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白昊(1899—1928),原名许权明,谱名立峰,号纯卿,又用名白天、北浩、国君、许世光、许赤光等,192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共二大与五大,是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对于这样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学术研究竟然十分薄弱,除了数篇传记性的文章外,学术性研究论文仅有《鲜为人知的中共“二大”代表、早期工运领袖许白昊》,更遑论专著了。曾成贵研究员撰著的《鹃血忠魂:许白昊》,钩沉爬梳,探幽发微,洋洋洒洒19万言,展现了许白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既填补了许白昊研究的空白,也成就了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份力作。
第一,史料详尽。众所周知,中共早期历史人物的资料较少,许白昊主要从事工人运动的实际工作,留下的文字不多,这也是许白昊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例如,关于许白昊在何处接受的中学教育,有多种说法,以至于很长一段时期扑朔迷离,不少著述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于此付诸阙如。如《中国共产党名人辞典》《中华英烈辞典》等。明确记述者有四种意见。一是武昌私立工业学校,如《革命烈士传记》《第五届中央领导成员和高级领导人》等;二是武昌中学,如《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应城烽火——革命回忆录》等;三是浙江省立工业学校,如《马克思主义人物辞典》《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等;四是武昌工业学校,如《湖北省人物志稿》。笔者曾经推断,许白昊就读的中学应该是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因为从其家庭条件和环境来说,小学毕业后,没有特殊原因,他应该不会舍近求远,赴浙江读书;武昌中学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中学,由原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更名而来,是一所普通中学。而多数著述提到,许白昊就读的是工业学校,而非普通中学,因此武昌中学的可能性小;1917年前后,武昌没有私立工业中学,此时工业性质的中学只能是湖北甲种工业学校,而有的著述又口语化地把湖北甲种工业学校称为武昌工业学校,因此第四种说法较为可信。基于此种判断,201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笔者曾在《武汉科技大学报》发表一组小文章,介绍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中的共产党员的事迹,其中就有介绍许白昊事迹的小文章。但这毕竟是一种推理,严格来讲,证据还不是十分有力。曾成贵研究员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他找到了1921年11月许白昊赴苏俄参加共产国际远东民族代表大会时所填写的履历表,这是最早的一份履历材料,由许白昊亲自填写,显然是权威的、无可争辩的。履历表中的受教育情况这一栏目清楚地载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这就解决了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疑案。该书资料丰富,包括出版的档案资料、回忆录等文献,还包括作者亲赴传主亲属处所觅家谱资料等。通过查阅家谱和访问亲属,作者考证出:许白昊的原名并非长期以来误传的“许权民”,而应是“许权明”。
第二,探研深入。该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述传主生平事迹,阐述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作者不仅尊重史实,持论公允,而且穷理尽微,于传主所处时代背景、活动环境,均予以观照,使得著作血肉丰满,内容充实。例如,关于林育南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格问题,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正如作者所言:“李书渠给团中央写公开信,这对于团中央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作者不仅叙述其背景、来龙去脉,而且详细介绍了争执双方——李书渠与许白昊之间的分歧,恽代英作为团中央特派员全权调查处理的全过程。从作者十分细微的叙述可以看出,恽代英不愧是团中央卓越的领导人,他的调查客观、全面、准确,对双方责任的界定十分清晰,评判十分公允,有理有据,合情合规。最后,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可以说,化解了湖北党内一场纠纷。作者全景式的观察、细微处的描绘,使得一个真实的许白昊形象跃然纸上,这是该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进行理论升华,在评价该事件时说:“这场代表风波,反映了早期党组织建设的局部情况。事情得到了解决,说明在组织内,讲规矩、明是非、持公正、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达到新的團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显示著作的理论性的思辨力。
第三,叙述生动。本书《后记》中的一段话,令笔者深有同感:“丛书作者均为党史、工运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写作上摒弃了对史料进行毫无技术性、创新性的堆砌,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充分理解和吸收,转换为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学性的文字表述方式,同时注意挖掘考证新的史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无论在研究记述的深度,还是在全面、系统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少内容填补了研究及资料方面的空白。因此,丛书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宣传价值,是一套既具有思想高度又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正是该书的特点。作者行文流畅,语言轻快,情节描写细腻,令读者耳目一新。
图文并茂也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全书插图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总之,该书堪称党史人物研究的上乘之作,是许白昊研究的扛鼎之作。
[责任编辑:李利林]
《鹃血忠魂:许白昊》特色十分鲜明:
第一,史料详尽。众所周知,中共早期历史人物的资料较少,许白昊主要从事工人运动的实际工作,留下的文字不多,这也是许白昊研究不足的主要原因。例如,关于许白昊在何处接受的中学教育,有多种说法,以至于很长一段时期扑朔迷离,不少著述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于此付诸阙如。如《中国共产党名人辞典》《中华英烈辞典》等。明确记述者有四种意见。一是武昌私立工业学校,如《革命烈士传记》《第五届中央领导成员和高级领导人》等;二是武昌中学,如《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应城烽火——革命回忆录》等;三是浙江省立工业学校,如《马克思主义人物辞典》《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等;四是武昌工业学校,如《湖北省人物志稿》。笔者曾经推断,许白昊就读的中学应该是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因为从其家庭条件和环境来说,小学毕业后,没有特殊原因,他应该不会舍近求远,赴浙江读书;武昌中学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中学,由原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更名而来,是一所普通中学。而多数著述提到,许白昊就读的是工业学校,而非普通中学,因此武昌中学的可能性小;1917年前后,武昌没有私立工业中学,此时工业性质的中学只能是湖北甲种工业学校,而有的著述又口语化地把湖北甲种工业学校称为武昌工业学校,因此第四种说法较为可信。基于此种判断,201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笔者曾在《武汉科技大学报》发表一组小文章,介绍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中的共产党员的事迹,其中就有介绍许白昊事迹的小文章。但这毕竟是一种推理,严格来讲,证据还不是十分有力。曾成贵研究员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他找到了1921年11月许白昊赴苏俄参加共产国际远东民族代表大会时所填写的履历表,这是最早的一份履历材料,由许白昊亲自填写,显然是权威的、无可争辩的。履历表中的受教育情况这一栏目清楚地载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这就解决了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疑案。该书资料丰富,包括出版的档案资料、回忆录等文献,还包括作者亲赴传主亲属处所觅家谱资料等。通过查阅家谱和访问亲属,作者考证出:许白昊的原名并非长期以来误传的“许权民”,而应是“许权明”。
第二,探研深入。该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述传主生平事迹,阐述其历史地位与作用。作者不仅尊重史实,持论公允,而且穷理尽微,于传主所处时代背景、活动环境,均予以观照,使得著作血肉丰满,内容充实。例如,关于林育南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格问题,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正如作者所言:“李书渠给团中央写公开信,这对于团中央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作者不仅叙述其背景、来龙去脉,而且详细介绍了争执双方——李书渠与许白昊之间的分歧,恽代英作为团中央特派员全权调查处理的全过程。从作者十分细微的叙述可以看出,恽代英不愧是团中央卓越的领导人,他的调查客观、全面、准确,对双方责任的界定十分清晰,评判十分公允,有理有据,合情合规。最后,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可以说,化解了湖北党内一场纠纷。作者全景式的观察、细微处的描绘,使得一个真实的许白昊形象跃然纸上,这是该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进行理论升华,在评价该事件时说:“这场代表风波,反映了早期党组织建设的局部情况。事情得到了解决,说明在组织内,讲规矩、明是非、持公正、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达到新的團结,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显示著作的理论性的思辨力。
第三,叙述生动。本书《后记》中的一段话,令笔者深有同感:“丛书作者均为党史、工运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写作上摒弃了对史料进行毫无技术性、创新性的堆砌,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充分理解和吸收,转换为具有时代特征和文学性的文字表述方式,同时注意挖掘考证新的史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无论在研究记述的深度,还是在全面、系统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少内容填补了研究及资料方面的空白。因此,丛书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宣传价值,是一套既具有思想高度又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正是该书的特点。作者行文流畅,语言轻快,情节描写细腻,令读者耳目一新。
图文并茂也是该书的一个特点,全书插图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总之,该书堪称党史人物研究的上乘之作,是许白昊研究的扛鼎之作。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