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本专题的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俄国、东欧、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权的建立和各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
[考点分析]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1.马克思主义
(1)条件
①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2)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3)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得到蓬勃发展。
2.列宁主义
(1)条件
①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思想基础: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组织基础: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④领导基础:20世纪初,列宁完成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工作。
(2)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3)意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了一条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的道路。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理论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五大”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典型题例]
例1 (2001年上海卷)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答案:D。
例2 (2001年江西卷)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简析: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A项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A。
例3 (2005年广东卷)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 )
A.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D.当时出现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简析:四个选项均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但“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A。
[考点分析]
二、俄国社会主义制度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首次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22年苏联成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1936年至1939年间,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盛行,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苏联进行了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着手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1991年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解体。
[典型题例]
例4 (2004年广东卷)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简析:A项的表述应是南斯拉夫而非苏联。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其执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故D项也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虽然略有成效,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答案:B。
例5 (2006年全国文综卷)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 )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
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
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简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十月革命的背景和结果的再现。A项错在十月革命是在农民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项错在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C项错在十月革命胜利时一战还在继续。D项是十月革命的客观作用之一。
答案:D。
[考点分析]
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1944~1945年,在苏联的援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东欧国家获得解放后,先后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20世纪40年代末起,南斯拉夫率先进行改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1989年至1990年,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典型题例]
例6 (2003年春招卷)最先把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的是( )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南斯拉夫
简析:1948年,南斯拉夫开始摆脱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其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答案:D。
例7 (2003年春招卷)在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卓有成效并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家是( )
①日本 ②匈牙利 ③捷克斯洛伐克 ④波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简析: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在苏联的干涉下失败,波兰改革也未成功,均应排除。
答案:A。
例8 (200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彻底放弃计划经济
D.实行政治多元化
简析:B项指的是南斯拉夫。C、D两项不符合1968年的史实。政治多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东欧剧变。只有A项正确地表述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内容。
答案:A。
[考点分析]
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势头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2)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民主法制建设出现停滞和倒退。反右派运动开启了党可以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先例。由此中断了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反右派运动之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化”领导的集权体制的建立,法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崇尚人治,轻视民主法制的思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意识中日渐滋长。
(3)“文革”时期,民主法制荡然无存。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这场内乱中,新中国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建设,几乎全部被摧毁。“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在“文革”发动者的煽动下,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公检法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在“文革”中,有无数人遭受到法西斯式的人身迫害,被批斗、抄家、非法囚禁,失去了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甚至被迫害致死。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强加了“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永远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立了法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能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化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典型题例]
例9 (2000年全国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给定的历史对象与时间概念上的一致性。1949年秋召开的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秋召开的全国人大,结束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全国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答案:A。
例10 (2000年春招卷)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例11 (2000年广东卷)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简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统战政策的理解。要明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答案:A。
例12 (2001年全国卷)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典例简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认识港澳问题是恢复行使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问题。
答案:D。
例13 (2001年全国卷)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简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统战政策的理解。
答案:B。
例14 (2002年广东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C。
例15 (2002年上海卷)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理解、掌握情况。
答案:D。
例16 (2003年文综旧教材卷)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简析: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他几项的表述都没错,只是不完全符合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概念。
答案:D。
例17 (2003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简析:全国政协成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以及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都与国家民主制度建设无关。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例18 (2005年上海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简析:本题考查了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全面掌握,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颁布的。《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D。
例19 (2005年全国文综卷)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简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只要确定出一个错误选项即可。社会制度的建立包括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例20 (2005年全国卷)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简析:在新中国成立时,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等任务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共同纲领》还只是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制定通过的,所以它体现出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特点,即体现出社会主义原则,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例21 (2005年北京卷)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简析:从题干的内容“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判定,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宣告。A项是在1945年,C项是1953年,D项是1956年,且三项均与题干无关。因此,A、D项均不正确。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
答案:B。
例22 (2006年全国文综卷)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给定的历史对象与时间概念上的一致性。1949年秋召开的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秋召开的全国人大,结束了其此职权。
答案:B。
例23 (2002年全国卷)1949年到1952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并概括指出它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什么条件?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将重要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时期的终结,至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时期。作为前一阶段(1949~1952年),则是为“过渡”做准备的阶段。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二是继续完成本来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三是培植、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成分。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在1949~1952年间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完成的。这三方面的准备工作,大致分属于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全国大陆解放和统一,镇反运动完成,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政治条件。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全国财政实现统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
例24 (2003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简析: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命题内容,在历史高考中是第一次,出乎师生的意外。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民族问题是热点问题,但复习中一般都是从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准备的,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高中政治常识的内容,历史教材中知识依托性不强。解答主要依据材料。第一问有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回答,依据材料一的出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的概括从材料一中析取。第二问有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的概括也取自材料。本题命题角度好,但所选材料浅白,概括要求低,难度太低。
答案:(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斗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世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4题。
1.“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进一步丰富了( )
A.阶级斗争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
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主要是说( )
A.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C.无产阶级夺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D.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不包括( )
A.法国的启蒙思想
B.德国的古典哲学
C.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 )
A.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D.把大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20世纪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据此回答5~9题。
5.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D.美国实行“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6.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
①“布拉格之春” ②“波兹南事件” ③匈牙利事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C.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8.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
A.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B.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C.讨论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的问题
D.讨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问题
9.解放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进行的斗争有( )
①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与武装土匪 ②抗美援朝 ③土地改革 ④镇压反革命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中共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注重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设。据此回答10~15题。
10.“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民主革命纲领
B.《共同纲领》
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D.过渡时期总路线
11.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
①中国国体有了根本性的变动 ②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首次提出国民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 ④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
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④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关于爱国统一战线范围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中共通过党的重要会议的决议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16~17题。
16.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17.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中共在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上积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据此回答18~19题。
18.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由( )
A.《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C.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D.邓小平提出的
19.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这段话的正确含义不包括( )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加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20.我国各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
A.1955年后 B.1956年后
C.1957年后 D.1958年后
21.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相同历史影响是( )
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谓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
A.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所有制改造
B.加工订货的方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C.民主改革的方式使工人当家作主
D.财政税收信贷手段干预生产过程
23.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家庭经济一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4.建国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5.巴黎公社最根本的经验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
26.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起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总演习
B.巴黎公社起义是特定条件下的偶发事件
C.巴黎公社起义是国际工人运动开始的标志
D.巴黎公社起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产物
27.以下体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和政策上失误的有( )
①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 ②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 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④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8.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C.这种体制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
D.这种体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29.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是( )
A.照搬苏联模式
B.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D.西方国家渗透
3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还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31.下列关于二战后东欧各国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波兰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
B.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匈牙利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2.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依据国情搞建设 ②要努力加速经济建设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④要时刻不忘阶级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3.“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大限度地冒犯了苏共领导人,导致其出兵干涉( )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改革党的集体领导
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3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开始于( )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B.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C.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非选择题
35.阅读下列材料: “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 后的方针政策。”
——引自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构想?这种构想还适用于我国哪些地区?
(2)这一构想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36.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统一战线,请回答:
(1)1949年的政协会议上建立了什么样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2)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它标志着什么?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和高举的旗帜是什么?
(4)1982年,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什么方针?
37.中共从建国前的革命斗争到建国后初期都非常注重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普选的背景和结果。
(3)过渡时期,中共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了哪些努力?有何意义?
38.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
(2)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结果如何?
(3)从中国和东欧改革一成一败的结局中可得出哪些启示?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A 5.A 6.D 7.C 8.B
9.B 10.B 11.D 12.D 13.D 14.C 15.B
16.A 17.B 18.D 19.D 20.D 21.C 22.B
23.A 24.C 25.D 26.B 27.A 28.C 29.B
30.C 31.B 32.B 33.D 34.C
二、非选择题
35.答:(1)“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澳门。(2)受到台湾、港澳和祖国大陆人民的热烈欢迎,为港澳台地区问题的解决和祖国实现统一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发展。36.答:(1)1949年的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部分力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4)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7.答:(1)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背景:政权巩固;经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民主建设加紧进行。结果:选出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努力: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为新中国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制度的保证。
38.答:(1)欧亚社会主义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2)主要针对: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宏观调控和企业的自主权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等。结果: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进行的改革或者被苏联的大国强权所打断,或者改革不彻底,长期无法摆脱困境;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都发生国家性质的剧变。(3)建设社会主义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探索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本专题的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俄国、东欧、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权的建立和各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
[考点分析]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1.马克思主义
(1)条件
①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②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④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2)诞生: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3)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意义: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得到蓬勃发展。
2.列宁主义
(1)条件
①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②思想基础: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组织基础: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④领导基础:20世纪初,列宁完成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工作。
(2)诞生: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3)意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了一条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过渡)的道路。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理论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党的“十五大”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典型题例]
例1 (2001年上海卷)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答案:D。
例2 (2001年江西卷)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简析: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A项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案:A。
例3 (2005年广东卷)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 )
A.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D.当时出现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简析:四个选项均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但“最基本”的历史条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A。
[考点分析]
二、俄国社会主义制度
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首次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平定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22年苏联成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7年“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1936年至1939年间,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盛行,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苏联进行了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着手进行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但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1991年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解体。
[典型题例]
例4 (2004年广东卷)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简析:A项的表述应是南斯拉夫而非苏联。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其执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效,故D项也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虽然略有成效,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答案:B。
例5 (2006年全国文综卷)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 )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
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
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简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十月革命的背景和结果的再现。A项错在十月革命是在农民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项错在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C项错在十月革命胜利时一战还在继续。D项是十月革命的客观作用之一。
答案:D。
[考点分析]
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1944~1945年,在苏联的援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东欧国家获得解放后,先后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20世纪40年代末起,南斯拉夫率先进行改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进行了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1989年至1990年,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典型题例]
例6 (2003年春招卷)最先把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的是( )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南斯拉夫
简析:1948年,南斯拉夫开始摆脱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其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答案:D。
例7 (2003年春招卷)在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卓有成效并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家是( )
①日本 ②匈牙利 ③捷克斯洛伐克 ④波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简析: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在苏联的干涉下失败,波兰改革也未成功,均应排除。
答案:A。
例8 (200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彻底放弃计划经济
D.实行政治多元化
简析:B项指的是南斯拉夫。C、D两项不符合1968年的史实。政治多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东欧剧变。只有A项正确地表述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内容。
答案:A。
[考点分析]
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国两制”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建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势头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2)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民主法制建设出现停滞和倒退。反右派运动开启了党可以不受宪法和法律约束的先例。由此中断了建国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反右派运动之后,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元化”领导的集权体制的建立,法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崇尚人治,轻视民主法制的思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意识中日渐滋长。
(3)“文革”时期,民主法制荡然无存。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这场内乱中,新中国建立的一切,包括政权和民主法制建设,几乎全部被摧毁。“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陷于停顿,在“文革”发动者的煽动下,全国掀起了冲砸司法机关的浪潮,公检法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在“文革”中,有无数人遭受到法西斯式的人身迫害,被批斗、抄家、非法囚禁,失去了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甚至被迫害致死。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强加了“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永远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确立了法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能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深化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典型题例]
例9 (2000年全国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给定的历史对象与时间概念上的一致性。1949年秋召开的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秋召开的全国人大,结束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全国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答案:A。
例10 (2000年春招卷)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D。
例11 (2000年广东卷)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简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统战政策的理解。要明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答案:A。
例12 (2001年全国卷)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典例简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认识港澳问题是恢复行使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问题。
答案:D。
例13 (2001年全国卷)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简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统战政策的理解。
答案:B。
例14 (2002年广东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C。
例15 (2002年上海卷)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理解、掌握情况。
答案:D。
例16 (2003年文综旧教材卷)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
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简析: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他几项的表述都没错,只是不完全符合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概念。
答案:D。
例17 (2003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简析:全国政协成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以及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都与国家民主制度建设无关。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例18 (2005年上海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简析:本题考查了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全面掌握,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颁布的。《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D。
例19 (2005年全国文综卷)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简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只要确定出一个错误选项即可。社会制度的建立包括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例20 (2005年全国卷)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简析:在新中国成立时,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等任务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因此,《共同纲领》还只是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制定通过的,所以它体现出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特点,即体现出社会主义原则,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C。
例21 (2005年北京卷)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简析:从题干的内容“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判定,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宣告。A项是在1945年,C项是1953年,D项是1956年,且三项均与题干无关。因此,A、D项均不正确。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
答案:B。
例22 (2006年全国文综卷)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简析:解题关键是认识给定的历史对象与时间概念上的一致性。1949年秋召开的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秋召开的全国人大,结束了其此职权。
答案:B。
例23 (2002年全国卷)1949年到1952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动和变革。试述其主要内容,并概括指出它们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什么条件?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将重要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时期的终结,至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新时期。作为前一阶段(1949~1952年),则是为“过渡”做准备的阶段。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二是继续完成本来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各种政治经济改革,三是培植、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成分。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是在1949~1952年间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完成的。这三方面的准备工作,大致分属于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全国大陆解放和统一,镇反运动完成,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政治条件。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全国财政实现统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生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经济条件。
例24 (2003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简析: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命题内容,在历史高考中是第一次,出乎师生的意外。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民族问题是热点问题,但复习中一般都是从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准备的,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高中政治常识的内容,历史教材中知识依托性不强。解答主要依据材料。第一问有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回答,依据材料一的出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的概括从材料一中析取。第二问有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和目的的概括也取自材料。本题命题角度好,但所选材料浅白,概括要求低,难度太低。
答案:(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斗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世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4题。
1.“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进一步丰富了( )
A.阶级斗争学说
B.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
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主要是说( )
A.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C.无产阶级夺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D.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不包括( )
A.法国的启蒙思想
B.德国的古典哲学
C.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 )
A.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D.把大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20世纪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改革。据此回答5~9题。
5.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D.美国实行“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6.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
①“布拉格之春” ②“波兹南事件” ③匈牙利事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C.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8.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
A.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B.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C.讨论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的问题
D.讨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问题
9.解放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进行的斗争有( )
①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与武装土匪 ②抗美援朝 ③土地改革 ④镇压反革命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中共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注重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设。据此回答10~15题。
10.“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民主革命纲领
B.《共同纲领》
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D.过渡时期总路线
11.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
①中国国体有了根本性的变动 ②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首次提出国民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 ④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宪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4.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
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④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关于爱国统一战线范围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中共通过党的重要会议的决议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16~17题。
16.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17.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中共在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上积极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据此回答18~19题。
18.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由( )
A.《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
B.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C.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提出的
D.邓小平提出的
19.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这段话的正确含义不包括( )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加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20.我国各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
A.1955年后 B.1956年后
C.1957年后 D.1958年后
21.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相同历史影响是( )
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谓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
A.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所有制改造
B.加工订货的方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C.民主改革的方式使工人当家作主
D.财政税收信贷手段干预生产过程
23.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家庭经济一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4.建国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5.巴黎公社最根本的经验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
26.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起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总演习
B.巴黎公社起义是特定条件下的偶发事件
C.巴黎公社起义是国际工人运动开始的标志
D.巴黎公社起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产物
27.以下体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和政策上失误的有( )
①不能适应当代科技发展 ②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 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④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8.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C.这种体制从来没有起过积极作用
D.这种体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29.东欧剧变的内部原因是( )
A.照搬苏联模式
B.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D.西方国家渗透
3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还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
31.下列关于二战后东欧各国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波兰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
B.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匈牙利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2.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依据国情搞建设 ②要努力加速经济建设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④要时刻不忘阶级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3.“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大限度地冒犯了苏共领导人,导致其出兵干涉( )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改革党的集体领导
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3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开始于( )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B.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C.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非选择题
35.阅读下列材料: “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 后的方针政策。”
——引自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构想?这种构想还适用于我国哪些地区?
(2)这一构想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36.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统一战线,请回答:
(1)1949年的政协会议上建立了什么样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2)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它标志着什么?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和高举的旗帜是什么?
(4)1982年,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什么方针?
37.中共从建国前的革命斗争到建国后初期都非常注重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 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普选的背景和结果。
(3)过渡时期,中共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了哪些努力?有何意义?
38.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
(2)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结果如何?
(3)从中国和东欧改革一成一败的结局中可得出哪些启示?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A 5.A 6.D 7.C 8.B
9.B 10.B 11.D 12.D 13.D 14.C 15.B
16.A 17.B 18.D 19.D 20.D 21.C 22.B
23.A 24.C 25.D 26.B 27.A 28.C 29.B
30.C 31.B 32.B 33.D 34.C
二、非选择题
35.答:(1)“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澳门。(2)受到台湾、港澳和祖国大陆人民的热烈欢迎,为港澳台地区问题的解决和祖国实现统一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了中国统一大业的发展。36.答:(1)1949年的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它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部分力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4)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7.答:(1)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背景:政权巩固;经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民主建设加紧进行。结果:选出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努力: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为新中国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制度的保证。
38.答:(1)欧亚社会主义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2)主要针对: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宏观调控和企业的自主权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等。结果: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进行的改革或者被苏联的大国强权所打断,或者改革不彻底,长期无法摆脱困境;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都发生国家性质的剧变。(3)建设社会主义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