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东洋家的那天是个周六,北京刚下过一场大雨,天空被洗得湛蓝。几朵软绵绵的云朵悬在天上,慢悠悠地飘着,阳光明媚到刺眼,每一棵树的每一片叶子都青嫩得泛着好看的光泽。先知先觉的知了偶尔聒噪,树木间还有鸟儿鸣唱着飞过的声响。这样的天气就像小时候最期盼的春游的日子,走在东洋居住的小区里已是满心期待和欢喜。
摄影师和东洋是好友,已然和他一起在家里等着我了。门打开的瞬间,屋里的干净和精致吓了我一跳,我一边感慨,一边接过东洋递给我的冷泡茶,沁人心脾的清凉瞬间就洗刷了雨后室外的热度。
东洋的房子不大,一室两厅,有一个干净的开放厨房。他就在这个厨房里忙忙碌碌准备着今天的午餐。我站在操作台前看着他忙碌,一边和他聊上几句天,他切完摆盘的水果还会递给我一块边角料尝尝甜度。这样的感觉就像是去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家里做客,毫无陌生和距离感。
东洋是个图书编辑,日常的生活大多是在与文字打交道。每天早出晚归,日子简单重复。生活圈子不大,生活乐趣也慢慢变少了。于是喜欢下厨房的他就萌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开一家小小的私房菜把自己对美食的感悟和所得分享给与他心有灵犀的人。今年开年的第一篇我写的就是家私房菜:查查厨房。查查和东洋一样,都是钻研食物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人悉心料理着厨房里的一切,照顾客人的胃口也照看他们的心;但是东洋和查查不同的是:他没有在外选址,直接在他家的饭厅里开了席。
东洋的家宴对外的媒介在微信叫作“寻常家事”,开微信是出于对私密感的考量,从起初最亲密的好友到友达之间的分享,每一位客人都会有个出处,都会分享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故事,安全且清静 。关于“寻常家事”这个名字,他是这样解释的:“寻常人家的吃食,必说寻常人家的欢喜味。” 东洋做得都是些精致的家常菜,靠谱朴素的食材,古法耐心的烹饪方式,就像是我们儿时记忆里家乡的老人为我们备下的餐饭,每一道都尝得出用心。从开席伊始的葱油拌面、粉蒸大排到而后的春宴夏食,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几道时令小菜,有主菜有汤水,荤素搭配,清新适口。
说起每月的菜单搭配,东洋可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他会按照自己对季节性食材的理解备料,然后依次尝试,多次尝试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将那道菜引入菜单。为了那份不急不躁的从容,东洋的家宴每月只开四桌,每次最多招待三位客人。工作之余的其他时间,东洋都在潜心研读菜谱挑选食材,为每月的家宴打磨手艺。每逢月末定下次月的菜单都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他平日里潜心修炼的收获终于可以被陌生的食客检阅,无论得到的是欣赏抑或挑剔,他都满心期待。
东洋是个东北男孩儿,但却极喜江南的风物,从他菜单里腌笃鲜、梭子蟹炒年糕、炒清鲜这些菜肴的存在就可以轻易看出这一点。他最喜欢的菜谱是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也潜心研究并复刻改良过其中的菜品。四月菜单里的假蟹和六月菜单里的杨中丞豆腐都源自《随园食单》,这一次我和摄影师有幸尝到了这例杨中丞豆腐,《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这道菜:“用嫩腐煮去豆气入鸡汤,用鳆鱼片滚数刻,加糟油、蕈蕈起锅。鸡汁须浓,鱼片要薄。” 东洋试过几次之后选择了鲍鱼、香菇和豆腐切片入鸡汤,隔水蒸制而成。这样的烹饪方法让鲍鱼酥烂又保有原来舒展饱满的形状,鲍鱼和香菇提鲜了鸡汤也让豆腐十分入味。这大概是这一餐饭里最让我惊艳的一道菜,兼具传承与新颖,层次丰富的味道与口感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令人食过便难以忘怀。
有时候爱好烹饪的好友会送来自制的甜点,东洋的客人便有了下午茶的口福,那些点心和他的菜肴一样,都是实心足料、童叟无欺。茶足饭饱之后,转移战场到客厅的沙发旁,东洋坐在对面边做手冲咖啡边和我们悠悠地闲谈。午后阳光正好,人微微有些倦怠,客厅的音响里放着一首慵懒的歌,仿佛时间就这样渐渐地慢了下来,停在了那一瞬间。也只有这样喝着咖啡或茶由着性子谈天论地,外面究竟是燥热还是寒冷都和这屋里的悠闲自在毫无干系,这样的时光才衬得上“岁月静好”这四个字吧!
也不知道究竟谈了多久,只记得摄影师下午还有事先行告别,然后我险些误了晚上飞往杭城的班机。东洋分享给我的除了食物,还有他敞开心扉的故事,那些旧时光里我们都一样地爱与疯狂,欢喜与惆怅。我们就这样相对坐着,从那些无悔的青春记忆,讲到当下的匆忙与安稳,就像是久违的老朋友,从初见就不陌生。
如果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东洋的客厅便是他和这城市里气场相吸、志气相投的小伙伴们重逢的地点。我是一个无比恐惧独自吃饭的人,也会对新的环境感觉压抑,但是在东洋的客厅安逸闲适的空气里,即便是一人光临也可以很安心。且先坐下从头到尾地吃完一餐饭再去面对快意抑或孤独的人生。
摄影师和东洋是好友,已然和他一起在家里等着我了。门打开的瞬间,屋里的干净和精致吓了我一跳,我一边感慨,一边接过东洋递给我的冷泡茶,沁人心脾的清凉瞬间就洗刷了雨后室外的热度。
东洋的房子不大,一室两厅,有一个干净的开放厨房。他就在这个厨房里忙忙碌碌准备着今天的午餐。我站在操作台前看着他忙碌,一边和他聊上几句天,他切完摆盘的水果还会递给我一块边角料尝尝甜度。这样的感觉就像是去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家里做客,毫无陌生和距离感。
东洋是个图书编辑,日常的生活大多是在与文字打交道。每天早出晚归,日子简单重复。生活圈子不大,生活乐趣也慢慢变少了。于是喜欢下厨房的他就萌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开一家小小的私房菜把自己对美食的感悟和所得分享给与他心有灵犀的人。今年开年的第一篇我写的就是家私房菜:查查厨房。查查和东洋一样,都是钻研食物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人悉心料理着厨房里的一切,照顾客人的胃口也照看他们的心;但是东洋和查查不同的是:他没有在外选址,直接在他家的饭厅里开了席。
东洋的家宴对外的媒介在微信叫作“寻常家事”,开微信是出于对私密感的考量,从起初最亲密的好友到友达之间的分享,每一位客人都会有个出处,都会分享一些共同的经验和故事,安全且清静 。关于“寻常家事”这个名字,他是这样解释的:“寻常人家的吃食,必说寻常人家的欢喜味。” 东洋做得都是些精致的家常菜,靠谱朴素的食材,古法耐心的烹饪方式,就像是我们儿时记忆里家乡的老人为我们备下的餐饭,每一道都尝得出用心。从开席伊始的葱油拌面、粉蒸大排到而后的春宴夏食,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几道时令小菜,有主菜有汤水,荤素搭配,清新适口。
说起每月的菜单搭配,东洋可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他会按照自己对季节性食材的理解备料,然后依次尝试,多次尝试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将那道菜引入菜单。为了那份不急不躁的从容,东洋的家宴每月只开四桌,每次最多招待三位客人。工作之余的其他时间,东洋都在潜心研读菜谱挑选食材,为每月的家宴打磨手艺。每逢月末定下次月的菜单都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他平日里潜心修炼的收获终于可以被陌生的食客检阅,无论得到的是欣赏抑或挑剔,他都满心期待。
东洋是个东北男孩儿,但却极喜江南的风物,从他菜单里腌笃鲜、梭子蟹炒年糕、炒清鲜这些菜肴的存在就可以轻易看出这一点。他最喜欢的菜谱是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也潜心研究并复刻改良过其中的菜品。四月菜单里的假蟹和六月菜单里的杨中丞豆腐都源自《随园食单》,这一次我和摄影师有幸尝到了这例杨中丞豆腐,《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这道菜:“用嫩腐煮去豆气入鸡汤,用鳆鱼片滚数刻,加糟油、蕈蕈起锅。鸡汁须浓,鱼片要薄。” 东洋试过几次之后选择了鲍鱼、香菇和豆腐切片入鸡汤,隔水蒸制而成。这样的烹饪方法让鲍鱼酥烂又保有原来舒展饱满的形状,鲍鱼和香菇提鲜了鸡汤也让豆腐十分入味。这大概是这一餐饭里最让我惊艳的一道菜,兼具传承与新颖,层次丰富的味道与口感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令人食过便难以忘怀。
有时候爱好烹饪的好友会送来自制的甜点,东洋的客人便有了下午茶的口福,那些点心和他的菜肴一样,都是实心足料、童叟无欺。茶足饭饱之后,转移战场到客厅的沙发旁,东洋坐在对面边做手冲咖啡边和我们悠悠地闲谈。午后阳光正好,人微微有些倦怠,客厅的音响里放着一首慵懒的歌,仿佛时间就这样渐渐地慢了下来,停在了那一瞬间。也只有这样喝着咖啡或茶由着性子谈天论地,外面究竟是燥热还是寒冷都和这屋里的悠闲自在毫无干系,这样的时光才衬得上“岁月静好”这四个字吧!
也不知道究竟谈了多久,只记得摄影师下午还有事先行告别,然后我险些误了晚上飞往杭城的班机。东洋分享给我的除了食物,还有他敞开心扉的故事,那些旧时光里我们都一样地爱与疯狂,欢喜与惆怅。我们就这样相对坐着,从那些无悔的青春记忆,讲到当下的匆忙与安稳,就像是久违的老朋友,从初见就不陌生。
如果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东洋的客厅便是他和这城市里气场相吸、志气相投的小伙伴们重逢的地点。我是一个无比恐惧独自吃饭的人,也会对新的环境感觉压抑,但是在东洋的客厅安逸闲适的空气里,即便是一人光临也可以很安心。且先坐下从头到尾地吃完一餐饭再去面对快意抑或孤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