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一、“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优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确立“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作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体育训练、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一切工作都能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心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调动好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学校育人,教师是主体,调动好保护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必须牢固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师生员工满意的理念,关注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学校要把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为师生员工多办好事和实事,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教职员工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帮困救助制度和资
助体系,关心帮助生活困难教职员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
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的处事准则和道德风尚。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有责任感的校园。大力加强责任教育,注重从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增强大家对祖国和民族、对自己和社会、对学习和工作、对家庭和邻里、对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极端负责任的行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科学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学校作为一个服务性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其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一是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都要及时通报。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提升决策水准;二是鼓励全校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民主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所做的一切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使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作为制度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强化爱校意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意识的强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所有的教学设备。前者属于人工自然环境的范畴,它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刚性的条件措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它,而不应随意地践踏与毁坏。后者是学校这一组织实现其组织目标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同样需要人们珍视。
四、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首先,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组织,集中体现在它的层级化的管理体制上,其组织机构是直线——职能形式结构,各职能部门和教研组,都是这一机构网中的重要网结,各部门都应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服务意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
其次,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学校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后勤服务者等组成的群体。各类人员尽管文化层次、基本素质各异,但他们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不可或缺由于工作的分工,难免彼此间产生矛盾,甚至隔阂,这不仅要求领导者具有统筹、协调能力,而且各类人员都应以大局为重,以学校的发展为先,同心协力,以自己的实际本领,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干群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是利益的拥有者,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排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为群众谋实事,为集体谋利益。
第四,师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应以诚相见,以真交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宽容的心态、豁达的气度、谦逊的品格,重塑新时代的师师关系。尤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需要所有教师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集体攻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作为共同的受教育者,他们首先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所以彼此间的矛盾时常引发。这既严重伤害学生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悖于和谐校园的生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共同战胜困难,圆满完成学业。作为学生自身要珍惜同学间的友情,遇事要多方面的考虑,尤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
第六,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与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又一关键。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学生是很重感情的。以情感为基础,沟通师生间的思想,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构建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优秀品德的培养不能“借助漂亮的说教或空洞的鼓动性的喊叫,它们只能以同志间的交往为基础,在日常的看不见的影响下,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深深地被灌输到意识中去”。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将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德育为优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确立“大育人”和“大服务”的理念和格局,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作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体育训练、文化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一切工作都能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中心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调动好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学校育人,教师是主体,调动好保护好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同维护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必须牢固树立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师生员工满意的理念,关注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水平。学校要把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为师生员工多办好事和实事,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教职员工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帮困救助制度和资
助体系,关心帮助生活困难教职员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
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的处事准则和道德风尚。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有责任感的校园。大力加强责任教育,注重从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件小事着手,努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增强大家对祖国和民族、对自己和社会、对学习和工作、对家庭和邻里、对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感,并转化为极端负责任的行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科学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学校作为一个服务性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其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一是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都要及时通报。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提升决策水准;二是鼓励全校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民主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所做的一切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使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作为制度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强化爱校意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意识的强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所有的教学设备。前者属于人工自然环境的范畴,它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刚性的条件措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它,而不应随意地践踏与毁坏。后者是学校这一组织实现其组织目标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同样需要人们珍视。
四、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首先,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组织,集中体现在它的层级化的管理体制上,其组织机构是直线——职能形式结构,各职能部门和教研组,都是这一机构网中的重要网结,各部门都应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服务意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
其次,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学校是由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后勤服务者等组成的群体。各类人员尽管文化层次、基本素质各异,但他们都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不可或缺由于工作的分工,难免彼此间产生矛盾,甚至隔阂,这不仅要求领导者具有统筹、协调能力,而且各类人员都应以大局为重,以学校的发展为先,同心协力,以自己的实际本领,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干群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是利益的拥有者,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排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为群众谋实事,为集体谋利益。
第四,师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应以诚相见,以真交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宽容的心态、豁达的气度、谦逊的品格,重塑新时代的师师关系。尤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需要所有教师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集体攻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生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作为共同的受教育者,他们首先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十分复杂,所以彼此间的矛盾时常引发。这既严重伤害学生间的感情,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悖于和谐校园的生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共同战胜困难,圆满完成学业。作为学生自身要珍惜同学间的友情,遇事要多方面的考虑,尤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
第六,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与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又一关键。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学生是很重感情的。以情感为基础,沟通师生间的思想,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构建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优秀品德的培养不能“借助漂亮的说教或空洞的鼓动性的喊叫,它们只能以同志间的交往为基础,在日常的看不见的影响下,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深深地被灌输到意识中去”。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