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两个版本辨析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渔舟唱晚》是我国流传甚广的著名古筝曲。近几十年来,对这首筝曲的作者是娄树华,还是金灼南,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金谱”和“娄谱”两个版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辨析,认为将《渔舟唱晚》标示为“金灼南、娄树华编曲”,更符合历史客观事实。
  关键词:《渔舟唱晚》;“金谱”;“娄谱”;比较辨析
  中图分类号:J617.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13-03
  
  在我国众多的筝曲中,《渔舟唱晚》是一首流行广泛的古筝独奏曲。这首乐曲在许多出版物中均署名“玉田娄树华曲、曹正译谱”①(或整理)。“玉田”,系指娄树华(1907~1952)的出生地河北省玉田县。译谱者曹正(1920~1998)于1936年由家乡辽宁省新民县赴北平参加民间社团“道德学社”工作并学习筝艺,彼时古筝家娄树华正在北平由河南遂平筝家魏子猷创办的“道德学社”参与活动,此间“曹氏闻娄所奏筝声所动,遂拜娄为师习筝……曹氏于1941年离北平前夕,韩(指该学社韩哲武——笔者注)自资请日本一唱片公司为其录制首张唱片,正面为《高山流水》,背面为《渔舟唱晚》”②。曹正弹奏的这首《渔舟唱晚》便是根据娄树华传授的工尺谱“译谱”演奏的。娄树华的这首《渔舟唱晚》就是通过曹正的“译谱”发表及唱片传播得以广为流传的。因此,一提起《渔舟唱晚》,海内外都众口一词说是娄树华创作的筝曲。
  但对《渔舟唱晚》的作者是否为娄树华,也有些学者提出质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姜宝海、成功亮、许凤仙等学者在广东《民族民间音乐》、南京《艺苑》(音乐版)、济南《山东歌声》等刊物发表文章,提出《渔舟唱晚》有两个版本:一是金灼南(1882~1976)编曲,另一首是娄树华传谱;而娄树华是以金谱为蓝本,作了加工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外,还有与娄树华同时代的筝、琴、琵琶等民乐演奏家程午加(1902~1985),在南京《艺苑》(音乐版)1986年第一期发表《关于筝和筝曲〈渔舟唱晚〉》,说“我弹的《渔舟唱晚》,是魏子猷老先生传下来的”。同时,也有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如将《渔舟唱晚》最早在1957年由音乐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古筝演奏法》(蒋萍编著)中标示为“娄树华作曲”的蒋萍,在广东《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一期上发表的《〈渔舟唱晚〉简述——与姜宝海先生商榷》一文写道:“我认为《渔舟唱晚》不管是金、是娄、还是《渔舟唱晚》,也据姜先生所云‘二谱均有刊行’,二曲也有‘血缘关系’,这实在也无可褒贬的。至于是否金传娄谱,及金、娄两谱的价值等问题,世人自有公论”。蒋文虽说得婉转,其实他仍坚持《渔舟唱晚》为娄树华所作。
  一、《渔舟唱晚》“金谱”与“娄谱”的相同之处
  
  事实上,长期以来《渔舟唱晚》一直存在“金灼南传谱、赵彩琴演奏记谱”(以下简称“金谱”)③及“娄树华曲、曹正译谱”(以下简称“娄谱”)两个版本。但由于“金谱”仅在鲁西南临清一带通过口传心授,流传面较窄,较少为人所知。而“娄谱”经过筝界名家曹正在南北各地广为传授,尤其自1957年蒋萍将“娄谱”编入《古筝演奏法》由音乐出版社在海内外公开发行传播,十分引人注目。特别是娄树华的亲传弟子曹正在他编著的《曹正演奏谱——中州古调筝曲选集》,将“娄谱”作为该书的压卷之作并署名“玉田娄树华曲”面世之后,为《渔舟唱晚》是“娄树华作”更增加了权威性的砝码。至此,《渔舟唱晚》为娄树华所作似乎成了定论。
  不料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者兼古筝演奏家姜宝海发表多篇文章:有《齐鲁乐苑》1981年第1期《浅谈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山东歌声》1984年第7期《金灼南与〈渔舟唱晚〉》、《民族民间音乐》1985年创刊号的《当真来自〈归去来〉?——传统筝曲〈渔舟唱晚〉的由来探讨》、《人民音乐》1989年第8期的《金灼南及其藏谱〈筝谱集成〉》等,均提出《渔舟唱晚》的原创者是金灼南,而非娄树华。
  这场关于《渔舟唱晚》的原创作者是谁的争论的起因,是由于《古筝演奏法》的编著者蒋萍对《渔舟唱晚》的说明引起的,他说:“此由是娄树华先生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所改编,后经曹正先生整理”。后来许多古筝曲集及音乐会节目单的释文都从此说,甚至在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海》的“渔舟唱晚”辞条中也如是说:“筝曲,近人根据传统乐曲《归去来》改编发展而成……”④。姜宝海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此说不确,是误导。他指出:“根据目前占有的资料来看,并未发现过山东有一首名《归去来》的古曲”⑤。他认为,《渔舟唱晚》是金灼南在山东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基础上创编的,因为“金灼南先生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县金郝庄),有着悠久的民间古筝演奏历史,近百年来,金灼南较有名望……他将当时流传在家乡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而成的两首筝曲《三环套日》、《流水激日》进行编曲,取名为《渔舟唱晚》”⑥。姜宝海先生认为《渔舟唱晚》是吸取《双板》的基本板调发展而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笔者查阅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所载《双板》(金以埙传谱、姜宝海演奏、记谱,1609页),将其与金灼南的《渔舟唱晚》进行比较,两者的主旋律十分相似,所不同者,主要是板眼及记谱节拍的区分:《双板》为一板三眼,记为4/4,“金谱”为一板一眼,记为2/4。《集成》编者在《双板》曲末注释写道:“《双板》属‘六八’板体乐曲之一种,此曲流传较久,目前已见于清同治年间的手抄工尺谱。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衍化出了《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等乐曲”⑦。这里所说由《双板》衍化发展成的《三环套日》⑧及《流水激石》⑨二曲,均收编入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首筝曲是由《双板》脱胎而来的脉络。
  类似由《双板》的基本调衍生成《三环套日》、《流水激石》乃至再派生而成《渔舟唱晚》,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此乃音乐资源共享的传统音乐创作思维方式所使然。据金灼南编著的《筝学探源》(手稿,未出版)记叙,他的这首《渔舟唱晚》是根据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变体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于1912年联缀创编而成。此曲共3段,每段六十八板,黄钟调。首段描写渔夫在夕阳晚照的时候,风轻浪静,既醉且饱,无忧无虑,扣弦而歌,有悠游自如的意致。二段描写回忆封建时期,受外侮和统治者的压抑、摧残,有伤感情怀。三段描写天昊地阔,鸢飞鱼跃,仰观俯察,触景生情,有兴致活跃的景象。末以潺的流水作结。此曲是推倒满清专制的时候,欣望中国有了转机,借着1912年渔人的幸福生活而写的⑩。金灼南创编这首《渔舟唱晚》时已届30岁,他不仅对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弹奏技艺娴熟自如,而且颇善在传统筝曲基础上创新发展,加进新的音乐元素,用以抒发“推倒满清专制”、“欣望中国有了转机”的喜悦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灼南这首《渔舟唱晚》问世于1912年,后来以传授此曲而享誉于世的古筝家娄树华才年满5岁。说来也巧,娄树华1937年将这首筝曲传授给曹正时也正当30岁。由于曹正当时正值弱冠之龄,年少气盛,筝艺出众,加之他后来首先将古筝引入高等音乐院校,声誉日增,于是他将《渔舟唱晚》的作者署名为“玉田娄树华作、曹正译谱”,可说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不过,和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过程的经历一样,《渔舟唱晚》的创编也有自身客观的历史。虽然,我国传统音乐的署名问题不像今天那么重视版权所有的归属,但也应弄清其来龙去脉。尽管《渔舟唱晚》的当事人金灼南、娄树华以及曹正诸先生均已作古,并不存在版权纷争,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应当搞清楚的问题。
  《渔舟唱晚》不论是“金灼南编曲”,还是“玉田娄树华曲”,两者的音乐主题和基本曲调均相似。从音乐结构来看,“金谱”的基本曲调与“娄谱”的前乐段都是7个乐句组成。两者的结构同为:a al b c d e el。
  由于“金谱”和“娄谱”的篇幅较长,此处从略。“金谱”请参见《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第1602~1605页,全曲共206小节,系AA1A2的三乐段变奏体;“娄谱”请参见曹正自选演奏谱《中州古调筝曲选集》第40~41页。两者的a句婉转起伏,悠扬动听;a1句是a句的“变头换尾”,将a句的前两小节压缩成一小节,结尾由宫音变换为徵音;b句与c句的音调移到高音区,较前两句活跃;d句的节奏放宽,旋律富于歌唱性,清角音的出现,使调性转入下属功能,与前后乐句形成色彩对比;e句是c句的对应性质的“复线递降”旋律,连续下行至徵音,活泼自然,颇富情趣;e1句将e句的“复线递降”加以重复强化,迂回曲折的旋律,把这首筝曲表现的夕阳余晖衬映的“唱晚”意境刻划得分外动人。
  从“金谱”与“娄谱”的相同之处可以看出,两者是同出一源的。正如筝学家姜宝海所说:“这两首筝曲,并非同名异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B11。我认为,姜先生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二、《渔舟唱晚》“金谱”与“娄谱”的不同之处
  
  说“金谱”与“娄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是指两者在音乐主题及乐曲结构上有一些相同的因素,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如前所述,“金谱”系单乐段体,由金灼南传谱的《渔舟唱晚》全曲206小节,为反复变化的三乐段变奏体;而“娄谱”则是两乐段体,前乐段与“金谱”同为7个乐句结构,后乐段由3个乐句组成。两者的区别,在于“娄谱”有后乐段,而“金谱”则无。
  《渔舟唱晚》“娄谱”后乐段的三句结构为:
  F句从宫音开始旋律逐渐加快,作复线递升,与前后的e1句及e2句的复线递降先升后降的旋律线形成对比,并在4次反复中,速度和力度不断加快、加强,跌宕起伏的音乐,把临近傍晚,百舟竞归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娄谱”后乐段的e2句、e3句是在前乐段的e句乐思延伸变化再现。特别是在最后一次反复不到调式主音宫时,用五声音阶的级进,从最低音徵音进上行到最高音宫,强烈有力,将音乐推向高潮,颇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的意味。
  
  三、《渔舟唱晚》的创编版权属于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渔舟唱晚》的创作版权属于谁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在一些公开出版的古筝曲集上大多标示“娄树华曲”;而具有“国书”性质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署名为“金灼南传谱”;在有的著作中则标明“金灼南编曲,作于1912年”。
  笔者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和辨析“金谱”、“娄谱”及各种版本的异同后,感到将《渔舟唱晚》标示为“金灼南、娄树华编曲”,更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第一,《渔舟唱晚》是在民间筝曲《双板》及其变体《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双板》是一首无标题民间筝曲,在山东临清一带长期流传。据考:“《双板》属‘六八’板体乐曲之一种,此曲流传历史较久,目前已见于清同治年间的手抄工尺谱”B12。而《渔舟唱晚》是金灼南于1912年根据《双板》创编而来,也可以说是《双板》的变体筝曲,这种创作手法应属“编曲”范畴,而非原创性质。不论是出自金灼南手笔,还是由娄树华发展而成,均应署为“编曲”。
  第二,《渔舟唱晚》系金灼南传授给娄树华,而非娄树华首创。为了说明《渔舟唱晚》传习的由来,还需追述一下娄树华学筝的情况。据曹正撰写的《娄树华先生传》记叙,娄树华于1925年18岁时,到北京“在道德学社尽义务时,结识了道德学社成员河南遂平魏子猷先生。魏老是河南民间音乐世家,尤其长于河南中州古调‘乐中筝’……专诚求筝艺,师从魏子猷先生门下”B13。说来事也凑巧,此间金灼南客居北京时,亦常到道德学社,得以与魏子猷、娄树华等人切磋筝艺。据记载,金灼南“在京期间,经在‘道德学社’任职的同乡金以坡的引荐,常去该学社演奏,交流筝艺。《道德学社》社名匾额,为该社主持邀金氏所书。其间,与娄树华相识,娄向金氏求教《渔舟唱晚》,金氏慨然开谱授之,娄学至两段因故中止,二人未再谋面。后娄将其续编”B14。由此可见,《渔舟唱晚》是金灼南编曲在先并于北京传授给娄树华的。
  第三,金灼南和娄树华对《渔舟唱晚》编创的署名问题,都持有客观正确的态度。娄树华逝世于1952年,他在生前从未自署为《渔舟唱晚》的作者。最早见于署名“娄树华曲”的是1957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演奏法》(蒋萍编),该书在《渔舟唱晚》的说明中称:“此曲是娄树华先生根据山东乐曲《归去来》所改编,后经曹正先生整理……”;后来,曹正在1986年10月出版的自选集《中州古调筝曲选曲》中,将《渔舟唱晚》标示为“玉田娄树华曲”。从此,大多数古筝曲出版物都沿用蒋萍或曹正的说法。可见,这并非娄树华本人的意愿。
  金灼南对《渔舟唱晚》的创编版权问题,在他生前(1976年逝世)从未说过全曲为他个人所创编。据他的传人许凤仙撰文回忆说:“金先生在世时只承认前半部分是他所作,后半部分是娄树华先生补上去的。金先生感到这比原曲更明快也更完整了。经曹正同志译订后使乐曲有了新的发挥,将‘唱晚’的意境溶合在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中”B15。这说明,金灼南对《渔舟唱晚》的创编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渔舟唱晚》(玉田娄树华曲、曹正译谱),载《中州古调筝曲选集》(曹正演奏谱)第40~41页,《中国音乐》增刊1986年10月第1版。
  ②《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吴赣伯编)第17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1602~1605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北京第1版。
  ④《辞海》(缩印本)96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⑤⑥《筝学散论》(姜宝海著)第220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⑦《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第1609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北京第1版。
  ⑧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第1611、1612~1613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北京第1版。
  ⑩《筝学散论》(姜宝海著)第214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B11《筝学散论》(姜宝海著)第220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B1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第1609页,中国ISBN中心1994年8月北京第1版。
  B13《秦筝》1990年1期第1页。
  B14《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吴赣伯编)第15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B15《缅怀金灼南先生》,载《山东歌声》1985年第1期。
其他文献
专论  [2-03]敖昌群/音乐艺术教育的区域特色  ——四川音乐学院的历史与现状  王光祈研究  [1-03]甘绍成/弘扬先行者精神 深化王光祈研究  ——2009王光祈研究国际  学术讨论会综述  [1-08]宫宏宇/中华知识分子的典范、少年中国精神的化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眼中的王光祈  [1-14]韩立文/廖叔辅先生与王光祈研究  [1-15]汪毓和/我对王光祈的粗浅认识  [2-06]牛岛
期刊
摘 要: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山佛教音乐属于汉传佛教音乐,在应用形式上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千百年来,九华山佛教音乐不断地与地方传统文化交汇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殿堂音乐的庄重静穆与神秘,又有民间音乐的清新典雅与脱俗的九华山特色。它对于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民俗、民风及宗教流传衍变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九华山 ;佛教
期刊
摘 要:王光祈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音乐救国”的倡导者,在深入思考了音乐与国家,古乐与今乐,中乐与西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民族性国乐”的构想,并通过一生的努力从音乐学理论上搭建起了“建立民族性国乐”的框架,成为中国音乐学的奠基人。  关键词:王光祈;音乐救国;国乐;西乐;中乐;古乐;今乐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09-04   
期刊
摘 要:该文是对活跃在当今世界乐坛上的新音乐作曲家苏聪进行音乐史学初步研究的文稿。苏聪的新音乐作品总体上具有细腻的旋法、敏锐的情感、文雅的风格,作品在娓娓诉说的同时,又不失洒脱、大度。这或许就是苏聪新音乐创作与传播的“致胜之道”。  关键词:苏聪;新音乐创作;音乐史学;研究 ;作曲家  中图分类号: 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27-05    一、
期刊
摘 要:弹性节奏因素在钢琴演奏中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处理,属音乐表演二度创作方面的理论研究范畴,涉及钢琴演奏艺术技巧、音乐工艺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由于其无法像音乐中的音高一样准确地记录在乐谱上,认识并理解弹性节奏因素的常见类型和基本表现特征,对钢琴演奏者在“二度创作”的有关层面认知界定给予理论支持,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钢琴演奏;弹性节奏;二度创作;分寸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
期刊
摘 要: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历来是一项重要课题,杨宝智先生的小提琴协奏曲《川江》采用了许多民族民间音调创作而成,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杨宝智;《川江》;小提琴协奏曲;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3-0038-04    数百年来,作曲家们为小提琴创作了无数乐曲, 特别是协奏曲, 已形成了最能表达小提琴这种乐器的音乐方式 【1】。 作
期刊
摘 要:在钢琴表演中,如何准确把握二度创作,是完美演绎钢琴作品的关键问题。运用艺术符号学的审美意识,将表演主体个性与原作品共性有机结合,使表演得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符号学;钢琴表演;审美意識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78-02    在西方分析哲学、现代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影响下,“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对符号学的
期刊
摘 要:学问的研究讲究“意趣”的境界。本文对沙宝亮演唱的《爱你》、庾澄庆演唱的《新不了情》等经典流行歌曲的音乐形态分析,以及歌唱方法的研究,即为本人艺术意趣的释放和展示。  关键词:流行歌曲;斜开唱法;歌唱技术;意趣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65-04    一、意趣的真谛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讲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这
期刊
摘 要:《中国曲牌考》一书,是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传统曲牌音乐的艺术价值。此项研究, 有利于中国曲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关键词:《中国曲牌考》;传统曲牌;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2-0029-03    我的母校四川音乐学院是培育音乐学子的摇篮。1957年,我由一个音乐爱好者进入川音校园,开始
期刊
摘 要:王光祈是第一位用外文向国外介绍昆曲的中国学者,他对昆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中。该文主要论述对象是昆曲涵盖了王光祈对昆曲有独到的见解。本文试作评析,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用比较音乐学的思维方式贯通王光祈进行昆曲研究的全过程。  关键词:王光祈;昆曲研究;《论中国古典歌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1(2010)02-0013-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