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习惯会成就人的一生,但好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作出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
【关键词】良好习惯;不懈努力;关键期;率先垂范
“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是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年一度之事,它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家长常抓不懈。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无效的,为了能扎实有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老师在养成教育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抓住学生最佳教育时期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要抓住关键期。关键期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我明白,小学低段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还是一个雏形,他们用自己好奇的双眼审视着新的环境。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做,该怎么去做?他们如同一张白纸,老师用怎样的色彩去画,就形成怎样的画面。老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坐立走、握笔书写的姿势,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对于一个班级来讲,没有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更不会有好的班风和学风。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好习惯,学生上课就会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用心思考问题,全班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班上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等都很强,自然班风、学风正,越往高年级会越顺 ,有水到渠成的功效。有了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局。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如同夹生米饭即使再来补救将付出太多的代价,也未必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外,老师在每学期开学的前两周,一定要强化养成教育训练,督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快速走向正规。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抓住关键期,更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有任课教师都要通力合作把好关键期教育关,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实,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2 注重学生良好行为训练
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周而复始的训练才可形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把养成教育当常规工作来抓,一定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想抓好学生行为训练,首先要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老师要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不善于用肢体语言,喜欢用教棍敲桌子,发出刺耳的响声,同时在教室内大吼大叫,暴跳如雷。刚开始学生还在乎老师的这一举动,到后来学生便厌倦了,不再搭理老师。老师敲老师的,学生依旧按部就班地玩自己的,闹自己的,真可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不仅培养不出好习惯,而且让学生觉得老师无能,只会发脾气。不妨我们换一种方式,温柔和蔼的运用一些文雅得当的肢体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要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便用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学生就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学生在课上讨论将要结束时,老师只要做“OK”的手势,学生立刻就坐端正,等待老师的引领。当老师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没有学习行为,只要老师传递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给一个善意的提醒,学生便能迅速调整自己,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探究新知。要想让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心领神会,那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习惯。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和有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千万不可心焦气躁,一定要沉着、冷静,有耐心。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学生的行为。看到进步适时地鼓励学生,坚定学生做好的信心,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3 发挥教师率先垂范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老师的身体力行胜于千句说教,学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例如,要求学生讲卫生,不乱扔垃圾。老师首先要做到,见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去捡,看到窗台脏了亲自动手去擦……看起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它的益处是无形的。再如每天三次的打扫卫生劳动中,老师一定要坚持和值日生同时到校,要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去干,而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命令学生怎么去做。这样,一些平时不爱劳动的学生看到老师都在参加劳动,他们即使想偷懒也不好意思偷懒了,也能很好完成劳动任务。所以,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不仅要重视“言教”的作用,更要重视“身教”的作用。老师要一身正气,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得受到教育。
4 利用班规规范学生行为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老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好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校纪、校规的许多内容还不太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编通俗的行为规范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同学,爱班级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对班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积极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了强化班级管理,班规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让全班学生参与制定适合班级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的班规。只有民主参与制定班规,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服从,执行起来才会更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既然是学生制定的班规,班主任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切不可有偏袒私心,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达到约束学生,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里素质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有科学、灵活的方法,还要有耐心和毅力,更不能缺乏爱心与信心。我们要本着对学生和工作负责的态度,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讲究教育艺术性和实效性,一定能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
参考文献
[1] 周正生.《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发表日期:2014-2-9
[2] 张淑琼.《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发表日期:2012-12-4
【关键词】良好习惯;不懈努力;关键期;率先垂范
“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是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培养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年一度之事,它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家长常抓不懈。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无效的,为了能扎实有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老师在养成教育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抓住学生最佳教育时期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要抓住关键期。关键期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我明白,小学低段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尤其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还是一个雏形,他们用自己好奇的双眼审视着新的环境。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做,该怎么去做?他们如同一张白纸,老师用怎样的色彩去画,就形成怎样的画面。老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坐立走、握笔书写的姿势,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对于一个班级来讲,没有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更不会有好的班风和学风。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好习惯,学生上课就会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用心思考问题,全班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班上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等都很强,自然班风、学风正,越往高年级会越顺 ,有水到渠成的功效。有了好的开始,就会有好的结局。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如同夹生米饭即使再来补救将付出太多的代价,也未必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外,老师在每学期开学的前两周,一定要强化养成教育训练,督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快速走向正规。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抓住关键期,更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有任课教师都要通力合作把好关键期教育关,把养成教育抓紧、抓实,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2 注重学生良好行为训练
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周而复始的训练才可形成。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把养成教育当常规工作来抓,一定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想抓好学生行为训练,首先要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老师要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不善于用肢体语言,喜欢用教棍敲桌子,发出刺耳的响声,同时在教室内大吼大叫,暴跳如雷。刚开始学生还在乎老师的这一举动,到后来学生便厌倦了,不再搭理老师。老师敲老师的,学生依旧按部就班地玩自己的,闹自己的,真可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不仅培养不出好习惯,而且让学生觉得老师无能,只会发脾气。不妨我们换一种方式,温柔和蔼的运用一些文雅得当的肢体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要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便用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学生就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学生在课上讨论将要结束时,老师只要做“OK”的手势,学生立刻就坐端正,等待老师的引领。当老师发现学生心不在焉,没有学习行为,只要老师传递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给一个善意的提醒,学生便能迅速调整自己,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探究新知。要想让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心领神会,那就必须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习惯。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和有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千万不可心焦气躁,一定要沉着、冷静,有耐心。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学生的行为。看到进步适时地鼓励学生,坚定学生做好的信心,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3 发挥教师率先垂范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每位学生,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老师的身体力行胜于千句说教,学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例如,要求学生讲卫生,不乱扔垃圾。老师首先要做到,见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动弯腰去捡,看到窗台脏了亲自动手去擦……看起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它的益处是无形的。再如每天三次的打扫卫生劳动中,老师一定要坚持和值日生同时到校,要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去干,而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命令学生怎么去做。这样,一些平时不爱劳动的学生看到老师都在参加劳动,他们即使想偷懒也不好意思偷懒了,也能很好完成劳动任务。所以,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不仅要重视“言教”的作用,更要重视“身教”的作用。老师要一身正气,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得受到教育。
4 利用班规规范学生行为
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老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校纪、校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好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校纪、校规的许多内容还不太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编通俗的行为规范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同学,爱班级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对班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榜样的积极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了强化班级管理,班规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让全班学生参与制定适合班级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的班规。只有民主参与制定班规,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服从,执行起来才会更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既然是学生制定的班规,班主任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切不可有偏袒私心,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达到约束学生,规范学生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里素质的形成,主要靠老师的启发诱导、熏陶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有科学、灵活的方法,还要有耐心和毅力,更不能缺乏爱心与信心。我们要本着对学生和工作负责的态度,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讲究教育艺术性和实效性,一定能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
参考文献
[1] 周正生.《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发表日期:2014-2-9
[2] 张淑琼.《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发表日期: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