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旨在提醒人们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同时希望高校体育教育自觉进行整体性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27-03
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入改革的轨道。30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比较活跃,取得了明显效果,改革已从主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表浅的方面,逐渐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不过,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1喇日的教育观念的误导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以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长期来,狭窄的专业观念在多数学生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高数、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等方面,而对非专业的事物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单一的专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高校体育教育忽视了“因材施教”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实施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体育运动需要的差异性。普通学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偏离教学基本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1.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进行着各自课程的局部优化。而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未形成优化的整体,致使德育和体育课程被急剧淡化。当前“应看到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些身体素质和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高校体育也不例外。
我国学校教育的教育思想,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改革的浪潮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学校体育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的调整等浅层次上,而实质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进行整体性改革。“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
1.4“终身体育”思想亟待强化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文化素质很高,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体育观念淡薄,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繁重的脑力劳动,使之体质急剧下降,甚至英年早逝。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短10岁。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只占12.6%,女性只占7.43%。对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业人员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认为自己是体育盲,缺乏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为什么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体育教育,却培养出一批既不懂体育,也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中,只注重在校期间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完成达标的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体育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依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并充分研究21世纪合格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品格进行发展。
2.1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但对于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而言,其实质就是“多功能、高综合与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已经实施了近20年的“体质教育”理念形成了世纪之交新老交替的临界点。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首先,是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特性上拓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唤起各级各类院校领导对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而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与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以及进一步激发院校自身的办学活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是从社会意义上拓新人们的体育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以通俗的实践实例和严谨的理论研究成果,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只有整体素质好的人才具有广泛采集信息,善于寻求战机和把握取胜时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各高校的经费、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在原本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是从新世纪人才战略方面提高认识。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培养、靠教育,尤其是对新世纪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所依靠的就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职责。因而,必须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2高校体育要强化“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终身体育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目的任务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应侧重于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3注重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其中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和保证,作为体现学校体育工作成效和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首先,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及全面育人为中心,以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必须树立科研成果只有体现对理论创新和向实际应用转化,才是有价值的思想,坚持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的宗旨。
体育科学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性特点,它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从宏观上看,研究体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没有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是不可能的。从微观上看,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某些具体问题,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攻关。特别是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科学化、商业化、产业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非是单一、独立的学科门类所能回答的,如此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必然,个人或单一学科的单一研究已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应树立人力、资金共投,信息、设备、人才资源共用,成果、利益共享的联合研究的新思路。
2.4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型的确定是决定教学效果和保障课程思想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发展等特点,建议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型均确定为“一体化型”课程;将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的课型均确定为“俱乐部型”课程。这种课型的改革和调整,一是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兴趣,突出个性发展;通过找层选面,规定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课时比重,并结合专项课与健身俱乐部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全方位满足大一、大二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选择学生基础好、兴趣高以及符合地区特色和社会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俱乐部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三是增设体育选修课,调节学生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充实课内外体育生活;保障高年级大学生均能主动地受到以体育教学为主导作用的体育教育,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2项或更多的运动项目的技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总之,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新时期高校体育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思想,自觉进行整体性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34-36.
[2]钱杰,2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384.
[3]王则珊,探讨解决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办法——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2):1-3.
[4]郑崇勇,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低10岁[EB/OL],http://news.sohucom/20091123/n268381873,shtml,2009-11-23.
[5]喻坚,略论健康第一思想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等研究),2002(4):24.
[6]李重申,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J],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1999(1):165-170.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27-03
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更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入改革的轨道。30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比较活跃,取得了明显效果,改革已从主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表浅的方面,逐渐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不过,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1喇日的教育观念的误导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以突出专业技能教育为主。长期来,狭窄的专业观念在多数学生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高数、外语、计算机、专业课程等方面,而对非专业的事物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这种单一的专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高校体育教育忽视了“因材施教”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实施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体育运动需要的差异性。普通学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偏离教学基本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1.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大多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展开,进行着各自课程的局部优化。而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未形成优化的整体,致使德育和体育课程被急剧淡化。当前“应看到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些身体素质和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高校体育也不例外。
我国学校教育的教育思想,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改革的浪潮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学校体育的改革大多停留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的调整等浅层次上,而实质性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步伐进行整体性改革。“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
1.4“终身体育”思想亟待强化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为21世纪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文化素质很高,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体育观念淡薄,极少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繁重的脑力劳动,使之体质急剧下降,甚至英年早逝。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短10岁。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能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男性只占12.6%,女性只占7.43%。对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业人员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认为自己是体育盲,缺乏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必要的体育意识。为什么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多年体育教育,却培养出一批既不懂体育,也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分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中,只注重在校期间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完成达标的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高校体育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依据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并充分研究21世纪合格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品格进行发展。
2.1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思想体系,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但对于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而言,其实质就是“多功能、高综合与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已经实施了近20年的“体质教育”理念形成了世纪之交新老交替的临界点。
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首先,是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特性上拓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唤起各级各类院校领导对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而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与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以及进一步激发院校自身的办学活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是从社会意义上拓新人们的体育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以通俗的实践实例和严谨的理论研究成果,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只有整体素质好的人才具有广泛采集信息,善于寻求战机和把握取胜时机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各高校的经费、基础设施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平稳发展,在原本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高校体育教育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是从新世纪人才战略方面提高认识。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经济与科技的竞争。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靠培养、靠教育,尤其是对新世纪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所依靠的就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职责。因而,必须把拓新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2高校体育要强化“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终身体育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是个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目的任务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应侧重于对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2.3注重高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其中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强科学研究。将科研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和保证,作为体现学校体育工作成效和实力的一个主要标志。首先,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及全面育人为中心,以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必须树立科研成果只有体现对理论创新和向实际应用转化,才是有价值的思想,坚持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的宗旨。
体育科学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性特点,它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从宏观上看,研究体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没有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究是不可能的。从微观上看,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某些具体问题,也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攻关。特别是现代体育所面临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科学化、商业化、产业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非是单一、独立的学科门类所能回答的,如此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必然,个人或单一学科的单一研究已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因此,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应树立人力、资金共投,信息、设备、人才资源共用,成果、利益共享的联合研究的新思路。
2.4改革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型的确定是决定教学效果和保障课程思想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发展等特点,建议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型均确定为“一体化型”课程;将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的课型均确定为“俱乐部型”课程。这种课型的改革和调整,一是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兴趣,突出个性发展;通过找层选面,规定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能力的课时比重,并结合专项课与健身俱乐部的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全方位满足大一、大二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选择学生基础好、兴趣高以及符合地区特色和社会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俱乐部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三是增设体育选修课,调节学生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充实课内外体育生活;保障高年级大学生均能主动地受到以体育教学为主导作用的体育教育,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2项或更多的运动项目的技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总之,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新时期高校体育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强化“终身体育”思想,自觉进行整体性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5):34-36.
[2]钱杰,2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1):384.
[3]王则珊,探讨解决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办法——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2):1-3.
[4]郑崇勇,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低10岁[EB/OL],http://news.sohucom/20091123/n268381873,shtml,2009-11-23.
[5]喻坚,略论健康第一思想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等研究),2002(4):24.
[6]李重申,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J],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1999(1):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