格,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为此,我召开了“你能做到”的主题班会。    一、从游戏开始    游戏一:传递小皮筋  由三组同学进行传递橡皮筋的比赛,每一组找10名同学参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途径的实施一方面在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如何探索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仍是困扰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对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问题提出    互联网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教师通过论坛、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等互联网服务讲述教育教学故事,发表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或者理念的理解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交流与讨论,直至在虚拟专业共同体中开展合作教研活动。反思,是教师在网上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写作与交流活动的内在心理机制,由于这种反思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因此称之为网络反思。  网
初中毕业,矢志报考中师,阴差阳错,被幼师录取。幼师毕业,却又被分配到小学,有时觉得,命运似乎故意和我开了个玩笑——转眼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知不觉已有14年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有许多害怕:害怕站上讲台,下面的孩子比我小不了几岁,没有小学实习经验不知道该怎样教;害怕板书粉笔字,幼师里没有练过,还记得上课第一天的板书像爬楼梯,一排字斜上去,课后羞得无地自容;害怕质量监控,当时完全以分数排名次,奖
众所周知,学困生在每个班级中都客观存在,他们—直是教师无法回避、为之苦恼又抛洒大量教育智慧的工作对象。在崇尚“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用合法、合理、合情的策略,提高学困生教育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健康发展,仍是新时期教师工作的话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信奉“喜欢优等生是人,关爱学困生是神”的理念,以“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为支撑,在数学教师的岗位上,通过平实的言,行,常常与
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种资源,长期使用而不作适时的补充,就会导致知识资源、能量资源的匮缺和荒芜。因此,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职业能力的使用与补充中必须有一种良性循环,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应把握如下方面。  1.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始终应该
近年来,海洋垃圾危害大自然的新闻让人揪心,人们越来越重视、并努力找寻妥善解决海废的方法。唐采伶和她的“海漂实验室 ”多年致力于净滩工作,将海废变为艺术品。  “在海边可以捡到一个人一生所用的东西。”在中国台湾澎湖进行了4年净滩工作的唐采伶说,“在海边能捡到多种多样的生活废品。”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海洋生命的关心,除了收集沙滩上的垃圾,她将在沙滩捡到的海废变成艺术品:一棵圣诞树,一只会上树的章鱼,一个浴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者“非专业心理辅导”,有时也叫做“互助式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