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8388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社会资本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尽管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特定的客观情况,社会资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讲仍是不可或缺的。但社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会出现一定的“失灵”与负面影响:社会资本往往具有比较强的家族性,影响人们之间的合作;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与生态系统开放性之间形成矛盾;社会资本具有特定的适用性,难以适应新的环保形式。为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社会资本,扬长避短,通过合理划分国家与社区的管理空间、以制度资本促进与规范社会资本、促进行政边界与生态边界的耦合、加强合作组织的建设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入等方式,更好地培育与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农村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1-0163-07
  
  社会资本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但却是一个老的话题,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还缺乏统一的界定,但就其内涵方面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主要存在于个体之中,涉及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等,而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涉及人与人关系范畴,主要包括信任、人际网络以及声望等。
  在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社会资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是如此。无论在传统农村社区,还是在当前的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社会资本又是一把“双刃剑”,也存在着“失灵”与负面影响,为此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合理培育与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本文试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
  
  一、社会资本在传统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农村社区中,也就是农业社会时代的农村社区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生态公共地(公共林地、公共池塘、公共河流以及公共湖泊等)的资源利用,这些生态公共地的资源利用涉及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博弈问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对于这种博弈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社会资本在传统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统农村社区,尽管生态公共地中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可再生性质的,但其中有个如何利用的问题,如果过度使用,将出现“竭泽而渔”的局面,导致资源衰退甚至枯竭。在生态公共地资源的利用上,人们总是面临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对称问题。个体为利益最大化考虑,总有过度利用资源的冲动,而如果任由个体理性发挥,那么到头来每个个体都会受到损失,个体的理性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得不偿失。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学说以及弗勒德的“囚徒困境”范式,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在生态公共地的资源利用上,通过合作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获取资源,是每个个体的最好选择。那么如何使人们合作,推进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一致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赖正式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惩戒,以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对称。而在我国传统农村社区,由于国家正式制度的难以渗透以及乡土社会的特点所致,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协商与制订规则的基础上,依靠社会资本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实现合作,从而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对称问题,信任、人际网络、声望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在传统农村社区,人格化信任有助于打破“囚徒困境”,促进人们在资源利用方面遵守规则。人格化信任是人们在生态公共地资源利用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传统农村社区生态公共地资源利用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人格化信任。这种人格化信任推动了人们的合作,而合作又反馈回信任上,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与“路径依赖”——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25页。)这种人格化信任不但推动人们的合作,而且还能降低合作成本,协调成本以及监督成本等大大减少。诺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经济史中的交换形式都是人格化交易,包括小规模地方性贸易也是如此,人们重复往来、文化背景相同、无需第三方实施,因此交易成本很低。(注: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87页。)经济交易如此,生态公共地资源利用中的合作也是同样道理。其次,在传统农村社区,人际网络也有助于促进人们在资源利用方面遵守规则。从表象上看,我国传统农村社区人际网络是个体主导型的“差序格局”,即(每个人的)社会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③但实际上,这种人际网络是集体导向型的,因为网络上夹杂着厚重的道德伦理,每根网络都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对于亲戚、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对于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由于社区人员较少,人们之间是熟人关系,即使在社区之内最远的人际网络也被赋予了道德与约束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利益实际上被裹在家庭、家族以及邻里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必须考虑集体的利益,这对于资源利用中人们遵守规则是有利的。再次,在传统农村社区,声望等也有助于促进人们在资源利用方面遵守规则。在传统农村社区,由于社会圈子很小,声望、尊敬、友谊以及社会地位等社会性激励对于社区成员行为的规范,对使群体中每个成员为群体的共同利益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罗伯特
其他文献
与传统内发和自然生长的社区不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主要是一种计划性或规划性社区,体现了国家由外向内进行整合和理性建构的特点。在乡村社区分化及认同流失的条件下,政府在
作为中国东西部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的建成将中国西北与出海口紧密地联系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华北和西北经济的发展。陕西作为西北的门户,其商贸的发展与陇海铁路的修建
作为权利、义务平衡结合的公民教育应当体现普遍公平与积极的多元差异两项原则。而在中国公民身份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巨大转型期,如何落实这两项原则成为社会难题。二十
孟子正义论的基本观念架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仁是作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爱情感;利是由仁爱中的差等之爱所导致的利欲及其冲突;知是作为正义直觉或正义感的良
朱子视“忠恕一贯”章为《论语》第一章,“一以贯之”为圣门末后亲传密旨。他以理一分殊诠解“忠恕一贯”,并与“一以贯之”比较,阐释了儒学的本体、功夫关系,剖析了忠恕说的三层
“先传后倦”的命题是子夏与孔门弟子中同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在关于传道与为学次序的对话中提出的,子夏对何以先传“洒扫应对”的问题给出了经验的解释,但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朱熹
出于对存在之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小说艺术的终结构成了小说家昆德拉的一种基本存在经验;在其中,小说艺术的全部历史性存在与现代人的存在历史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一种此前从未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单位社会终结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但相关研究多为关注组织变迁的客观层面。组织客观制度变迁背后必然伴随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