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月11月15日,是一个让人悲痛、让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萍乡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苏晓雯,由于身患脑瘤,经多方医治抢救无效辞别人世,年仅33岁。
追悼会上,四百余双泪眼和上百只花圈为她送行。刚从外省赶回的学生们跪在她的灵前,泣不成声。她的一名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容貌可能会褪色,但气质不会,所以您永远优雅;身体可能孱弱,但精神不会,所以您永远坚强。”
巍巍宝塔山,青青鳌洲头。还记得初见晓雯老师,她穿的是一条印着碎花的长裙,扎着马尾,眉目温和,说话也是极婉约的,真称得上人淡如菊。当时身为班主任的她被家长们层层围住,问这问那。家长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怀疑——这位老师能管好我们的孩子吗?因为眼前的她,斯文、柔弱,声音略带沙哑。面对家长或沉默或大胆的质疑,她总是投以自信的微笑。
润物无声
苏晓雯老师 1974年4月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后随父母定居萍乡市安源镇,199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8月分配到萍乡中学任教。1997年她开始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她时常会站在教室的门口看学生上课,课后还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如同一个大姐姐呵护着班上每位同学。当时,班上有位男生,经常大手大脚花钱,常常忍不住跑到游戏室玩网络游戏,苏晓雯老师和家长商量后,负责其经费管理,这位男生经常像个孩子似地跑到苏老师这边来领取用餐的钱。
1998年,苏晓雯开始担任了萍乡中学这所省重点中学里唯一文科毕业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上共有62名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区,也有个别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来的学生,苏老师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上高三后,各种资料和辅导费用增加,苏晓雯老师马上意识到这可能会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面临困难。于是,她和班委们商量,在班上组织一次捐款活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次班会很成功,班上的罗婷婷回忆起苏老师对学生们说过:“朴素是一种美德,大家要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艰辛。”而对于那些贫困的学生,苏老师没有让他们发言,甚至都没有提起他们的名字,她只是淡淡地说:“我们班里有些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要互相帮助。”她不想让那些学生觉得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不希望他们有受恩惠的感觉。相反,她让大家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当年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女生自行车丢了,细心的苏晓雯老师很快就发现了这事。她马上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送给这位女学生。这位学生的父母,几乎从未到学校找过老师,而苏晓雯老师却清楚地知道她家离学校有多远,知道她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知道她父母亲没有工作,知道她的父亲靠农闲时候干点杂活给他们攒学费……苏晓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总是不动声色,她不让她的班集体里有任何冰冷的角落。
一位苏晓雯老师班里的学生告诉记者,当年考大学时由于志愿填写的原因,她放弃上大学重新进中学补习,那段时间她整个人变得消极脆弱,不敢面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于是躲开老师的视线,到了一所县中学补习。平静的生活一天天过去,无形的压力一天天加重。突然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张贺卡,上面的字迹非常熟悉,看到是苏老师的落款,眼泪止不住地流。这种温暖的力量一直激励和感动着她,后来她顺利考上了中山大学……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善待学生是苏晓雯老师的人生信条。苏晓雯老师家中还有需长期治病的小孩,每月治病要花去上千元,可一听说有一名学生得了白血病,原本并不富裕的她,竟毫不犹豫就捐出1000元钱。
爱如春风
爱如春风,心似红火。从教11年来,苏晓雯不断追求上进,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她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枯燥的历史事件,由她娓娓道来,仿佛能开出一朵花。“高二开始文理分班,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听苏老师讲课的缘故选择了文科班,她教我们的历史课现在还清晰如昨。她能让各个朝代的奇闻趣事在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将历史书翻来覆去地研读,但总是有漏洞逃不过她层层深入的提问。”当年毕业班的学生巫海波提到上苏老师历史课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
现就读于萍中高二(18)班的杨柳告诉记者:“苏老师很有威信但不让学生害怕,是真心为我们好,而她的善良博爱又让我们师生间走得很近。”
那些以前抱有怀疑态度的家长们后来对苏晓雯老师也是赞不绝口。一位陈姓家长谈道:“记得孩子上高一的一个晚上,9点多钟了,刚刚晚自习回家的女儿对我说下午他们考数学,我还来不及问什么,苏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说数学成绩出来了,孩子这次进步很大。话语中那份兴奋甚至超过我这个做母亲的。”
“在我们十几岁、老师二十几岁的如花岁月里,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三年。苏老师一直是很瘦弱的,但那时候的她,一直有着热情而坚定的心,为了我们这个班,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让她欣慰的。”苏晓雯老师带的第一任毕业班的学生徐玲芳在日记中这样深情回忆。
苏晓雯老师,你才33岁,已经是年轻的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你就像那潺潺的流水,执著地奔向大海,哪怕班上升学率位列全市第一,你还是犹如白莲般淡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病中坚守
韩颖同学含着泪水说起去医院看望苏晓雯老师的情景:当时老师的身体很虚弱,头发被剃掉了,原本消瘦的脸愈发憔悴,头完全不能动。但她见我们来很欣慰。我们班上为她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每个人在一本本子上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还没念两句,老师就感动得流泪。我们一段段地念下去,间或也聊着这次考试的成绩,以及班上一些同学的情况。她有些吃力地问:“每个同学都写了?”我答:“是。”她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于是,她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一直被我们深深喜爱的微笑。混合着苦涩与疼痛的,却是因感动而生的微笑。那时她大概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这么严重,记得她在临走之前对我们说请十几天的假就回来。她多想快些好起来以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啊?
当苏老师罹患恶疾的消息在校园里传开,原本阳光灿烂的校园顿失往日的色彩与喧闹,连那些最顽皮的学生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默默地折起千纸鹤为苏老师祈福。全校师生都要求送她去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来挽救老师的生命。苏老师住的宽敞的病室成了花的海洋,刚动完手术的她,面对病魔,依然乐观。她患的是脊髓内星状细胞瘤,据说这种病非常疼痛,而她却默默忍受,以至咬断了牙齿,也不肯喊一声痛。当她自知生命无望,从容做出安排,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从请假住院手术到离开人世,不到两周的时间。她就像流星划出的一道美丽弧线,消失在人们痛楚而又期待的目光中。
苏晓雯的同事刘老师对记者说:半年前苏老师就感觉不好,她儿子身体不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又重,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每天用左手托着右肘才可以在黑板上写字,实在写不了,她就用投影机投影备课笔记给学生讲课,她的声音特别虚弱,气色也不好,可她一直撑着,不想告诉别人,怕耽误学生上课。直到离世前十多天,她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提出请假:“我有点不舒服,估计要过一个月才能来上课。”苏老师的嘱咐不料竟成了她与她爱着的学生们的永诀。
苏晓雯老师走了,她心中还有很多的愿望,还有很多的遗憾,也还有很多的梦想,都已无法实现了。她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给了她的学生.她温和慈祥的面容永远铭刻在师生们的脑海里,她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苏晓雯老师啊,你一路走好,天堂里一定会有你甜美的微笑。
追悼会上,四百余双泪眼和上百只花圈为她送行。刚从外省赶回的学生们跪在她的灵前,泣不成声。她的一名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容貌可能会褪色,但气质不会,所以您永远优雅;身体可能孱弱,但精神不会,所以您永远坚强。”
巍巍宝塔山,青青鳌洲头。还记得初见晓雯老师,她穿的是一条印着碎花的长裙,扎着马尾,眉目温和,说话也是极婉约的,真称得上人淡如菊。当时身为班主任的她被家长们层层围住,问这问那。家长们的眼睛里流露出怀疑——这位老师能管好我们的孩子吗?因为眼前的她,斯文、柔弱,声音略带沙哑。面对家长或沉默或大胆的质疑,她总是投以自信的微笑。
润物无声
苏晓雯老师 1974年4月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后随父母定居萍乡市安源镇,199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8月分配到萍乡中学任教。1997年她开始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她时常会站在教室的门口看学生上课,课后还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如同一个大姐姐呵护着班上每位同学。当时,班上有位男生,经常大手大脚花钱,常常忍不住跑到游戏室玩网络游戏,苏晓雯老师和家长商量后,负责其经费管理,这位男生经常像个孩子似地跑到苏老师这边来领取用餐的钱。
1998年,苏晓雯开始担任了萍乡中学这所省重点中学里唯一文科毕业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上共有62名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区,也有个别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来的学生,苏老师非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上高三后,各种资料和辅导费用增加,苏晓雯老师马上意识到这可能会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同学面临困难。于是,她和班委们商量,在班上组织一次捐款活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次班会很成功,班上的罗婷婷回忆起苏老师对学生们说过:“朴素是一种美德,大家要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艰辛。”而对于那些贫困的学生,苏老师没有让他们发言,甚至都没有提起他们的名字,她只是淡淡地说:“我们班里有些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要互相帮助。”她不想让那些学生觉得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不希望他们有受恩惠的感觉。相反,她让大家意识到了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当年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女生自行车丢了,细心的苏晓雯老师很快就发现了这事。她马上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送给这位女学生。这位学生的父母,几乎从未到学校找过老师,而苏晓雯老师却清楚地知道她家离学校有多远,知道她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知道她父母亲没有工作,知道她的父亲靠农闲时候干点杂活给他们攒学费……苏晓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总是不动声色,她不让她的班集体里有任何冰冷的角落。
一位苏晓雯老师班里的学生告诉记者,当年考大学时由于志愿填写的原因,她放弃上大学重新进中学补习,那段时间她整个人变得消极脆弱,不敢面对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于是躲开老师的视线,到了一所县中学补习。平静的生活一天天过去,无形的压力一天天加重。突然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张贺卡,上面的字迹非常熟悉,看到是苏老师的落款,眼泪止不住地流。这种温暖的力量一直激励和感动着她,后来她顺利考上了中山大学……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善待学生是苏晓雯老师的人生信条。苏晓雯老师家中还有需长期治病的小孩,每月治病要花去上千元,可一听说有一名学生得了白血病,原本并不富裕的她,竟毫不犹豫就捐出1000元钱。
爱如春风
爱如春风,心似红火。从教11年来,苏晓雯不断追求上进,精心设计每一个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她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枯燥的历史事件,由她娓娓道来,仿佛能开出一朵花。“高二开始文理分班,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听苏老师讲课的缘故选择了文科班,她教我们的历史课现在还清晰如昨。她能让各个朝代的奇闻趣事在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将历史书翻来覆去地研读,但总是有漏洞逃不过她层层深入的提问。”当年毕业班的学生巫海波提到上苏老师历史课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
现就读于萍中高二(18)班的杨柳告诉记者:“苏老师很有威信但不让学生害怕,是真心为我们好,而她的善良博爱又让我们师生间走得很近。”
那些以前抱有怀疑态度的家长们后来对苏晓雯老师也是赞不绝口。一位陈姓家长谈道:“记得孩子上高一的一个晚上,9点多钟了,刚刚晚自习回家的女儿对我说下午他们考数学,我还来不及问什么,苏老师的电话就打来了,说数学成绩出来了,孩子这次进步很大。话语中那份兴奋甚至超过我这个做母亲的。”
“在我们十几岁、老师二十几岁的如花岁月里,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三年。苏老师一直是很瘦弱的,但那时候的她,一直有着热情而坚定的心,为了我们这个班,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这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让她欣慰的。”苏晓雯老师带的第一任毕业班的学生徐玲芳在日记中这样深情回忆。
苏晓雯老师,你才33岁,已经是年轻的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你就像那潺潺的流水,执著地奔向大海,哪怕班上升学率位列全市第一,你还是犹如白莲般淡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病中坚守
韩颖同学含着泪水说起去医院看望苏晓雯老师的情景:当时老师的身体很虚弱,头发被剃掉了,原本消瘦的脸愈发憔悴,头完全不能动。但她见我们来很欣慰。我们班上为她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每个人在一本本子上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还没念两句,老师就感动得流泪。我们一段段地念下去,间或也聊着这次考试的成绩,以及班上一些同学的情况。她有些吃力地问:“每个同学都写了?”我答:“是。”她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于是,她露出了淡淡的微笑——一直被我们深深喜爱的微笑。混合着苦涩与疼痛的,却是因感动而生的微笑。那时她大概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这么严重,记得她在临走之前对我们说请十几天的假就回来。她多想快些好起来以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啊?
当苏老师罹患恶疾的消息在校园里传开,原本阳光灿烂的校园顿失往日的色彩与喧闹,连那些最顽皮的学生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默默地折起千纸鹤为苏老师祈福。全校师生都要求送她去最好的医院,请最好的医生来挽救老师的生命。苏老师住的宽敞的病室成了花的海洋,刚动完手术的她,面对病魔,依然乐观。她患的是脊髓内星状细胞瘤,据说这种病非常疼痛,而她却默默忍受,以至咬断了牙齿,也不肯喊一声痛。当她自知生命无望,从容做出安排,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从请假住院手术到离开人世,不到两周的时间。她就像流星划出的一道美丽弧线,消失在人们痛楚而又期待的目光中。
苏晓雯的同事刘老师对记者说:半年前苏老师就感觉不好,她儿子身体不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又重,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每天用左手托着右肘才可以在黑板上写字,实在写不了,她就用投影机投影备课笔记给学生讲课,她的声音特别虚弱,气色也不好,可她一直撑着,不想告诉别人,怕耽误学生上课。直到离世前十多天,她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提出请假:“我有点不舒服,估计要过一个月才能来上课。”苏老师的嘱咐不料竟成了她与她爱着的学生们的永诀。
苏晓雯老师走了,她心中还有很多的愿望,还有很多的遗憾,也还有很多的梦想,都已无法实现了。她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给了她的学生.她温和慈祥的面容永远铭刻在师生们的脑海里,她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将永远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苏晓雯老师啊,你一路走好,天堂里一定会有你甜美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