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我激情踊跃地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历了挫折与困惑。如何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实施有效教学?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和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及认真反思后,本文把我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在此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教材;三维目标;新课程理念;深广度;教学情境;探究
2006年,福建省正式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作为第一届参与和实施新课程的一线老师,和许多教师一样,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我充满激情,跃跃欲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遇到了挑战,经历了困惑,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经过这两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觉得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成长了许多。下面就把本人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1 教材的处理
说实话刚拿到教材横看竖看都不那么顺眼,甚至有些抵触。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编排比较松散,知识的学习围绕某一线条和主题,而化学概念、理论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凑。单必修部分几乎涵盖了旧教材高一至高三的知识。还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只好埋头去认真钻研教材了。
1.1 更新思想,接受新课程理念。王云生老师说得好“你不要带着自己的旧观念,用现有的眼光去看教材”一本教材不论其新旧,必定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同样也不能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套新教材,而应将众多的新教材加以比较甄别,从中吸收提取更贴近于新课改理念的知识和讲授方法,要从新教材着手但不能为其束缚,因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是靠一两本教材就能完全体现的。最关键的还在于施教者本身的素质。新课改之所以新,不在它使用的新教材,而在于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只有弄清楚这层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处处束手束脚,担心少讲了学生就不会,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自身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三套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较大差异。与此类推,教材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是选用苏教版,有些内容其他版本提得少或根本就不提的可讲得简单甚至不讲。有些内容苏教版没有而我认为对学生学习化学或培养科学素养有帮助的也可适当补充。有时我也会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单元内容有时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讲“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单元时,因为第一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涉及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学生若没有这些知识储备是很难理解工艺流程的,所以我先讲铝及化合物的性质再来学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3 明确各模块的功能,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呢?我认为一定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它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不可任意拓宽。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比如:“胶体”教学中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对“物质的量”教学中阿伏加得罗定律的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配平,氯水的成分,有关氮的氧化物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等内容,切不可都搬到必修课堂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切忌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使课时不够而疲于赶进度。
2 三维目标的实现
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课程目标由“知识”到“能力”再发展到现在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合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把课程实施目标转向“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同样是合乎“智慧生成”的基本规律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实现三维目标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
2.1 据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关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摸清基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寻找能够促进新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亲切感,同时产生认知冲突,实施有效教学。如在进行SO2性质教学时,我将COM2作为学习的桥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SO2的组成,得出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寻找符合这一特征的物质,学生很容易想到CO2,我顺势引导学生罗列出有关CO2的主要信息。接着,我引导学生大胆推断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时也指出SO2和CO2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其化学性质的不同,从而指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记忆,并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2.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学习。《课程标准》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景中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经验。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如,高一化学《碳 酸钠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讲话引入法: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条开始?(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碳酸钠,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碳酸钠的有关性质?)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2.3 合理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验探究的教学目标体现不明确,过程探究不充分,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探究教学,以致于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热闹非凡的课堂,实际上是低效或无效的。
因此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应明确探究的教学目标。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应选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内容进行探究。受课时以及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教材中的任何内容都采取探究学习。在选定核心内容 后,大胆地削枝强干,既突出主题内容,也为探究活动留下空间与时间。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由于重点内容是离子反应概念的形成,而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就不必费过多时间探讨电解质,知道概念即可。其次,应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有梯度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获取和掌握知识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兴趣。第三,探究应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我曾在《氯水成分的探究》的公开课这样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外,要注意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考虑,与探究学习组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课堂效益。
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领先一步将会领先一个时代”,但最早“吃螃蟹”就需要克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新课程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是没有回头路的,我们要用思考与探索代替埋怨与观望。我们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关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化学教育2002
[3]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山东教育出版社
[4]翟远杰,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5
[关键词]教材;三维目标;新课程理念;深广度;教学情境;探究
2006年,福建省正式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作为第一届参与和实施新课程的一线老师,和许多教师一样,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我充满激情,跃跃欲试,但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遇到了挑战,经历了困惑,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经过这两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觉得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成长了许多。下面就把本人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1 教材的处理
说实话刚拿到教材横看竖看都不那么顺眼,甚至有些抵触。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而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编排比较松散,知识的学习围绕某一线条和主题,而化学概念、理论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凑。单必修部分几乎涵盖了旧教材高一至高三的知识。还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只好埋头去认真钻研教材了。
1.1 更新思想,接受新课程理念。王云生老师说得好“你不要带着自己的旧观念,用现有的眼光去看教材”一本教材不论其新旧,必定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同样也不能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套新教材,而应将众多的新教材加以比较甄别,从中吸收提取更贴近于新课改理念的知识和讲授方法,要从新教材着手但不能为其束缚,因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是靠一两本教材就能完全体现的。最关键的还在于施教者本身的素质。新课改之所以新,不在它使用的新教材,而在于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只有弄清楚这层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处处束手束脚,担心少讲了学生就不会,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自身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一成不变的剧本。新课程不同了,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三套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较大差异。与此类推,教材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是选用苏教版,有些内容其他版本提得少或根本就不提的可讲得简单甚至不讲。有些内容苏教版没有而我认为对学生学习化学或培养科学素养有帮助的也可适当补充。有时我也会根据需要对教材的单元内容有时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讲“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单元时,因为第一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涉及了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学生若没有这些知识储备是很难理解工艺流程的,所以我先讲铝及化合物的性质再来学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1.3 明确各模块的功能,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呢?我认为一定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它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在必修模块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不可任意拓宽。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不宜拓展。比如:“胶体”教学中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的凝聚,对“物质的量”教学中阿伏加得罗定律的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配平,氯水的成分,有关氮的氧化物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等内容,切不可都搬到必修课堂要求所有学生掌握。有些内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设置梯度,使于学生自主探究。切忌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使课时不够而疲于赶进度。
2 三维目标的实现
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课程目标由“知识”到“能力”再发展到现在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合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把课程实施目标转向“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同样是合乎“智慧生成”的基本规律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去实现三维目标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
2.1 据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关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摸清基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寻找能够促进新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亲切感,同时产生认知冲突,实施有效教学。如在进行SO2性质教学时,我将COM2作为学习的桥梁。首先引导学生分析SO2的组成,得出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寻找符合这一特征的物质,学生很容易想到CO2,我顺势引导学生罗列出有关CO2的主要信息。接着,我引导学生大胆推断S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时也指出SO2和CO2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其化学性质的不同,从而指导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记忆,并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2.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主动学习。《课程标准》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情景中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经验。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如,高一化学《碳 酸钠的性质》一节内容比较平淡,几个性质显得单调,学生听课容易厌倦,而且课后又不易掌握。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讲话引入法:日常生活中吃的油条开始?(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引出要学习的碳酸钠,并启发学生据此情境说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同时引导思考:能否用实验验证碳酸钠的有关性质?)这样。通过调动学生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零散的化学知识。
2.3 合理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实验探究的教学目标体现不明确,过程探究不充分,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探究教学,以致于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热闹非凡的课堂,实际上是低效或无效的。
因此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深思的问题。首先,应明确探究的教学目标。探究的问题,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应选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内容进行探究。受课时以及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教材中的任何内容都采取探究学习。在选定核心内容 后,大胆地削枝强干,既突出主题内容,也为探究活动留下空间与时间。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由于重点内容是离子反应概念的形成,而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就不必费过多时间探讨电解质,知道概念即可。其次,应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有梯度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达到获取和掌握知识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兴趣。第三,探究应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我曾在《氯水成分的探究》的公开课这样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然后各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其中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用pH试纸测定氯水酸性的实验,结果是变白了,与预设的变红的现象完全不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达到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结构同时兼顾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外,要注意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自学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考虑,与探究学习组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课堂效益。
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地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领先一步将会领先一个时代”,但最早“吃螃蟹”就需要克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新课程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是没有回头路的,我们要用思考与探索代替埋怨与观望。我们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关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化学教育2002
[3]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山东教育出版社
[4]翟远杰,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