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应试教学下的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爱好,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高耗能,低产出”的现状,笔者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在课内进行生活化教学,同时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这样,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基本能力,抓牢了双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09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然而,应试教学下的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以致原本应该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俨然成了封闭的知识训练营、单纯的知识传递站。在这样的课堂上,青少年最最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消退,厌学情绪日益浓厚。最终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疲惫,教学效率日益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能,低产出”的状况,让我们的科学课堂重现生机呢?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科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笔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内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座认知“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 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如同电影“序幕”,磁铁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科学教师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体验过程中快乐学习。
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设问1:日常生活中,在干燥的冬季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设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兩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生1答:这是静电。
生2答:摩擦起电。(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魔术棒”——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让它靠近小纸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并非可望不可及的“高大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的,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他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
如在教学《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控制措施》时,笔者就以在2013年引起人们高度恐慌的甲型H7N9流感疫情为例,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甲型H7N9流感流行时期的一组图片资料:有位甲型H7N9流感患者送来,医护人员高度紧张,马上戴上口罩、手套进行抢救治疗;治疗完毕后,把病人送到隔离区继续治疗,并给所有地方消毒一遍;筛查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群,其中有的人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却没有得。图片展示完毕后,我问:看完这组图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甲型H7N9流感为什么这么可怕,以至于这位病人一出现,医护人员就高度紧张?生2:治疗完毕后为什么要给所有地方消毒?生3:为什么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有的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没有得?等。等他们把问题都抛出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归纳出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将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在体现教学生活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3. 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的。传统的“师生授受”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生活,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转变: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在探究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例如,采取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出发,抓住学生身边的物和事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我。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09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然而,应试教学下的科学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书本为中心”,以致原本应该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堂俨然成了封闭的知识训练营、单纯的知识传递站。在这样的课堂上,青少年最最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消退,厌学情绪日益浓厚。最终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疲惫,教学效率日益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能,低产出”的状况,让我们的科学课堂重现生机呢?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科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引领下,笔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性探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内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座认知“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 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如同电影“序幕”,磁铁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科学教师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作为课堂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体验过程中快乐学习。
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设问1:日常生活中,在干燥的冬季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设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兩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生1答:这是静电。
生2答:摩擦起电。(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魔术棒”——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让它靠近小纸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并非可望不可及的“高大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的,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他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应立足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
如在教学《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控制措施》时,笔者就以在2013年引起人们高度恐慌的甲型H7N9流感疫情为例,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甲型H7N9流感流行时期的一组图片资料:有位甲型H7N9流感患者送来,医护人员高度紧张,马上戴上口罩、手套进行抢救治疗;治疗完毕后,把病人送到隔离区继续治疗,并给所有地方消毒一遍;筛查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群,其中有的人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却没有得。图片展示完毕后,我问:看完这组图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甲型H7N9流感为什么这么可怕,以至于这位病人一出现,医护人员就高度紧张?生2:治疗完毕后为什么要给所有地方消毒?生3:为什么接触过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人,有的得了甲型H7N9流感,有的人没有得?等。等他们把问题都抛出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归纳出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将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在体现教学生活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3. 教学方式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的。传统的“师生授受”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生活,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发生转变: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在探究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例如,采取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阅历出发,抓住学生身边的物和事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