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是新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以“情”为线,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乐趣;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积聚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寓情感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情感情境情趣体验领悟文化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体验情感等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艺术流程中,充分展现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创设情境,进入语文美景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字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雨点儿》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雨景,并引导学生抓住“数不清”、“飘落”等重点词,结合生活体验,在脑中复现所经历过的雨景,再说说“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是什么样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可以闭目想象雨景,可以把自己当成小雨点,可以感觉自己站在雨景中,还可以配上动作,也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雨点儿各持己见,描述他们所到之处的变化。学生一进入雨点这一角色,想象需要雨水帮助的对象,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出对弱者的关注。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们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和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激发情趣,体验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把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的目标提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展示平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感兴趣地进行自主学习。
法国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学生毕竟都还是富有童真童趣的孩子,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课堂中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游戏世界”,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将活动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学生字时,可以让学生猜字谜。如要学习“雨”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指的是什么?巩固生字时,可以“摘苹果”、“采蘑菇”,每当做这类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上台领读的声音是那样的响亮清楚,神情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记忆课文内容时,可以把知识编成他们非常喜欢的歌曲,如果有相关的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小小的船》、《登鹳鹤楼》都已经被音乐家们编成了儿歌,学生唱着唱着,就记住了知识;也可以开展“识字大王”、“朗读能手”等竞赛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领悟情感,积聚文化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充满灵性地进入审美的圣境。
在教学《妈妈的爱》这一课时,让学生一起唱那首动听而感人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自己的妈妈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接着再让他们回过头来有感情地把《妈妈的爱》读一读。因为感同身受,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于暖暖的母爱氛围中,读起来就倍加动情。此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关心亲人,尊敬长辈这一传统美德已“润物细无声”般感染了他们纯洁的心灵。最后,我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妈妈,并帮妈妈做一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许多学生的妈妈后来对我说:“我们家小孩,最近变得懂事多了”……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文化内涵的东西填满。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轻松、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快乐情趣,并引导他们融入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他的身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何邦省、易雅婷、殷千枝:《巧设情境提高效率》,《福建教育》2004年12月。
[3]杨萍:《低年级课堂趣味教学谈》,《福建教育》2005年12月。
【关键词】情感情境情趣体验领悟文化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体验情感等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课文文本情趣、教学情境情趣、学习主体情趣发生联动和共振,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艺术流程中,充分展现教学的人文趣味和文化精神,使学生在人文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创设情境,进入语文美景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字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的《雨点儿》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雨景,并引导学生抓住“数不清”、“飘落”等重点词,结合生活体验,在脑中复现所经历过的雨景,再说说“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是什么样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可以闭目想象雨景,可以把自己当成小雨点,可以感觉自己站在雨景中,还可以配上动作,也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雨点儿各持己见,描述他们所到之处的变化。学生一进入雨点这一角色,想象需要雨水帮助的对象,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出对弱者的关注。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们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和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激发情趣,体验学习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把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作为重要的目标提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展示平台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感兴趣地进行自主学习。
法国大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学生毕竟都还是富有童真童趣的孩子,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课堂中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游戏世界”,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将活动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学生字时,可以让学生猜字谜。如要学习“雨”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指的是什么?巩固生字时,可以“摘苹果”、“采蘑菇”,每当做这类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上台领读的声音是那样的响亮清楚,神情是那样的幸福和满足;记忆课文内容时,可以把知识编成他们非常喜欢的歌曲,如果有相关的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小小的船》、《登鹳鹤楼》都已经被音乐家们编成了儿歌,学生唱着唱着,就记住了知识;也可以开展“识字大王”、“朗读能手”等竞赛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领悟情感,积聚文化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充满灵性地进入审美的圣境。
在教学《妈妈的爱》这一课时,让学生一起唱那首动听而感人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自己的妈妈是如何疼爱自己的,接着再让他们回过头来有感情地把《妈妈的爱》读一读。因为感同身受,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于暖暖的母爱氛围中,读起来就倍加动情。此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关心亲人,尊敬长辈这一传统美德已“润物细无声”般感染了他们纯洁的心灵。最后,我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妈妈,并帮妈妈做一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许多学生的妈妈后来对我说:“我们家小孩,最近变得懂事多了”……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文化内涵的东西填满。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轻松、美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快乐情趣,并引导他们融入浓厚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他的身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何邦省、易雅婷、殷千枝:《巧设情境提高效率》,《福建教育》2004年12月。
[3]杨萍:《低年级课堂趣味教学谈》,《福建教育》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