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逐步推行,我国支付行业发展步入了后备付金时代。支付服务的商业模式面临重构,目标领域日益外延,业务边界随之模糊,监管优化和市场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最重要的应对策略,支付清算设施是支付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其革新定位与迭代取向也从主要执行监管防控风险过渡为双向服务监管与市场。
近年来,我国支付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支付高歌猛进,成就非凡,俨然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乱象频出。在非银行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直连”的模式下,支付资金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引发多类风险事件,直接侵害着国民财富安全,并进一步蔓延至诈骗、洗钱等严重金融犯罪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针对这些“乱象”,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化解支付领域风险。一方面推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另一方面改变原有清算模式,切断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直连通道,加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自2011年实施许可管理后的再次“统一规则、统一步调”,“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推动支付市场进入了有序可控的新层面。
在此过程中,支付清算设施落实相关监管政策,推动支付服务回归本原,使得支付的归支付,清算的归清算,是防范和化解互联网支付风险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逐步落实,支付业务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支付清算设施也将赋予新使命。
形势:支付行业的市场结构与份额变动
从支付行业发展现状看,非银行支付机构(下文简称“支付机构”)发起的支付业务尤其是移动支付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同样将电子支付业务的重心转向移动端,与此同时对公领域的电子支付需求也逐步涌现。
支付机构发起的支付业务在近年来开始主导支付服务创新。究其原因,一是支付机构体制机制相对灵活,能够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适应零售支付细分场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从日常生活高频应用场景入手,增加用户粘性,把握支付入口。进而在小额多频的零售支付市场占得先机,并保持高速发展。
从图1、图2上看,2015年以来,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且增长率长期高企;交易笔数始终保持爆发式增长态势,交易金额也迅猛增长。2018年笔数已达5306.10亿笔,金额为208.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05%和45.23%。另外,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业务2898.02亿笔,金额为76.99万亿元,分别增长104.4%忽然71.11%。其中,移动支付2748.83亿笔,金额为74.42万亿元,分别增长112.25%和73.48%,分别高達网络支付份额的94.85%、96.66%。由此可见,支付机构发起的电子支付业务仍处高速增长阶段,成长空间巨大。其中,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继续迅猛发展,并成为网络支付的绝对主导。因此,移动支付依然是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力点。
在支付机构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后程发力,也加入到支付市场竞争中。2015年至今,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交易量连年稳步增长,增长率稳中有升,但交易金额在2016年之后无明显增长。数据显示,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增长趋势显著,由于在交易笔数连年上升的同时交易金额增长率明显下降,非现金支付逐渐向小额多频发展,银行卡、电子支付业务逐步提升,是主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其中,银行卡交易方面,2018年全国银行卡交易已达2103.59亿笔,金额为862.1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7%和13.19%;日均交易5.76亿笔,金额为2.36万亿元。
从各项细分业务占比来看,存现和取现占比下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非现金支付日趋盛行,用户日常交易观念和方式有所转变。截至2018年,转账和消费业务量已占所有银行卡交易的89.6%。可见,银行卡的使用显著向消费和转账转移。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逐年平稳增长,交易金额相对稳定,保持在2500万亿元左右。对比银行卡业务,电子支付交易金额更高,由此推断,银行卡基本为个人用户使用,而电子支付交易中有一部分为对公电子支付。
基于不同类型业务占比,2015年至2018年,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中,移动支付业务交易占比已从30%左右提升至50%以上。因此,近年来商业银行电子支付业务已逐渐向移动端转移。
挑战:支付行业的模式重构、监管创新与功能支撑
从发展现状看,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交易量高速增长仍然是支付行业发展主流趋势。但是,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实施,支付机构尤其是中小支付机构依靠备付金利息收入的不合理商业模式遭到淘汰。支付服务将回归正常商业逻辑,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全链条利润显著下降。因而,支付服务主体在推广支付业务的同时必须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商业模式重构下的行业监管,还是新领域对公电子支付探索,都面临新挑战。 商业模式重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创新
在备付金利息收入丧失后,支付机构仍然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扩大支付服务覆盖面,以此保持甚至增加用户量及交易流量。而基于流量的提升,支付机构可积累更多交易数据信息,以为进一步开拓授信、风控等综合金融服务奠定基础。由此推断,未来支付领域的创新趋势将是把支付业务作为非盈利的引流入口,在支付业务的基础上搭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支付链条C端服务发展相对饱和的状态下,B端服务创新的空间似乎更大,因此支付服务的重点将从支付链条C端转移至B端,新商业模式将围绕B端形成。
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场景、技术创新和支付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金和用户基础,在新的支付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二者很可能采取“结盟”的方式深耕细分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与共赢。目前这一趋势已有所显现。例如,蚂蚁金服与建行、工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达成合作;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签订全面或战略合作协议,等等。那么,在新商业模式重构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呈现相互融合促进的趋势,金融风险的显露特征以及影响范围与速度都将发生改变,按照机构类型划分、以数据信息报送为主的监管方式很难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因此,支付行业亟须监管创新以适应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对公电子支付发展需要相应的基础功能支撑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的逐步应用推动了支付行业的全面升级,支付创新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安全,为商家带来了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支付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聚焦在个人领域。而在金融科技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企业网银也已逐渐成为企业支付结算的重点方式,企业非票据类支付结算电子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在角力个人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基于企业客户资源优势在对公支付领域发力。
但与个人领域相比,对公领域的电子支付创新明显滞后。目前,商业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的创新型对公支付产品和金融服务多数局限于行内体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体系内成员企业等相关参与方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开户。当涉及跨行清算时,现有清算通道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如无法满足产业链中的担保支付需求。因此,对公电子支付发展需要清算通道提供更加完善的功能,以保证支付服务主体可根据基础功能进行产品设计,进而满足对公电子支付需求。
应对:支付清算设施的革新与迭代
后备付金时代,主要支付服务主体——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将相互融合促进发展,支付服务的标的将逐步拓展至对公领域,相应的挑战也随之显现。在此情势下,支付市场服务主体不仅需要支付清算设施履行基本的连接与维护安全职能,更期望其以行业中立者的角色为市场提供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进而提高市场服务效率。由此,在支付清算设施的迭代取向中,其革新定位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主要执行监管防控风险转变为双向服务监管与市场。在新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以及新领域逐步拓展过程中,支付清算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管道”与“资源中枢”的作用,一方面继续履行严监管常态化的政策要求,保持“守正”;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聚集资源,开拓创新,并向市场进行输出,进而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即“开放”。
协同监管,保障市场安全协调发展
保障资金交易安全高效是支付清算设施建设的初衷,因此“守正”是其基本使命。支付清算设施可从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两方面入手,助推支付市场在安全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助力监管科技,守住安全底线。支付清算设施不仅要处理日常交易,还要保障节假日等特殊时点高峰值,因此,其不仅具备了充足的计算能力,还天然具有数据优势。服务监管科技可沿以下路径展开:一是在支付层面制定推广统一安全技术标准,例如通过部署支付标记化等安全应用产品,保证用户信息安全传送。二是形成监管数据标准,沉淀并组合境內境外交易数据,形成建模字段、指标,为后续数据建模与应用建立基础。三是基于强大的计算能力构建大数据处理平台,用于海量支付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四是部署监管分析模型与应用场景,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建模以及规则建立,充分利用支付交易数据,识别合规问题与潜在风险事件。五是积极推进跨机构、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协助监管部门建立监管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定期沟通协调机制。
践行合规科技,降低市场合规成本。伴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落地和严监管常态化,支付机构合规压力加大。本着促进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降低合规成本,提升市场机构合规意愿,也是服务监管的重要一环。而基于支付清算设施的监管科技能力构建与部署,不仅能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亦能平衡市场机构的合规意愿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支付清算设施通过监管科技向市场提供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合规服务,例如增强报送监管数据的可信度并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可有效降低市场机构合规成本,提升合规响应速度。在此基础上,支付清算设施还可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将合规响应能力延展至支付交易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
开放中立,赋能市场机构开拓创新
随着支付市场商业模式发生变革,市场服务主体不仅在新领域需要支付基础设施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对公电子支付需求,在行业资源整合方面也需要支付清算设施开放中枢功能,成为支付行业的技术平台,乃至资源整合平台,为支付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因此,支付清算设施应以开放的姿态坚守中立角色,利用自身的资源集成与整合优势,向市场输出服务。
创新模式适应对公电子支付需要。按照前述,对公电子支付仍需要基础功能支撑。而支付清算设施作为具有行业中立性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无论从业务规则、技术标准制定,还是从商务协调角度,都更加客观中立,理应成为服务对公电子支付的最佳渠道,以改进目前市场中对公支付清算通道无法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困境。但是,由于对公支付与个人支付在账户管理、支付决策、支付流程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支付清算设施需要通过模式创新解决对公电子支付中的痛点:一是以企业银行账户为基础开展对公支付业务;二是寻找开户行分散的产业链有限推广业务并进行试点;三是根据产业链企业诉求,探索对公业务“监管沙盒”试点方案。
坚守中立角色,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为新领域提供基础功能支撑是对支付清算设施的基本要求,从远期看,在市场各主体之间合作创新需求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中立的资源汇集平台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基本的软硬件资源支持,还能够促进全行业协调平衡发展。支付清算设施拥有连接产业各方的优势,在市场新需求渐次涌现的大趋势下,理应把自身建成中立的资源整合平台。一是积极发展支付行业内的撮合业务,使支付清算设施成为支付行业的技术、信息和解决方案集散地。二是联合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跨领域市场机构如电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支持支付服务主体创新支付、金融产品,使支付清算设施从支付行业中枢嬗变为市场资源轴心,从而通过更高效的集成整合反哺支付行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近年来,我国支付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支付高歌猛进,成就非凡,俨然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乱象频出。在非银行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直连”的模式下,支付资金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引发多类风险事件,直接侵害着国民财富安全,并进一步蔓延至诈骗、洗钱等严重金融犯罪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针对这些“乱象”,监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化解支付领域风险。一方面推进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另一方面改变原有清算模式,切断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直连通道,加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自2011年实施许可管理后的再次“统一规则、统一步调”,“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推动支付市场进入了有序可控的新层面。
在此过程中,支付清算设施落实相关监管政策,推动支付服务回归本原,使得支付的归支付,清算的归清算,是防范和化解互联网支付风险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逐步落实,支付业务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支付清算设施也将赋予新使命。
形势:支付行业的市场结构与份额变动
从支付行业发展现状看,非银行支付机构(下文简称“支付机构”)发起的支付业务尤其是移动支付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发展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同样将电子支付业务的重心转向移动端,与此同时对公领域的电子支付需求也逐步涌现。
支付机构发起的支付业务在近年来开始主导支付服务创新。究其原因,一是支付机构体制机制相对灵活,能够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适应零售支付细分场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从日常生活高频应用场景入手,增加用户粘性,把握支付入口。进而在小额多频的零售支付市场占得先机,并保持高速发展。
图1 2015~2018年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交易笔数
从图1、图2上看,2015年以来,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且增长率长期高企;交易笔数始终保持爆发式增长态势,交易金额也迅猛增长。2018年笔数已达5306.10亿笔,金额为208.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05%和45.23%。另外,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网络支付业务2898.02亿笔,金额为76.99万亿元,分别增长104.4%忽然71.11%。其中,移动支付2748.83亿笔,金额为74.42万亿元,分别增长112.25%和73.48%,分别高達网络支付份额的94.85%、96.66%。由此可见,支付机构发起的电子支付业务仍处高速增长阶段,成长空间巨大。其中,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继续迅猛发展,并成为网络支付的绝对主导。因此,移动支付依然是支付机构的业务发力点。
图2 2015~2018年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交易金额
在支付机构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后程发力,也加入到支付市场竞争中。2015年至今,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交易量连年稳步增长,增长率稳中有升,但交易金额在2016年之后无明显增长。数据显示,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增长趋势显著,由于在交易笔数连年上升的同时交易金额增长率明显下降,非现金支付逐渐向小额多频发展,银行卡、电子支付业务逐步提升,是主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其中,银行卡交易方面,2018年全国银行卡交易已达2103.59亿笔,金额为862.1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7%和13.19%;日均交易5.76亿笔,金额为2.36万亿元。
从各项细分业务占比来看,存现和取现占比下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非现金支付日趋盛行,用户日常交易观念和方式有所转变。截至2018年,转账和消费业务量已占所有银行卡交易的89.6%。可见,银行卡的使用显著向消费和转账转移。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逐年平稳增长,交易金额相对稳定,保持在2500万亿元左右。对比银行卡业务,电子支付交易金额更高,由此推断,银行卡基本为个人用户使用,而电子支付交易中有一部分为对公电子支付。
基于不同类型业务占比,2015年至2018年,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中,移动支付业务交易占比已从30%左右提升至50%以上。因此,近年来商业银行电子支付业务已逐渐向移动端转移。
挑战:支付行业的模式重构、监管创新与功能支撑
从发展现状看,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交易量高速增长仍然是支付行业发展主流趋势。但是,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实施,支付机构尤其是中小支付机构依靠备付金利息收入的不合理商业模式遭到淘汰。支付服务将回归正常商业逻辑,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全链条利润显著下降。因而,支付服务主体在推广支付业务的同时必须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商业模式重构下的行业监管,还是新领域对公电子支付探索,都面临新挑战。 商业模式重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创新
在备付金利息收入丧失后,支付机构仍然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扩大支付服务覆盖面,以此保持甚至增加用户量及交易流量。而基于流量的提升,支付机构可积累更多交易数据信息,以为进一步开拓授信、风控等综合金融服务奠定基础。由此推断,未来支付领域的创新趋势将是把支付业务作为非盈利的引流入口,在支付业务的基础上搭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支付链条C端服务发展相对饱和的状态下,B端服务创新的空间似乎更大,因此支付服务的重点将从支付链条C端转移至B端,新商业模式将围绕B端形成。
由于互联网企业在场景、技术创新和支付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金和用户基础,在新的支付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二者很可能采取“结盟”的方式深耕细分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与共赢。目前这一趋势已有所显现。例如,蚂蚁金服与建行、工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达成合作;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机构签订全面或战略合作协议,等等。那么,在新商业模式重构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呈现相互融合促进的趋势,金融风险的显露特征以及影响范围与速度都将发生改变,按照机构类型划分、以数据信息报送为主的监管方式很难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因此,支付行业亟须监管创新以适应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对公电子支付发展需要相应的基础功能支撑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的逐步应用推动了支付行业的全面升级,支付创新为个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安全,为商家带来了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支付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聚焦在个人领域。而在金融科技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企业网银也已逐渐成为企业支付结算的重点方式,企业非票据类支付结算电子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在角力个人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基于企业客户资源优势在对公支付领域发力。
但与个人领域相比,对公领域的电子支付创新明显滞后。目前,商业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的创新型对公支付产品和金融服务多数局限于行内体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体系内成员企业等相关参与方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开户。当涉及跨行清算时,现有清算通道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如无法满足产业链中的担保支付需求。因此,对公电子支付发展需要清算通道提供更加完善的功能,以保证支付服务主体可根据基础功能进行产品设计,进而满足对公电子支付需求。
应对:支付清算设施的革新与迭代
后备付金时代,主要支付服务主体——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将相互融合促进发展,支付服务的标的将逐步拓展至对公领域,相应的挑战也随之显现。在此情势下,支付市场服务主体不仅需要支付清算设施履行基本的连接与维护安全职能,更期望其以行业中立者的角色为市场提供技术、信息等资源支持,进而提高市场服务效率。由此,在支付清算设施的迭代取向中,其革新定位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主要执行监管防控风险转变为双向服务监管与市场。在新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以及新领域逐步拓展过程中,支付清算设施应充分发挥自身“管道”与“资源中枢”的作用,一方面继续履行严监管常态化的政策要求,保持“守正”;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聚集资源,开拓创新,并向市场进行输出,进而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即“开放”。
协同监管,保障市场安全协调发展
保障资金交易安全高效是支付清算设施建设的初衷,因此“守正”是其基本使命。支付清算设施可从监管科技与合规科技两方面入手,助推支付市场在安全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助力监管科技,守住安全底线。支付清算设施不仅要处理日常交易,还要保障节假日等特殊时点高峰值,因此,其不仅具备了充足的计算能力,还天然具有数据优势。服务监管科技可沿以下路径展开:一是在支付层面制定推广统一安全技术标准,例如通过部署支付标记化等安全应用产品,保证用户信息安全传送。二是形成监管数据标准,沉淀并组合境內境外交易数据,形成建模字段、指标,为后续数据建模与应用建立基础。三是基于强大的计算能力构建大数据处理平台,用于海量支付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四是部署监管分析模型与应用场景,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建模以及规则建立,充分利用支付交易数据,识别合规问题与潜在风险事件。五是积极推进跨机构、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协助监管部门建立监管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定期沟通协调机制。
践行合规科技,降低市场合规成本。伴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落地和严监管常态化,支付机构合规压力加大。本着促进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降低合规成本,提升市场机构合规意愿,也是服务监管的重要一环。而基于支付清算设施的监管科技能力构建与部署,不仅能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亦能平衡市场机构的合规意愿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支付清算设施通过监管科技向市场提供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合规服务,例如增强报送监管数据的可信度并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可有效降低市场机构合规成本,提升合规响应速度。在此基础上,支付清算设施还可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将合规响应能力延展至支付交易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
开放中立,赋能市场机构开拓创新
随着支付市场商业模式发生变革,市场服务主体不仅在新领域需要支付基础设施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对公电子支付需求,在行业资源整合方面也需要支付清算设施开放中枢功能,成为支付行业的技术平台,乃至资源整合平台,为支付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因此,支付清算设施应以开放的姿态坚守中立角色,利用自身的资源集成与整合优势,向市场输出服务。
创新模式适应对公电子支付需要。按照前述,对公电子支付仍需要基础功能支撑。而支付清算设施作为具有行业中立性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无论从业务规则、技术标准制定,还是从商务协调角度,都更加客观中立,理应成为服务对公电子支付的最佳渠道,以改进目前市场中对公支付清算通道无法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困境。但是,由于对公支付与个人支付在账户管理、支付决策、支付流程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支付清算设施需要通过模式创新解决对公电子支付中的痛点:一是以企业银行账户为基础开展对公支付业务;二是寻找开户行分散的产业链有限推广业务并进行试点;三是根据产业链企业诉求,探索对公业务“监管沙盒”试点方案。
坚守中立角色,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为新领域提供基础功能支撑是对支付清算设施的基本要求,从远期看,在市场各主体之间合作创新需求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中立的资源汇集平台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基本的软硬件资源支持,还能够促进全行业协调平衡发展。支付清算设施拥有连接产业各方的优势,在市场新需求渐次涌现的大趋势下,理应把自身建成中立的资源整合平台。一是积极发展支付行业内的撮合业务,使支付清算设施成为支付行业的技术、信息和解决方案集散地。二是联合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跨领域市场机构如电信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支持支付服务主体创新支付、金融产品,使支付清算设施从支付行业中枢嬗变为市场资源轴心,从而通过更高效的集成整合反哺支付行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