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材主要由课文和地图(插图)两部分组成。与课文相比较,地图集地域性、综合性和直观性特点于一身,是信息量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历史地图册和历史教科书的插图,它们共同构成中学历史教材的地图体系。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插图)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本文以必修Ⅱ专题二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设计为例,谈谈个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运用。
一、图文结合,感知历史
将历史地图(插图)作为主要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获得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自信心。如为了介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情况,我用多媒体课件显示《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农村纺纱的妇女》图并提出问题:①请你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说说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有何特点?②请阅读教材第26页第2段并思考: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何变化?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什么?通过读图和结合教材,学生解决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没有根本性变化。原因:农民仍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收取地租供自己消费,而不用于交换;商人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这样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地图或插图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绘制的,其特点是紧密配合教材,使教材形象、生动;其作用是提高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如在讲到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前,中国出现哪些类型的近代企业?我出示图片《英国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和《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文字,就可以让学生回顾得出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前,中国出现过的近代企业有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回答问题,同时也就掌握了问题。
二、以图引思,培养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能力,还包括运用史学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历史地图的内容虽然直观,但蕴涵着重要历史信息,通过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历史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历史知识形象化。
在本课中我运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及周边形势》地图,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周边形势如何?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认真读图和比较,学生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周边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后我又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6-27页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市场五方面进行归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速度逐渐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的发展,农产品大量出口。手工业: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商业:外国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洋行大量增加;中国商业发生变化,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城乡商品交流发展。金融业:发生变化。市场: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变化原因:列强利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这样通过教学,使广大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其识图能力的提高,懂得历史教材学习要与地图相结合。
三、以图引思,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教材和地图册中的插图是教材重要内容的体现,是编者为突出重点、诠释难点的精心设计,是为学生学习历史铺设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台阶。在教学中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突破难点、解决难点。
在讲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性的民族工业有哪些?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原因可结合地图册13图思考)时,我出示《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图,请学生看图并回答。学生经过看图、思考,得出答案:此时民族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北京机器磨坊等。地理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地区受外资入侵早,自然经济解体早,大量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受外来思想影响,观念较新,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所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市场广阔;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洋务派创办企业和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样结合地图顺利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为了归纳近代民族企业的特点,我展示了《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末设立的厂矿趋势图和列强控制中国市场》两幅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较少;行业不均,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少;资金少、规模小;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
四、以图教学,思想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地图是再现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直观教具。通过历史地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在本课作小结时,我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形势》、《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末设立的厂矿趋势》和《列强控制中国市场》四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外国入侵导致中国形势发生什么变化?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得出,由于外国入侵中国被迫大量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但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又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同时也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首先要获得民族的独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得到了增强。
在课堂上使用地图或挂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使用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因而地图上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用的时间必须恰当,要紧密结合讲述教材,不可提前或推后。②教师指图时,要组织全班学生看这一部分内容,不允许学生看其他内容;教师指图要准确,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指图速度不可过快,要让学生看清楚;使用地图时有时要结合教师的讲授。③在课堂上使用地图教学,因地图(插图)繁多,教学过程中运用要适时、方法恰当,不可每张图都用,要适当结合提问与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④历史地图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在地图运用中要把地图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学生与历史教材密切配合,边读教材边看地图边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读、看、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备好文字教材的课,同时要求备好地图的课。在教材与地图中起到纽带作用的是教师的引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历史教师要重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历史地图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知识,重视历史现象,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图文结合,感知历史
将历史地图(插图)作为主要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获得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自信心。如为了介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情况,我用多媒体课件显示《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农村纺纱的妇女》图并提出问题:①请你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说说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有何特点?②请阅读教材第26页第2段并思考: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何变化?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什么?通过读图和结合教材,学生解决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没有根本性变化。原因:农民仍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收取地租供自己消费,而不用于交换;商人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这样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地图或插图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绘制的,其特点是紧密配合教材,使教材形象、生动;其作用是提高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如在讲到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前,中国出现哪些类型的近代企业?我出示图片《英国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和《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文字,就可以让学生回顾得出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前,中国出现过的近代企业有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回答问题,同时也就掌握了问题。
二、以图引思,培养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能力,还包括运用史学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历史地图的内容虽然直观,但蕴涵着重要历史信息,通过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历史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历史知识形象化。
在本课中我运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及周边形势》地图,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周边形势如何?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认真读图和比较,学生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周边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后我又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6-27页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市场五方面进行归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速度逐渐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的发展,农产品大量出口。手工业: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商业:外国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洋行大量增加;中国商业发生变化,出现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城乡商品交流发展。金融业:发生变化。市场: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变化原因:列强利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这样通过教学,使广大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其识图能力的提高,懂得历史教材学习要与地图相结合。
三、以图引思,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教材和地图册中的插图是教材重要内容的体现,是编者为突出重点、诠释难点的精心设计,是为学生学习历史铺设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台阶。在教学中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突破难点、解决难点。
在讲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性的民族工业有哪些?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原因可结合地图册13图思考)时,我出示《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图,请学生看图并回答。学生经过看图、思考,得出答案:此时民族工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北京机器磨坊等。地理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原因:这些地区受外资入侵早,自然经济解体早,大量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受外来思想影响,观念较新,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所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市场广阔;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洋务派创办企业和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样结合地图顺利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为了归纳近代民族企业的特点,我展示了《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末设立的厂矿趋势图和列强控制中国市场》两幅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较少;行业不均,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少;资金少、规模小;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
四、以图教学,思想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地图是再现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的直观教具。通过历史地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在本课作小结时,我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形势》、《中国近代外国资本的输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清末设立的厂矿趋势》和《列强控制中国市场》四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外国入侵导致中国形势发生什么变化?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得出,由于外国入侵中国被迫大量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但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又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同时也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首先要获得民族的独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得到了增强。
在课堂上使用地图或挂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使用历史地图进行直观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因而地图上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使用的时间必须恰当,要紧密结合讲述教材,不可提前或推后。②教师指图时,要组织全班学生看这一部分内容,不允许学生看其他内容;教师指图要准确,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指图速度不可过快,要让学生看清楚;使用地图时有时要结合教师的讲授。③在课堂上使用地图教学,因地图(插图)繁多,教学过程中运用要适时、方法恰当,不可每张图都用,要适当结合提问与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④历史地图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在地图运用中要把地图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学生与历史教材密切配合,边读教材边看地图边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读、看、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备好文字教材的课,同时要求备好地图的课。在教材与地图中起到纽带作用的是教师的引导。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历史教师要重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历史地图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知识,重视历史现象,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