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情”的建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0028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是新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以“情”为线,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乐趣;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积聚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寓情感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情感情境情趣体验领悟文化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体验情感等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艺术流程中,充分展现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创设情境,进入语文美景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字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雨点儿》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雨景,并引导学生抓住“数不清”、“飘落”等重点词,结合生活体验,在脑中复现所经历过的雨景,再说说“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是什么样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可以闭目想象雨景,可以把自己当成小雨点,可以感觉自己站在雨景中,还可以配上动作,也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雨点儿各持己见,描述他们所到之处的变化。学生一进入雨点这一角色,想象需要雨水帮助的对象,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出对弱者的关注。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们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和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激发情趣,体验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把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的目标提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展示平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感兴趣地进行自主学习。
  法国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学生毕竟都还是富有童真童趣的孩子,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课堂中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游戏世界”,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将活动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学生字时,可以让学生猜字谜。如要学习“雨”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指的是什么?巩固生字时,可以“摘苹果”、“采蘑菇”,每当做这类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上台领读的声音是那样的响亮清楚,神情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记忆课文内容时,可以把知识编成他们非常喜欢的歌曲,如果有相关的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小小的船》、《登鹳鹤楼》都已经被音乐家们编成了儿歌,学生唱着唱着,就记住了知识;也可以开展“识字大王”、“朗读能手”等竞赛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领悟情感,积聚文化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充满灵性地进入审美的圣境。
  在教学《妈妈的爱》这一课时,让学生一起唱那首动听而感人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自己的妈妈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接着再让他们回过头来有感情地把《妈妈的爱》读一读。因为感同身受,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于暖暖的母爱氛围中,读起来就倍加动情。此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关心亲人,尊敬长辈这一传统美德已“润物细无声”般感染了他们纯洁的心灵。最后,我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妈妈,并帮妈妈做一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许多学生的妈妈后来对我说:“我们家小孩,最近变得懂事多了”……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文化内涵的东西填满。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轻松、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快乐情趣,并引导他们融入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他的身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何邦省、易雅婷、殷千枝:《巧设情境提高效率》,《福建教育》2004年12月。
  [3]杨萍:《低年级课堂趣味教学谈》,《福建教育》2005年12月。
其他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和写有效结合)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抒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语言艺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注重读写结合的关系  读写结合关系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
【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永恒不变的主题,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是指在语文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语文课堂变活了,学生的活动也随之变多了,诸如讨论式、表演式、辩论式等等纷纷亮相语文课堂,但是如何让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真正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我认为教师预设的各种课堂探究性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
期刊
【摘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练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努力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针对当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新构想,希望给予高中语文教师一定的帮助,并通过师学生共同地努力,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构想 
在面对社会不断的变革中,口语交际作为社会沟通中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发注重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本质内涵,这是我们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出发点,那么在实际的口语训练中教师应该怎么训练,如何把握好范围和尺度,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对学生进行口语教
期刊
目的:口腔溃疡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难以治愈。而局部药物种类很多,客观评价其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部分利用冰醋酸法建立实验性口腔溃疡,应用四种不同剂型药物进行局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