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国画课程更是被消减甚至被取消。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看出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规范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教材和适合的课时分配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 中国画课程 中职美术教育 意义 发展方向
中国画教育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但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画课程的设置没有被重视,而是被消减甚至取消,这是令人痛心的。如何把中国画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中国画既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比如:我国中国画大家齐白石的作品《他日相呼》,表现的是两只小鸡在吃虫的景象。乍一看,只是觉得小鸡很可爱,但是更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表现的是一种品格:分享。有了好东西,要和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以此教导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分享的优良品质,这要比政治课上的讲授让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画教学没有被中小学尤其中职教育重视,不仅在中职美术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小,就连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专业在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些鸡肋的感觉,让中国画这门中国的国粹处境尴尬。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主要来自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了“苏联模式”后,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基础成为中国各种中高等院校一切美术技法的基础,这种偏重使中国传统技法沦为附庸。抛弃了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中国的国粹,了解中国的国粹,继而能够喜爱、学习、继承、弘扬都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国家的强盛,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还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失去了民族特点的美术教育是对中国国粹的亵渎。
国外,本国艺术是中职教育的重头戏。比如日本,二战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数理等在我国备受重视的课程都有所消减,唯独美术课,尤其是本国艺术《日本画》有所加强,特别注重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适应了就业需要。和我们只有一海之隔的邻居台湾地区,也是非常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积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初步形成了既具有台湾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中职教育模式。在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保护发扬本土艺术时,我们更应该视中国画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不是累赘。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学习中国画当然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艺术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多种艺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画元素”在服装设计、插画、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活力和魅力,在外国人都喜爱欣赏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爱保护自己的艺术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中职教育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1.规范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与美术无关的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并能够联系实际开展一些美育活动,比如:开展一些手工课及中国画技法的学习与创新的练习课,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术有关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应该更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基础技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中国画审美加工能力。
2.选择合适的教材:大多数中职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技能人才,而是通过美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代及近现代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精神境界。一些人文题材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合适的课时分配:针对实用性的设计专业,对中国画的借鉴较为直接和明显,应该设置为必修课。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其他专业,则可以设置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的民族绘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设置积极的评价标准:绘画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好或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作评价时,不应该以绘画技巧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要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表现力也作为评价依据的一部分。
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喜爱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用性而放弃传统,消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涸泽而渔,既不利于民族艺术的传承,又会严重损坏其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关键词: 中国画课程 中职美术教育 意义 发展方向
中国画教育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但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画课程的设置没有被重视,而是被消减甚至取消,这是令人痛心的。如何把中国画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中国画既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比如:我国中国画大家齐白石的作品《他日相呼》,表现的是两只小鸡在吃虫的景象。乍一看,只是觉得小鸡很可爱,但是更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表现的是一种品格:分享。有了好东西,要和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以此教导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懂得分享的优良品质,这要比政治课上的讲授让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画教学没有被中小学尤其中职教育重视,不仅在中职美术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极小,就连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专业在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些鸡肋的感觉,让中国画这门中国的国粹处境尴尬。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主要来自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了“苏联模式”后,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基础成为中国各种中高等院校一切美术技法的基础,这种偏重使中国传统技法沦为附庸。抛弃了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中国的国粹,了解中国的国粹,继而能够喜爱、学习、继承、弘扬都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国家的强盛,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还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失去了民族特点的美术教育是对中国国粹的亵渎。
国外,本国艺术是中职教育的重头戏。比如日本,二战后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数理等在我国备受重视的课程都有所消减,唯独美术课,尤其是本国艺术《日本画》有所加强,特别注重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适应了就业需要。和我们只有一海之隔的邻居台湾地区,也是非常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积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初步形成了既具有台湾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中职教育模式。在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保护发扬本土艺术时,我们更应该视中国画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不是累赘。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之一,学习中国画当然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艺术是需要学习借鉴的,多种艺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画元素”在服装设计、插画、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活力和魅力,在外国人都喜爱欣赏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喜爱保护自己的艺术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中职教育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二、中国画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1.规范课程设置: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与美术无关的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并能够联系实际开展一些美育活动,比如:开展一些手工课及中国画技法的学习与创新的练习课,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术有关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应该更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基础技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中国画审美加工能力。
2.选择合适的教材:大多数中职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技能人才,而是通过美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中国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代及近现代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精神境界。一些人文题材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合适的课时分配:针对实用性的设计专业,对中国画的借鉴较为直接和明显,应该设置为必修课。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其他专业,则可以设置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的民族绘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设置积极的评价标准:绘画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好或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在作评价时,不应该以绘画技巧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要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创造性和表现力也作为评价依据的一部分。
中国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喜爱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实用性而放弃传统,消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涸泽而渔,既不利于民族艺术的传承,又会严重损坏其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