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描述了早期英国议会的历史图景,揭示了议会乃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议会在早期运作中注重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制度建设及凝聚各方共识等做法为我们今天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英国议会;思政工作;经验借鉴
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既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既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思政教育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性地涉猎其它学科的成果。近读余永和的新著《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让我颇有收获。该书在系统梳理学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英国议会的发展脉络、主要制度、实际职能与历史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在议会与王权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捧读全书之后,我除了对早期议会的宪政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外,还深感早期议会作为当时英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其运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搭建沟通平台
西方关于中世纪议会史研究主要体现为两大学派的分野:宪政主义史学派片面夸大议会主权,突出议会对国王的遏制与约束功能;修正学派则刻意贬低议会职权,强调国王对议会的主导与支配地位。作者则在国家宏观政治系统的视野下看待中世纪议会,指出议会与王权并非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顺向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中世纪英国议会是由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主要包括骑士与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事机构,因有选举产生的地方代表参加而有别于之前的御前会议,因仍是隶属于国王的封建机构而有别于近代意义的议会【1】(P46)。议会作为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既是国王顺利施政和强化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教俗贵族参与政务和拱卫王权的封建机构,还是地方代表申诉冤屈和领受赋税的政治场所。也就是说,议会为国王、教俗贵族与地方代表搭建了相互沟通共同协商的平台。国王虽然对议会具有支配地位,但贵为一国之君,处理诸多国事必须经过议会的程序,虽然被有的学者视为走过场,但能够搭建与教俗贵族尤其是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沟通的平台,无疑有助于化解诸多民怨减少施政阻力。王国政府的大政方针获得议会同意后,也更能赢得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平台也是思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一些单位的思政工作部署中,比较重视思政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而忽视思政工作的平台建设。不容否认,有的思政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思想动态,倾听多方意见,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之举,但如果未能构建固定平台,仅靠工作人员的“一己之力”难以保证思政工作的长效性、持久性、稳定性。很多地方往往是人员一调走,思政工作的程序与作风就随之“变脸”,许多工作也只好半途而废。
二、完善制度建设
英国最先产生议会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机缘,但也与议会自身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早期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类似,但发展结果迥然有异:法国三级会议后来几乎流于形式,而英国议会却不断成长,这得益于其一直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规范,逐渐确立了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人讥讽早期议会类似橡皮图章,没有实权,但议会却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地位与角色,即使是橡皮图章,盖起来时也显得有模有样,终究将橡皮图章演变成权力大印。14世纪时,议会的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召开频次、与会人员就趋于制度化。尽管议会何时召开主要取决于国王,但通常会根据法庭的开庭日期来决定议会的召开日期,会期一般为2—3周。议会召开地点逐渐固定在威斯敏斯特,因为附近的伦敦可以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与强大的舆论支持,当然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强了伦敦作为首都的地位。国王还发布公告,议会召开时,禁止任何人在当地穿戴铠甲或携带武器,禁止所有扰乱议会讨论的娱乐活动【1】(P102)。至于与会人员,国王的官僚集团一度主导议会,但最终除部分高官外,非贵族的官僚逐步淡出议会。教会人员中,低级教士与会频次越来越低,乃至脱离议会;高级教士与世俗贵族一起,构成了上议院。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构成的世俗贵族势力强大,成为议会中的重要力量。此外,每郡选举两名骑士代表,每座城市选举两名市民代表,这些地方代表构成了下议院。两院之间既分立,又有联系的管道。议会召开频率也趋向稳定,除非特殊情况外,议会都能逐年召开。议会的召集制度、选举制度、工作程序、组织制度与议长制度也不断完善,这都大大增强了议会的地位。可以说,中世纪欧洲大陆诸国很多等级机构最终湮没无闻,唯有英国议会,能由当初名不经传的非常设性机构,逐渐演变为国王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并且在近代一跃而成为国家的权力核心,个中缘由当然复杂,但议会紧抓制度建设无疑功莫大焉。
制度建设在我们当前思政工作中同样不可小觑。一些思政工作者虽然不乏新点子、新招数、新方式,但由于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与全盘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还是难以保证收到实效。靠偶尔大搞突击战、运动战、攻坚战,或许短期内容易取得战果,但毕竟难以持久,成效也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加强思政工作的制度建设,使思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三、凝聚各方共识
作者论证了中世纪议会并非国王的异己机构,尽管表面上似乎对王权构成一定的约束,但实际上却强化了以国王为首的王国政府的公共权威。国王、贵族与地方代表之间有分歧与矛盾,但并不寻求单纯对抗或压服的办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协商与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议会开会期间,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国王一般会亲自出席议会开幕式,甚至作即席发言,表达体恤臣民之意。官员在开幕词中通常会陈述国王面临的难处,提出财政要求,希望提供资助,还有就是承诺纠正冤屈,希望议员把人民诉苦的请愿状递来。议会书记官宣布请愿书接收员与审理员名单。议员递交的请愿书分为个人请愿书与公共请愿书。个人请愿书大多涉及私人利益,经常是请愿者整理好一系列请求,逐条记录在一份请愿书上;个人请愿书最初是呈交给立案官,由审判法庭予以答复,复杂问题转交议会委员会裁决。公共请愿书则攸关公众福祉,以下议院集体的名义提出,经议会书记官呈交国王与议会委员会【1】(P149)。接下来议会再分组讨论,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提交各个讨论组。议决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些委员会,甚至针对单独的议题,也会设置专门委员会以进行详细讨论。议员逐渐赢得自由发言权。经过分组讨论,在全体会议上形成决议后,议会便告解散。也就是说,议会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经过轮番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再下达到地方。
同样,由于思政工作的对象较多,兴趣多元,需求不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思政工作者如果忽视个体差异,单纯采取自上而下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甚至颐指气使,动辄训诫说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引发不满情绪。思政工作要少走弯路,必须牢记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法宝。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与切身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2】。思政工作者要尽力营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思政工作的对象也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主动建言献策,形成思政工作“人人参与,个个共享”的良好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包括英国在内的他国经验,对于加强与改进我们的思政工作无疑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永和.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红.新时期思政工作方法创新浅析【J】.民营科技,2011,(1).
【责任编辑:上官涛】
关键词 英国议会;思政工作;经验借鉴
一名优秀的思政工作者,既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既要有针对性地阅读思政教育类的著作,也要有选择性地涉猎其它学科的成果。近读余永和的新著《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让我颇有收获。该书在系统梳理学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英国议会的发展脉络、主要制度、实际职能与历史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尤其在议会与王权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1】。捧读全书之后,我除了对早期议会的宪政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外,还深感早期议会作为当时英国各派政治势力进行思想交锋与政治协商的场所,其运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今天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搭建沟通平台
西方关于中世纪议会史研究主要体现为两大学派的分野:宪政主义史学派片面夸大议会主权,突出议会对国王的遏制与约束功能;修正学派则刻意贬低议会职权,强调国王对议会的主导与支配地位。作者则在国家宏观政治系统的视野下看待中世纪议会,指出议会与王权并非二元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顺向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中世纪英国议会是由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主要包括骑士与市民代表)参加的议事机构,因有选举产生的地方代表参加而有别于之前的御前会议,因仍是隶属于国王的封建机构而有别于近代意义的议会【1】(P46)。议会作为国王召集的由教俗贵族及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既是国王顺利施政和强化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教俗贵族参与政务和拱卫王权的封建机构,还是地方代表申诉冤屈和领受赋税的政治场所。也就是说,议会为国王、教俗贵族与地方代表搭建了相互沟通共同协商的平台。国王虽然对议会具有支配地位,但贵为一国之君,处理诸多国事必须经过议会的程序,虽然被有的学者视为走过场,但能够搭建与教俗贵族尤其是全国各地的代表进行沟通的平台,无疑有助于化解诸多民怨减少施政阻力。王国政府的大政方针获得议会同意后,也更能赢得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平台也是思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一些单位的思政工作部署中,比较重视思政工作者的个人素质,而忽视思政工作的平台建设。不容否认,有的思政工作者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手段灵活,方式多样,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思想动态,倾听多方意见,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之举,但如果未能构建固定平台,仅靠工作人员的“一己之力”难以保证思政工作的长效性、持久性、稳定性。很多地方往往是人员一调走,思政工作的程序与作风就随之“变脸”,许多工作也只好半途而废。
二、完善制度建设
英国最先产生议会固然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机缘,但也与议会自身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早期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类似,但发展结果迥然有异:法国三级会议后来几乎流于形式,而英国议会却不断成长,这得益于其一直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规范,逐渐确立了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人讥讽早期议会类似橡皮图章,没有实权,但议会却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地位与角色,即使是橡皮图章,盖起来时也显得有模有样,终究将橡皮图章演变成权力大印。14世纪时,议会的召开时间、召开地点、召开频次、与会人员就趋于制度化。尽管议会何时召开主要取决于国王,但通常会根据法庭的开庭日期来决定议会的召开日期,会期一般为2—3周。议会召开地点逐渐固定在威斯敏斯特,因为附近的伦敦可以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与强大的舆论支持,当然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强了伦敦作为首都的地位。国王还发布公告,议会召开时,禁止任何人在当地穿戴铠甲或携带武器,禁止所有扰乱议会讨论的娱乐活动【1】(P102)。至于与会人员,国王的官僚集团一度主导议会,但最终除部分高官外,非贵族的官僚逐步淡出议会。教会人员中,低级教士与会频次越来越低,乃至脱离议会;高级教士与世俗贵族一起,构成了上议院。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构成的世俗贵族势力强大,成为议会中的重要力量。此外,每郡选举两名骑士代表,每座城市选举两名市民代表,这些地方代表构成了下议院。两院之间既分立,又有联系的管道。议会召开频率也趋向稳定,除非特殊情况外,议会都能逐年召开。议会的召集制度、选举制度、工作程序、组织制度与议长制度也不断完善,这都大大增强了议会的地位。可以说,中世纪欧洲大陆诸国很多等级机构最终湮没无闻,唯有英国议会,能由当初名不经传的非常设性机构,逐渐演变为国王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并且在近代一跃而成为国家的权力核心,个中缘由当然复杂,但议会紧抓制度建设无疑功莫大焉。
制度建设在我们当前思政工作中同样不可小觑。一些思政工作者虽然不乏新点子、新招数、新方式,但由于头绪众多,任务繁杂,责任重大,如果缺乏整体考虑与全盘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还是难以保证收到实效。靠偶尔大搞突击战、运动战、攻坚战,或许短期内容易取得战果,但毕竟难以持久,成效也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加强思政工作的制度建设,使思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
三、凝聚各方共识
作者论证了中世纪议会并非国王的异己机构,尽管表面上似乎对王权构成一定的约束,但实际上却强化了以国王为首的王国政府的公共权威。国王、贵族与地方代表之间有分歧与矛盾,但并不寻求单纯对抗或压服的办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协商与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议会开会期间,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国王一般会亲自出席议会开幕式,甚至作即席发言,表达体恤臣民之意。官员在开幕词中通常会陈述国王面临的难处,提出财政要求,希望提供资助,还有就是承诺纠正冤屈,希望议员把人民诉苦的请愿状递来。议会书记官宣布请愿书接收员与审理员名单。议员递交的请愿书分为个人请愿书与公共请愿书。个人请愿书大多涉及私人利益,经常是请愿者整理好一系列请求,逐条记录在一份请愿书上;个人请愿书最初是呈交给立案官,由审判法庭予以答复,复杂问题转交议会委员会裁决。公共请愿书则攸关公众福祉,以下议院集体的名义提出,经议会书记官呈交国王与议会委员会【1】(P149)。接下来议会再分组讨论,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提交各个讨论组。议决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些委员会,甚至针对单独的议题,也会设置专门委员会以进行详细讨论。议员逐渐赢得自由发言权。经过分组讨论,在全体会议上形成决议后,议会便告解散。也就是说,议会是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经过轮番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再下达到地方。
同样,由于思政工作的对象较多,兴趣多元,需求不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思政工作者如果忽视个体差异,单纯采取自上而下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甚至颐指气使,动辄训诫说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应,引发不满情绪。思政工作要少走弯路,必须牢记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法宝。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与切身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思想教育就会脱离群众,难以收到实效”【2】。思政工作者要尽力营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和谐环境,思政工作的对象也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主动建言献策,形成思政工作“人人参与,个个共享”的良好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包括英国在内的他国经验,对于加强与改进我们的思政工作无疑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余永和.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红.新时期思政工作方法创新浅析【J】.民营科技,2011,(1).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