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湖骄子杨荣昌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演讲家、著作家、评论家、教育家杨荣昌先生,洱源县茈碧大果村人氏,生于1951年11月,白族,现于云南民族大学退休,定居省城昆明。
  杨荣昌先生是洱源县籍中的著名学者之一,由于他的博学多才,被国内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17所著名大学和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等多种机构聘请为客座教授,经常“南征北战”去讲学。
  我16岁与之在大理一中初次认识时,他的名字也叫杨荣,比我年幼一岁,但因个子比我高,被同学们唤作“大杨荣”,而我自然就是“小杨荣”了。他的原名就叫杨荣昌,含欣荣昌达之意。在1966年7月全州部分初、高中生和全部高中毕业班学生集中在大理一中搞“文化大革命”时,他名字中的“昌”字被认定为含有“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色彩,被迫把它去掉,那样就与我这个来自洱源二中的杨荣同名了。他原名的恢复是在离开母校洱源一中,回大果村任教之后。尽管他在文坛成名之后,曾在全国大小报刊上使用过十多个笔名,但真正熟悉他的人,却只认定杨荣昌这个名字。
  哲人说过,成功是九十九分的汗水,加上一分的聪明。
  荣昌先生的父亲一生从教,但因长期在外工作,他的启蒙老师却是崇尚文化,只粗通文墨的祖父。在祖父严厉的督责下,人小学前,杨荣昌已背熟了《三字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昔时贤文》等当时能读到的启蒙读物,也由此在他的潜意识中深深打上了一种崇仰、追求文化的烙印。由于天资聪颖,他6岁就已入学。小学五年级时,在偰正寅、杨任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荣昌先生的记叙文《有趣的戏剧——观京剧“收红孩儿”》在县文教局编印的油印不定期刊物《少年作文选》上发表了。当时只有10岁的杨荣昌,开始萌动着当作家的欲念。后来他真的当成了,但在成功的道路上,洒下更多的则是辛勤的汗水。
  杨荣昌能成为一位让众人钦佩的著名学者,除了他与生俱来的那分聪明之外,他在求知路上付出的种种艰辛,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大学四年,八个假期只回过一次家,其余的假期生活都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度过。在大学,一般的留校生要通过更高的名牌大学进修之后才能上讲坛,而杨荣昌留校后的第一个学期便走上了讲台。本科生教本科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小学教师出生的他,“讲”不是问题,而教育对象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变迁,是否具备足够的学问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荣昌先生自加压力、自我“充电”,在刚留校任教的前几年,他的生活轨迹基本上就是“教室——图书馆——宿舍”。教学之余,他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图书馆,每天都查阅大量的所需资料,晚上回宿舍整理成读书笔记,然后结合教材把读书笔记刻印成讲义,事前发给学生预习,讲课时又不完全按照讲义来讲,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丢开讲稿时对讲义有了更新的发挥,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从教书做读书笔记开始,到后来为演讲做读书笔记,直至退休前都没有间断过。笔记做到一定的数量,就用牛皮纸作封面封底订成厚厚的一本,几十年下来读书笔记做了一屋子,分门别类摆放,查阅起来十分有序。那些都是消化过了的知识累积,多数已经记在他的脑子里。每一个字都是亲手书写,到现在也不使用电脑,他说通过手写印象更深。别人恨不得把一个国币掰成两半花,杨荣昌经常恨不得把一天的时间掰成两天用。于是,每到休息时间就坐到书房里,一边插上耳机听新闻,一边打开书本求学问,经常是“一心二用两不误”,从来没有看电视,消磨时间的习惯。
  无论晚间怎样迟睡,早上六点准时起床晨读,这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于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越来越敏捷,演讲、著文、评论的功底越来越厚实。荣昌先生用自己的亲历亲为。认真地践行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句古训。当然,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记住了毛主席的教导:“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杨荣昌不是机器,疲劳时也需要休息。散步是他最好的休息方式,既可缓解疲劳。又能起到减肥效果。减肥,在荣昌先生的生活中也算一件大事,他的油肚如学识一样惊人,1.70米的身高,却有128公斤的体重,胖得有些离谱。因此,每天中午或晚饭后。坚持走路两公里,那是雷打不脱的保留节目。在他的创作高峰期间,他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在每一次散步途中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的腹稿。他的很多精彩文章,都是散步途中的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灵感之后写成的。诸如《哑巴刀的启示》,那是他在街上散步,看到一位哑巴汉子用菜刀砍断铁丝,但刀锋未曾残卷,引来很多人纷纷购买。他便以此为题,讲出了做人要有真才实学,做事要有真材实料的很多道理。又如《关于女人》,那是他在盘龙江边散步,迎面遇到一位穿着十分暴露的时尚女郎之后写成的。他在文中写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封建时代留给女人的记忆,袒胸露臂长街行,是开放时代的赠礼,是都市女人的专利,在城市大街它是人工风景,在乡村僻野,它被当作笑话和秘闻。文章发表后,不仅在妇女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就是在男子汉中间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荣昌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闲中还能出效益的勤苦之人。他少有的文娱生活,就是偶尔看看碟片,当然不是纯粹消遣的那种类型,而是要看有点研究价值的那一种,诸如《中国青年远征军揭秘》、《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杀》之类。有一次我问他:你的生活里基本上没有风花雪月,难道你就不觉得枯燥吗?他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对我说:对于我来讲,演讲和写作就是最好的风花雪月,演讲让我长期充满激情,读书让我不断得到充实:写作让我经常保持睿智,我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舒坦。就是这么一个杨荣昌,痴迷学问,以苦为乐,难怪他的学识那么渊博。
  杨荣昌被昆明地区高校生誉为“云南高校四铁嘴”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四铁嘴中只有杨荣昌是云南本地人,而且是少数民族。杨荣昌同时又是云南“四大演讲家”之一。前几年云南电视台办了一档访谈节目,叫做“周末夜话”,就由他们“四大铁嘴”轮流访谈,或同台对讲,谈云南风物,讲国内逸事,那档节目当时在全国也很有收视率。从而杨荣昌的名声也传播得更远了。据不完全统计,自杨荣昌出道演讲以来,共演讲5000余场,听众达50余万人次,其中教授、副教授级别以上的听众有1200余人次,演讲的内容达250多个专题。在荣昌先生的演讲生涯中,听众最多的一次是3000多人,在楚雄州体育馆;听众最少的一次只有3人,那是在中南海给有关领导专门授课。   由于荣昌先生的演讲出了名,省里若组织大学生论辩比赛,有很多院校都请他当首席顾问,但凡他担任首席顾问的团队,往往都能取胜。省内大型企业,诸如电力系统、烟草系统、昆钢等单位若组织职工演讲或辩论比赛,都请荣昌先生当首席顾问、首席评委或总裁判长等,他每次都把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总之,省内大型的论辩、演讲赛场,都能见到荣昌先生作为主角登场的身影,而他也乐此不疲。
  至2011年退休以前,荣昌先生参与合作、合著、自编、文集、主编的书已出版29部,均由省级和省级以上的国家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青年学生的内扰》、《大学生修养》、《领导学》、《此湖文心》(文集)为专著。《茈湖文心》一共四卷,收录了荣昌先生以15个笔名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论报》以及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等国内近100家报刊上发表的650多篇各类文章,逾200万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著作家。最让人钦佩的是荣昌先生能将“著书”与“立说”紧密地连贯起来,使他的每部著作都能起到诲人警世的作用。时下书刊种类繁多,著书者如雨后春笋。然而真正能立说者却如凤毛麟角。报端常有新说,却只属支言片语,终不能立起系统的一家之说。如唐代经学家孑L颖达所言的这样“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佳作以飨读者,的确并非易事。立者,创也,并非抄袭,不可翻版。
  有人将荣昌先生的《青年学生的内扰》中多向性涉猎,称之为“无规则思维”,我以为正是这种无规则思维构成了全书的独特性和创见性。一部14万字的论著,以“青年学生的内扰”为研究基点。展开了多方位的辐射,其包容量又是上百万字的巨著难以比拟的。如果说每个方位的学科和知识犹如各成系列的板块,那么连接各板块的沟纹就是“内扰理论”,并且道道沟纹都是清晰明快的线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麻团。而使各板块之间能达到无缝隙粘合的效果,那又是只有大家才能驾驭的文章结构上的扣合技巧。全书在谈理论,却使人感到诗一般的韵味,足见荣昌先生超凡的文字功力。总而言之,《内扰》一书的多向性内容和轻奇的文字风格,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好理论者,它已为你提供了思索的主线;喜资料者,便可从中得到宝贵的资料数据,赏文笔的它亦可满足你的吟咏之需;欲觅自我审视而后策己诲人者,《内扰》便以此为研究主题,定能给你不少启迪。荣昌先生主编的《大学生成才思考》、《我们一起寻找美》、《迎接明天的挑战》等书中都有自己的新说。特别是《大学生成才思考》,这是一本大学教材,其理论之深、层次之高、逻辑之强、条理之细就可想而知了。在国内、省、市级多种文章、著作的评奖活动中,荣昌先生获过36个奖项。
  文艺评论是荣昌先生的老本行,刚读大学三年级时,他的《写真实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真正目的》一文就获昆明地区大学生首届论文竞赛二等奖,后来这篇近万字的文艺理论论文全文刊发在河南省郑州市文联主办的《百花园》文艺月刊上,该刊物将之作为重点文章,在卷首语中作了介绍。荣昌先生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而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在当时很有震撼力。他的评论研究从文艺评论到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戏剧评论、绘画评论及思想评论等。有100多万字的评论文章见诸于报刊。视书籍为“情人”的杨荣昌,在学院的图书馆里如鱼得水,尽情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很快,他的各种评论文章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和国内著名高校的学报上连篇累牍刊出,从而在评论界名声鹊起。特别是被调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杂志)任副主编后,更有机会与全国同行的大家们交流与切磋。荣昌先生凭借自己的天才和汗水,在国内评论界独树一帜,很快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于是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和院校聘请他任客座教授、研究员、名誉教授、专家委员等职。在日积月累中,荣昌先生那顶“著名评论家”的桂冠也就逐步编织而成。
  凭借着9年中小学教学的功底,又通过近30年大学讲坛的摸爬滚打,荣昌先生升华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先后在本校和云南省、昆明地区各类高校系统讲授过21门课程,辅导过1000多篇大学生毕业论文。所教科目涉及到文艺理论、领导学、文艺创作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学、民族学、青年学、社会学等文科类诸多领域。试想,一个中小学老师能胜三、四门课程就算很了不起了,而一位大学老师居然能胜任21门课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即使就是教授,也绝不是一般教授。非杨荣昌这样的教育家莫属。
  荣昌先生从教39年,可谓教学经验丰富;能胜任21门大学课程,可谓学科知识广博;出版过4部有关高等教育的著作,可谓理论研究深透,他完全具备了作为“教育家”应有的各种过硬条件。一般的大学教授,不一定都有能力和水平去编写大学教材,而荣昌先生却主编了高校教材《大学生成才思考》;一般的教授不一定能给大学副教授、教授们讲课,而荣昌先生则经常被邀请为“专家讲座”给省内外高校的副教授、教授们讲课。并且让这些听众非常折服。前面已说过,听过他演讲的听众中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的达1200多人次。我本人亲自看过的有一次:上个世纪末,云南省高校系统第二届德育年会在大理医学院召开,全省高校从事德育教育的专家、学者云集下关。与会者从职务上看,都是各学校德育室主任、副主任,从职称上看都是教授、副教授。在那个年会上,荣昌先生的专家讲座——《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开始了第一讲。
  作为教育家,他最有底气在这种场合讲课,因为出版过《德育接受学》专著,他更有资格被称为专家。首先荣昌先生如数家珍地向与会者传达了50多条信息,并讲明每条信息的来源,即什么时间、什么媒体。然后向与会者道明了这些信息的含义,即:大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接下来荣昌先生便顺理成章地讲出了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学教育改革,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应对等。讲到大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德育教材的编写时,荣昌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以往教材编写中的种种粗陋,让与会者振聋发聩,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学识和风采。
  身居省城数十年,乡音未改真难得!说到荣昌先生。何止乡音未改,更可贵的是他情怀依旧。荣昌先生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尽管远居省城,家乡的许多人,包括干部与群众,总会向他去讨教许多事,而他待人接物的风范,并无沾染半点市井习气,依旧是农民儿子的那种豪放与粗犷。特别让人感到可亲的是他从不显摆大学者的派头,很自然地把自己置于与来访者一样的平等地位,让来自基层,甚至来自农村的客人在他家里感到很自在。对于老乡来访,无论任何人,谈完事之后,尽管是你有求于他,他也要请你大吃一顿,以尽地主之谊,以显乡情之谊。尽管荣昌先生衣食无忧,但自幼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平时的生活很简朴。然而只要老乡来了,他无论如何也要铺张一回,鸡鸭鱼肉样样点,青白小菜全配上。   无论头上戴有多少顶闪光的桂冠,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茈碧湖之子。于是把自己的文集定名为《茈湖文心》,并恭请一生从事小学教育、时年将近八旬的家父题写书名,让家人共同分享收获之后的那份喜悦。本来请人题写书名这类事,大多数人都想沾点题写者的光彩,荣昌先生不请书法名流题写,而要来请自己的父亲题写。是要沾就沾点父亲的光彩吧。并且还有点文卷书香,父子同秀的寓意。这就是荣昌先生的良苦用心。
  无论工作如何忙累,荣昌先生总忘不了家乡父老和儿时伙伴,每年春节总要偕妻带子回大果老家探亲访友,拜望长者。某年春节,他曾请村中老人陪家父吃过敬老宴,把孝心和乡情融为一体,让长者安之少者悦。闲聊时,与村中同伴回忆童年趣事,有时也向他们介绍外面异彩纷呈的市井风情,让大家倍感亲切。假满返昆,必在下关逗留一天,叫上驻关的家族长辈和在关的真朋挚友小聚一餐,买单时大家总要争抢一番。下关人说,我们是坐地本主,应尽地主之谊,荣昌说,事情由他发起,并且其中有家族长辈,他应行小辈之礼。于是我劝下关朋友,说钱是他的多,情是他的浓,就不要与荣昌兄争了,大家在一片笑声中结束小聚,
  我的一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非常庆幸结识了杨荣昌这位知心朋友。当我的人生受到挫折,事业走入迷茫之时,是他每周一封来信鼓励我,连续几个月苦口婆心,帮我走出困境。在与他相处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交得好友的意趣,于是我深有感触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朋友是不写在个人档案里的至亲亲戚,分离时相念,见面时相亲,逆困时相帮,顺达时相勉”。
  时至今日我才深刻地意识到,他不仅是我生活当中的挚友,还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在他那博学多才的艺术修养熏陶下,你自然会以文明的举止待人接物,以豁达的胸怀对待生活。
  荣昌先生是位名人,为了改变洱源家乡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他凭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凭他遍布在五洲四海的学生关系,多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香港等地的助学基金组织内争取到乡村小学图书室建设资金。据我所知,他先后给洱源牛街中学、凤羽凤翔小学、炼铁沙凤小学、茈碧大果小学、碧云小学、果胜小学、大庄小学等十余所中小学分别争取到500—600元不等的美金,并每次都亲自跑遍昆明的大小书店,用这些钱选购适合学生和村民阅读的图书。一切手续办妥之后。他便通知学校赴昆去运书。他还通过他的学生在海外的关系,为家乡的三个大中专生、八个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向树华基金会、美国乡村少年奖学金等华侨助学组织争取到每年500—1000元人民币的扶贫助学基金。他多次托学生苏钟林先生给茈碧家乡的各小学赠送自己的著作,多次托我将他自己的著作和他认为有益学生阅读的存书转送给他执教过的西山完小以及他熟悉的洱源三中、炼铁中学、田心小学等学校。
  这些年来,荣昌先生在云南各地近50所中小学送过总值5万多元人民币的书刊。这就是荣昌先生的故乡情怀!他在百忙之中去做这些事,总感到忙着、累着、快乐着!荣昌先生在公益事业上对故乡、对亲人时常表达出他的赤子柔怀,但对社会、对官场又时时保持着正派学者的铮铮骨气。
  荣昌先生在外面的名望那么高,而我们本地的人却不一定都知道,真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我以为杨荣昌是洱源人民的骄傲,作为他的诚挚好友,明明知道他不喜欢宣传自己,却还是忍不住为他写下这篇略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故乡洱源的芸芸众生、莘莘学子和广大读者,从荣昌先生的成才之路中悟出点人生道理,并希望故乡后生中,能出现更多个杨荣昌。
其他文献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原产于地中海沿岸,16世纪传入我国,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也是我国普遍种植的一种重要蔬菜。根据我国现阶段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现象。随着后基因组学的到来,VIGS作为一种快速、高通量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已在茄科等植物中应用。马铃薯中用于基因沉默的载体有PVX和TRV病毒载体,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例如马铃薯基因型、材料状态以及环境条件都对基因沉默效果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以烟草脆裂病毒(TRV)为沉默载体,通过不同基因型筛选以及接种方法和环境条件的优
沙溪是一个很遥远的小镇,遥远得似乎在天上。但是一次不期然的邂逅,却让我从此放不下了。  我的手机内存很小,但是有一条信息却被我留存着,而且至少读过几十遍了。特别是我走到那些繁华喧嚣的景区,走进那些媚态十足的“古镇”,走过那些鲜亮的“古建筑群”,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我的手机,看看我2012年11月19日在沙溪随手记下的那段文字:“我来到一座真正的古镇。古镇的中央是云南常见的四方街,街面不大,也不是规
陈衍强,上世纪60年代生,云南彝良人,在《人民文学》《诗刊》《大家》《中国作家》《诗选刊》《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有诗被译成英、日等文字在《世界诗人》和美国出版的《21世纪的中国诗歌》(英文版)等杂志发表或收入多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诗集《英雄美人》、《我的乡村》。曾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中国诗歌·突围年度诗人奖、云南《百家》文学奖。曾出席第五、第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中国作
期刊
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叶片生长和开花等。DELLA蛋白的N端具有高度保守的DELLA结构域,该结构域在GA信号诱导的
番茄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栽蔬菜之一。但随着市场的扩展,消费者的增多,人们对番茄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研究采用AFLP及SSR标记,在DNA水平上
学位
试验以苦瓜品种“碧秀”的田间植株茎段为材料,于2008年3月种植在四川农业大学蔬菜系试验田,该年5月开始取材实验。研究了取材时间、激素种类和浓度及各种添加物质对污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