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泉。课堂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在乐学氛围中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经过思维火花的碰撞,智慧才能得以升华。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册《买铅笔》一课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这是一年级学生在学习10以内退位减的重点,为以后学生学习减法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点是否落实,直接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小袋鼠过生日》的情景,主要为了引出退位减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猜图中小白兔可能买走几枝,巩固复习不退位的减法,后出示图中的内容,让学生捕捉图中的数学信息,知道小白兔买走了9枝铅笔,此时学生们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列式“15-9”,新的知识具有挑战性,学生们对其算式因为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不同的原因,有的能够直接说出结果,有的则是茫然的,不知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平时授课中学生已经知道遇到新问题可以通过摆学具来进行计算,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果,学生们带着问题,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汇报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呈现出了不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除去书中的四种算法:
一根一根地减1、2、3……
把15分成10和5,10-9=1 1+5=6
把9分成5和4,15-5=10 10-4=6
看着减法想加法,9+6=15 15-9=6
学生们继续积极地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9离10近,先减去10,再加1,15-10=55+1=6
②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把一捆打开,借出4枝,还剩6枝,15-5=1010-4=6
③先反过来用9-5=4再用不10-4=6
④看着9想到1,1+5=6
尽管学生们用不同的算法反映了退位减的意义,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却有着自己的理解,特别是第3种和第4种,,第3种中,这个学生用的这个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与第2种方法是异曲同工,但是这种方法却更直观,易接受。在第4种,学生把它编成了儿歌形式,既快捷,又简单。
在新课程理念中,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是对学生们的心理的一种尊重的体现,但可以借鉴别人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在后来的十几减几的退位减中,学生们很乐意用儿歌式的这种算法,拿着算式就念出“看到几,就想几,几加几等于几。”并且都能很快地进行计算。
在这里,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徜徉在智慧的交流中,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念儿歌的算法出现了一些弊端,在少数孩子身上有一些问题,也许是太过于频繁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在可以直接进行减的算式里也在念儿歌,例如:18-5,也是念“看着5想到5,8加5等于13”,这本来没有错,但是这样反而觉得学得更复杂了一些。我仔细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只知道用这个方法,至于是什么意思就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弄懂算法的意义。看着9想到1,实际上是在凑巧十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通过引导,我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时候用这种方法好些?他们又带着问题思考,反复的探索,终于明白,这种方法最好在个位不够减时运用。所以看到减法算式,首先看个位够不够减,够减的话就直接减,不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不能让本来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化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不退位与退位减法的算法,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很正确地进行有意识去区分后再计算了。无论是何种算法都会有其借鉴性,要学会正确地引导学生们,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意义的知识。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共同探究中升华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让智慧的灵魂在有意义的争论中升华,让孩子们在充满智慧的课堂里徜徉。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计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小袋鼠过生日》的情景,主要为了引出退位减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猜图中小白兔可能买走几枝,巩固复习不退位的减法,后出示图中的内容,让学生捕捉图中的数学信息,知道小白兔买走了9枝铅笔,此时学生们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列式“15-9”,新的知识具有挑战性,学生们对其算式因为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不同的原因,有的能够直接说出结果,有的则是茫然的,不知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平时授课中学生已经知道遇到新问题可以通过摆学具来进行计算,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果,学生们带着问题,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进行汇报阶段,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呈现出了不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除去书中的四种算法:
一根一根地减1、2、3……
把15分成10和5,10-9=1 1+5=6
把9分成5和4,15-5=10 10-4=6
看着减法想加法,9+6=15 15-9=6
学生们继续积极地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9离10近,先减去10,再加1,15-10=55+1=6
②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把一捆打开,借出4枝,还剩6枝,15-5=1010-4=6
③先反过来用9-5=4再用不10-4=6
④看着9想到1,1+5=6
尽管学生们用不同的算法反映了退位减的意义,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却有着自己的理解,特别是第3种和第4种,,第3种中,这个学生用的这个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与第2种方法是异曲同工,但是这种方法却更直观,易接受。在第4种,学生把它编成了儿歌形式,既快捷,又简单。
在新课程理念中,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是一种自由的学习,是对学生们的心理的一种尊重的体现,但可以借鉴别人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在后来的十几减几的退位减中,学生们很乐意用儿歌式的这种算法,拿着算式就念出“看到几,就想几,几加几等于几。”并且都能很快地进行计算。
在这里,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徜徉在智慧的交流中,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念儿歌的算法出现了一些弊端,在少数孩子身上有一些问题,也许是太过于频繁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在可以直接进行减的算式里也在念儿歌,例如:18-5,也是念“看着5想到5,8加5等于13”,这本来没有错,但是这样反而觉得学得更复杂了一些。我仔细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只知道用这个方法,至于是什么意思就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弄懂算法的意义。看着9想到1,实际上是在凑巧十的基础上进行的,后来通过引导,我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时候用这种方法好些?他们又带着问题思考,反复的探索,终于明白,这种方法最好在个位不够减时运用。所以看到减法算式,首先看个位够不够减,够减的话就直接减,不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不能让本来简单的知识变得复杂化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通过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不退位与退位减法的算法,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很正确地进行有意识去区分后再计算了。无论是何种算法都会有其借鉴性,要学会正确地引导学生们,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意义的知识。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共同探究中升华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让智慧的灵魂在有意义的争论中升华,让孩子们在充满智慧的课堂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