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和央行开始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对信贷规模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被短周期的政策调整打乱,造成了资金需求的阶段性紧张。
2010年后,资金成本全方位走高。高利贷成为一道并不隐秘的暗流,流转在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成为资金流转的桥梁和通道。在民间借贷这一链条之上,除了个人、民企,小贷公司、典当行、寄售商、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而其中最受瞩目却也本不该出现在这个链条之中的,便是银行。
2013年7月,金融“国十条”发布,从政策上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闸门,使得民营银行的再次起建,成为可能。
这一新政不仅仅让中国企业大鳄纷纷“跑部进京”,打探进入金融格局的路径,也让“民营银行”成为社会广为热议的关键词。
政策开闸
民营银行是指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它是民有、民治、民责、民益构成的统一体。
但是这一银行形式并未能在我国金融格局中大面积铺开。在现有的庞大金融体系中,包含着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37家城商行和224家农商行,这还不包括目前正如燎原之势发展的村镇银行。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性质,只有一家银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那就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而早在10年前,国家就尝试过要摆脱民生银行一家独秀的局面,为金融格局注入新的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未能破题。
即便在去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民间资本也只是跃跃欲试,并未能如愿成立民营银行。
直到今年6月,才真正看到了政策的绿灯。新一届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建立更加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激活长期受困于“融资难”的实体经济,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同时在6月底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提出:“允许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而政策的最后拍板是金融“国十条”的推出。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银监会就《意见》发布了解读文件,其中提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于动员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两度重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重要性,加大了人们对于“民营银行即将放开”的心理预期。
而金融“国十条”的发布,恰恰表明了这两个月时间里政策跨越取得的成就——从资本准入到机构准入。其实既往的银行也有民资参股,且所占的份额也并不低。据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45%,城市商业银行中占比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占比超过90 %。但对于民资来说,资本准入和机构准入显然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中国监管层往往对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机构准入持审慎态度。
从资本准入到机构准入,各界均对民营银行寄予厚望。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强调要“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放宽市场准入”。
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并提出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如今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区也向民营银行打开了大门。9月2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以及与中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合资银行。
刺激竞争
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已经有所滞后,到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那么,对于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说,民营银行究竟意味着什么?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它将能够打破现有的金融竞争格局。
民营银行或可打破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设立民营银行有利于打破大型银行对市场的垄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倒逼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产品改革,更好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如是说。
目前,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但是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仍然有待建立。在经济结构和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大企业可以从大银行贷到款,但是小企业贷款非常难。
大量信贷无法进入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企业,往往容易流入回报较高的泡沫领域,大量资金都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这就导致了供需不平衡,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高企。“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只有300多家银行,美国的企业数可能只有我们的1%,但是银行有8000多家。”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远远不够。所以,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建立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中型银行为中型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的格局。
同时,民营银行的发展也有望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那么银行业的发展必然要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能够充分竞争,摆脱固有的僵化体制,提升资金流转效率,倒逼国有银行加快转型的步伐。
而民营银行的建立,也将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地下影子银行的阳光化,使金融市场的秩序走上正轨,充分释放其所拥有的正能量。
经济学家徐滇庆认为,民营银行主要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有银行没有办法去识别借贷企业将来有无可能归还贷款,而且小企业贷款金额少,还不够大行的审贷成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养草根性的民营银行,让和民营企业在一起生长出来的民营金融家来参与组建民营银行,因为他们在本乡本土,信息对称,他们的本事比那些中小企业更大,他们能够识别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从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放贷。” 但有专家表示,金融“国十条”本意是让民营银行来丰富中国银行业结构,而非中国金融体系真正急需民营银行来调结构、稳发展。银行系统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以满足高、中、低不同的层次需求。
催热概念股
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放开,对民间资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金融业利润水平一向较高,今年国内16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政府对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定价都进行了管制,国内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风险定价的权力有限,且政府为整个银行的信用进行担保,所以银行的利润自然不成问题。
这也给人们留下了“银行稳赚不赔”的印象,这对于一直在实体经济中摸爬滚打的民营企业家来说,无疑可以成就银行家美梦。谁能成为下一个中国民生银行,也未可知。
但这个美梦成为现实恐怕还有待时日。截至目前,银监会关于民营银行试点仍没有新进展。
然而这丝毫没有阻挡上市公司申请创办民营银行的热情。截至10月9日有意向参与银行开设的上市企业已有27家。腾讯、美的、新希望、吉祥航空、苏宁、奥康、报喜鸟、红豆、中关村、正泰电器、雨润、三胞集团、沙钢集团、扬子江造船、华峰集团、凯乐科技、杉杉科技、阿里巴巴等组成了申办大军。
今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已经核准了9家涉及银行的企业名称,如:苏宁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华瑞银行、前海银行、中储银行、华商银行、苏南银行、国融银行等。
对于这种申请热潮,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这是中国多年以来积压的设立民营银行的巨大需求的表现。
北京、浙江等地的多家民营企业巨头也在积极筹划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特别是家电企业的申请热情,更是不断高涨。苏宁、美的、格力几大家电巨头都在积极推动申报民营银行事宜,另外,创维上月悄然成立创维财务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在为未来涉足银行业务埋下伏笔。
家电业之所以如此积极也正是看中了银行业的高利润。据调查,家电行业的利润最高只有7%左右,甚至黑电企业的平均净利率还不到2%,这和银行业的高额回报相比,吸引力不言而喻。
而在申请的过程中,家电业对外的态度也颇为谨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就曾表示,“申办民营银行没成功前不必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对于银行申办的重视程度。
在申报大军中,在外界看来最有希望拿下首张牌照的就是苏宁云商。9月中旬,“苏宁银行”名称获工商总局预核准。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表示,苏宁在申办银行方面的优势在于“有一大群有相当消费能力的群体,苏宁也可以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精准分析”。
不过尽管“苏宁银行”已获预核准,这也不代表最终就能办成。如何获得金融业务许可牌照,才是重中之重。
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出台,申办企业的相关股价也得到了大幅拉升,在短短两月之内多出现巨额涨幅。对此,有专家表示,投资者切莫盲目追捧,不排除有上市公司借机炒作的情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申办民营银行的企业也应该端正态度。
步履维艰
尽管大家都想要办成第二个民生银行,但是能否办好、怎么办,仍然是一道难题。
一方面,民生银行从1996年成立至今的17年中,资本金由13.8亿元发展到超过3.2万亿元,净利润从2000年以前不足0.4亿元发展到300多亿元,这表明了民间资本也能办好银行。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民生银行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而诸多方面都显示了在当今经济社会情境下,民生银行的难以复制。
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民间资本办银行能否坚持其市场化的道路,而非继续向国有大行的发展模式靠拢。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也应该秉持“民营”的核心,真正发挥民营企业作为股东的作用,同时也要参考国际银行业职业经理人相关制度,防止民企“一个人说了算”。 无论是股权过于集中、少数人控制银行,还是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都会带来内部人控制问题。
其次,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民营银行如何吸储。在存款利率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如何在既有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也需要界定清楚。在日益开放的竞争格局中,银行吸储只能各凭本事。
在资产质量方面,风控能力相对较差的民营银行也要把好风险关,建立相应的机制。银行一旦破产倒闭,将使存款人遭受巨大的损失,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引发更广的波动。来自民间的资金不可避免也会寻找最大化的利润。民营银行也要严格遵从监管机制,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运作。
同时,关联交易往往是民营银行最难防范的潜在风险之一。很多民企办银行的目的就是“自己开银行给自己贷款”,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该的。然而,这其中隐藏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关联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民营银行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再者,走向地方的民营银行如何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扎根区域,也需要审慎处理。
而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最为显见的风险就是贪大。在对当地客户、行业、经济和文化并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进行盲目扩张。往往会带来恶果。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就表示,竞争力不足的民营银行,应该在既有的竞争格局中,充当其补充的角色。
细则跟进
尽管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但是有关民营银行的相关细则尚未明确出台。而这些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如设定银行的设立门槛、股东资质、股权变更、机构撤销等,才是为民营银行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举措。
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看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6个月。
而在郭田勇看来,《商业银行法》中关于业务范围和门槛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民营银行。他透露称,今年在政策层面至少会设立一至两家民营银行。
按照银监会的思路,“风险自担”成为建设民营银行的一个新方向。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提出,自担风险民营金融机构的要义在于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但是风险自担也并不意味着国家就能避开所有的风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后,有追逐高利润的倾向,国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避免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郭田勇表示,让民营银行风险自担,仍有待商榷。
徐滇庆认为,“风险自担”意味着所有新办的民营银行必须有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股东必须要有8%的自有资金充当一级资本,以备留下足够的资本做清算。
与此同时,民营银行的推出机制也有待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建奇认为,退出法规体现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未来的民营银行一旦破产,政府将扮演何种角色,是需要提前界定的问题。同时,在拿捏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竞争的公平性上,政府也需把握好尺度。
在郭田勇看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也应该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推出大量的民营银行更为合适。
存款保险制度对缓解银行经营风险、弥补监管力量不足具有作用。一旦银行倒闭,那么有存款保障的部分就可以按照章程来进行操作,而没有进行存款保障的部分,政府也不需负责。在这一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推出也伴随着风险。据了解,存款保证制度经过多年的讨论,也有望尽快出台。
2010年后,资金成本全方位走高。高利贷成为一道并不隐秘的暗流,流转在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成为资金流转的桥梁和通道。在民间借贷这一链条之上,除了个人、民企,小贷公司、典当行、寄售商、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而其中最受瞩目却也本不该出现在这个链条之中的,便是银行。
2013年7月,金融“国十条”发布,从政策上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闸门,使得民营银行的再次起建,成为可能。
这一新政不仅仅让中国企业大鳄纷纷“跑部进京”,打探进入金融格局的路径,也让“民营银行”成为社会广为热议的关键词。
政策开闸
民营银行是指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它是民有、民治、民责、民益构成的统一体。
但是这一银行形式并未能在我国金融格局中大面积铺开。在现有的庞大金融体系中,包含着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37家城商行和224家农商行,这还不包括目前正如燎原之势发展的村镇银行。然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性质,只有一家银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那就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而早在10年前,国家就尝试过要摆脱民生银行一家独秀的局面,为金融格局注入新的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未能破题。
即便在去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民间资本也只是跃跃欲试,并未能如愿成立民营银行。
直到今年6月,才真正看到了政策的绿灯。新一届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建立更加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激活长期受困于“融资难”的实体经济,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同时在6月底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提出:“允许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而政策的最后拍板是金融“国十条”的推出。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银监会就《意见》发布了解读文件,其中提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于动员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两度重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重要性,加大了人们对于“民营银行即将放开”的心理预期。
而金融“国十条”的发布,恰恰表明了这两个月时间里政策跨越取得的成就——从资本准入到机构准入。其实既往的银行也有民资参股,且所占的份额也并不低。据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45%,城市商业银行中占比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占比超过90 %。但对于民资来说,资本准入和机构准入显然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中国监管层往往对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机构准入持审慎态度。
从资本准入到机构准入,各界均对民营银行寄予厚望。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强调要“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放宽市场准入”。
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并提出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如今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区也向民营银行打开了大门。9月2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以及与中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合资银行。
刺激竞争
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已经有所滞后,到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那么,对于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说,民营银行究竟意味着什么?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它将能够打破现有的金融竞争格局。
民营银行或可打破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设立民营银行有利于打破大型银行对市场的垄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倒逼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产品改革,更好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如是说。
目前,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但是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仍然有待建立。在经济结构和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大企业可以从大银行贷到款,但是小企业贷款非常难。
大量信贷无法进入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企业,往往容易流入回报较高的泡沫领域,大量资金都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这就导致了供需不平衡,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高企。“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只有300多家银行,美国的企业数可能只有我们的1%,但是银行有8000多家。”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远远不够。所以,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建立大银行为大企业服务、中型银行为中型企业服务、小银行为小企业服务的格局。
同时,民营银行的发展也有望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那么银行业的发展必然要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能够充分竞争,摆脱固有的僵化体制,提升资金流转效率,倒逼国有银行加快转型的步伐。
而民营银行的建立,也将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地下影子银行的阳光化,使金融市场的秩序走上正轨,充分释放其所拥有的正能量。
经济学家徐滇庆认为,民营银行主要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有银行没有办法去识别借贷企业将来有无可能归还贷款,而且小企业贷款金额少,还不够大行的审贷成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养草根性的民营银行,让和民营企业在一起生长出来的民营金融家来参与组建民营银行,因为他们在本乡本土,信息对称,他们的本事比那些中小企业更大,他们能够识别谁讲的是真话、谁讲的是假话,从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放贷。” 但有专家表示,金融“国十条”本意是让民营银行来丰富中国银行业结构,而非中国金融体系真正急需民营银行来调结构、稳发展。银行系统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以满足高、中、低不同的层次需求。
催热概念股
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放开,对民间资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金融业利润水平一向较高,今年国内16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政府对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定价都进行了管制,国内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风险定价的权力有限,且政府为整个银行的信用进行担保,所以银行的利润自然不成问题。
这也给人们留下了“银行稳赚不赔”的印象,这对于一直在实体经济中摸爬滚打的民营企业家来说,无疑可以成就银行家美梦。谁能成为下一个中国民生银行,也未可知。
但这个美梦成为现实恐怕还有待时日。截至目前,银监会关于民营银行试点仍没有新进展。
然而这丝毫没有阻挡上市公司申请创办民营银行的热情。截至10月9日有意向参与银行开设的上市企业已有27家。腾讯、美的、新希望、吉祥航空、苏宁、奥康、报喜鸟、红豆、中关村、正泰电器、雨润、三胞集团、沙钢集团、扬子江造船、华峰集团、凯乐科技、杉杉科技、阿里巴巴等组成了申办大军。
今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已经核准了9家涉及银行的企业名称,如:苏宁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华瑞银行、前海银行、中储银行、华商银行、苏南银行、国融银行等。
对于这种申请热潮,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这是中国多年以来积压的设立民营银行的巨大需求的表现。
北京、浙江等地的多家民营企业巨头也在积极筹划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特别是家电企业的申请热情,更是不断高涨。苏宁、美的、格力几大家电巨头都在积极推动申报民营银行事宜,另外,创维上月悄然成立创维财务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在为未来涉足银行业务埋下伏笔。
家电业之所以如此积极也正是看中了银行业的高利润。据调查,家电行业的利润最高只有7%左右,甚至黑电企业的平均净利率还不到2%,这和银行业的高额回报相比,吸引力不言而喻。
而在申请的过程中,家电业对外的态度也颇为谨慎。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就曾表示,“申办民营银行没成功前不必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对于银行申办的重视程度。
在申报大军中,在外界看来最有希望拿下首张牌照的就是苏宁云商。9月中旬,“苏宁银行”名称获工商总局预核准。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表示,苏宁在申办银行方面的优势在于“有一大群有相当消费能力的群体,苏宁也可以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行精准分析”。
不过尽管“苏宁银行”已获预核准,这也不代表最终就能办成。如何获得金融业务许可牌照,才是重中之重。
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出台,申办企业的相关股价也得到了大幅拉升,在短短两月之内多出现巨额涨幅。对此,有专家表示,投资者切莫盲目追捧,不排除有上市公司借机炒作的情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申办民营银行的企业也应该端正态度。
步履维艰
尽管大家都想要办成第二个民生银行,但是能否办好、怎么办,仍然是一道难题。
一方面,民生银行从1996年成立至今的17年中,资本金由13.8亿元发展到超过3.2万亿元,净利润从2000年以前不足0.4亿元发展到300多亿元,这表明了民间资本也能办好银行。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民生银行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而诸多方面都显示了在当今经济社会情境下,民生银行的难以复制。
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民间资本办银行能否坚持其市场化的道路,而非继续向国有大行的发展模式靠拢。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也应该秉持“民营”的核心,真正发挥民营企业作为股东的作用,同时也要参考国际银行业职业经理人相关制度,防止民企“一个人说了算”。 无论是股权过于集中、少数人控制银行,还是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都会带来内部人控制问题。
其次,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民营银行如何吸储。在存款利率没有放开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如何在既有的竞争格局中找准定位,也需要界定清楚。在日益开放的竞争格局中,银行吸储只能各凭本事。
在资产质量方面,风控能力相对较差的民营银行也要把好风险关,建立相应的机制。银行一旦破产倒闭,将使存款人遭受巨大的损失,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引发更广的波动。来自民间的资金不可避免也会寻找最大化的利润。民营银行也要严格遵从监管机制,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运作。
同时,关联交易往往是民营银行最难防范的潜在风险之一。很多民企办银行的目的就是“自己开银行给自己贷款”,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应该的。然而,这其中隐藏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关联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无法偿还,民营银行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再者,走向地方的民营银行如何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扎根区域,也需要审慎处理。
而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最为显见的风险就是贪大。在对当地客户、行业、经济和文化并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进行盲目扩张。往往会带来恶果。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就表示,竞争力不足的民营银行,应该在既有的竞争格局中,充当其补充的角色。
细则跟进
尽管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但是有关民营银行的相关细则尚未明确出台。而这些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如设定银行的设立门槛、股东资质、股权变更、机构撤销等,才是为民营银行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举措。
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看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到6个月。
而在郭田勇看来,《商业银行法》中关于业务范围和门槛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民营银行。他透露称,今年在政策层面至少会设立一至两家民营银行。
按照银监会的思路,“风险自担”成为建设民营银行的一个新方向。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提出,自担风险民营金融机构的要义在于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但是风险自担也并不意味着国家就能避开所有的风险。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后,有追逐高利润的倾向,国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避免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
郭田勇表示,让民营银行风险自担,仍有待商榷。
徐滇庆认为,“风险自担”意味着所有新办的民营银行必须有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股东必须要有8%的自有资金充当一级资本,以备留下足够的资本做清算。
与此同时,民营银行的推出机制也有待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建奇认为,退出法规体现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未来的民营银行一旦破产,政府将扮演何种角色,是需要提前界定的问题。同时,在拿捏民营银行和国有银行竞争的公平性上,政府也需把握好尺度。
在郭田勇看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也应该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推出大量的民营银行更为合适。
存款保险制度对缓解银行经营风险、弥补监管力量不足具有作用。一旦银行倒闭,那么有存款保障的部分就可以按照章程来进行操作,而没有进行存款保障的部分,政府也不需负责。在这一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推出也伴随着风险。据了解,存款保证制度经过多年的讨论,也有望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