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必须浸润人文精神,才有更大的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一、尊重个体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学生知道的东西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原有经验,对新事物进行判断,同时也用新事物再一次检验了原有经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开启了“判断——求证——再判断——认识升华”这一思维过程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自身的体验。
二、关注个体发现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由于视角不同,偏爱不同,可能会有他们“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宝藏。对教师来说,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哪个学生的任何发现,都应热情洋溢地高声赞美,千万来不得半点斥责,回避或漠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否则只能是“万马齐喑究可哀”,教学活力无从谈起,人文精神就更是纸上谈兵,如画饼充饥,聊以自慰罢了。
三、激励个体探索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见一叶之落,而知天下之秋。”讲的是见微知著的道理。好的文章一字而点睛,一句而传神,一段而夺魄,如神来之笔,精彩立现。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这一粒粒珍珠,努力探究其中三味,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这类问题往往较为具体集中,学生能通过语境而知一二。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好比隔靴搔痒,必然失之于肤浅,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四、激活个体思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强调“说真话,学真知,做真人”,强调“我口述我心”,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人文阅读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指的是美文阅读,更是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才能更突显出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人文关怀。有人说:“阅读是触摸精英的头脑,思辨是震荡你自己的灵魂;阅读是触摸精英的心灵,思想是积淀你自己的文化;阅读是步入智慧的殿堂,思辨是破译你自己生命的密码。”那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不可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放飞个体心灵
冰心曾说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心灵其实时刻都是为“放飞”而准备着的。教师必须将此放在首位,注重引导学生开放心灵之门。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阅历、思维深度等因素的限制,学习时有太多的局限,心灵之门也因这局限而难以充分打开,难以领略更广阔的境界。那么,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路人的职责,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满足什么。怎么办?让学生立即去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幸亏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便利的途径。它可以带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主动探究,了解课文外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可能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归纳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开阔视野。这样一来他们既放开了眼界,由关注小知识转向关注大学问,又由囿于课本而转向更广袤的空间,换言之,他们开始放飞自己的心灵了。
六、培养个体人格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明确要求了学生必须学会有独立见解,并讨论合作。可以说,这个要求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发现亮点,品析微末,拓展运用等,如果离开了讨论合作,就很可能陷入“一言堂”“满堂灌”“追问式”等教学陈旧的窠臼,因为我们提倡讨论合作,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脑力资源共享,培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激发其竞争意识,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过,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和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为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就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等的生长,故语文教育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以人文精神为其内核。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长期以往,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是有可能的。
王炜,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一、尊重个体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学生知道的东西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原有经验,对新事物进行判断,同时也用新事物再一次检验了原有经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开启了“判断——求证——再判断——认识升华”这一思维过程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自身的体验。
二、关注个体发现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由于视角不同,偏爱不同,可能会有他们“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宝藏。对教师来说,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哪个学生的任何发现,都应热情洋溢地高声赞美,千万来不得半点斥责,回避或漠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否则只能是“万马齐喑究可哀”,教学活力无从谈起,人文精神就更是纸上谈兵,如画饼充饥,聊以自慰罢了。
三、激励个体探索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见一叶之落,而知天下之秋。”讲的是见微知著的道理。好的文章一字而点睛,一句而传神,一段而夺魄,如神来之笔,精彩立现。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这一粒粒珍珠,努力探究其中三味,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这类问题往往较为具体集中,学生能通过语境而知一二。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好比隔靴搔痒,必然失之于肤浅,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四、激活个体思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强调“说真话,学真知,做真人”,强调“我口述我心”,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人文阅读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指的是美文阅读,更是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才能更突显出生命关怀,文化关怀,人文关怀。有人说:“阅读是触摸精英的头脑,思辨是震荡你自己的灵魂;阅读是触摸精英的心灵,思想是积淀你自己的文化;阅读是步入智慧的殿堂,思辨是破译你自己生命的密码。”那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不可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放飞个体心灵
冰心曾说过:“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心灵其实时刻都是为“放飞”而准备着的。教师必须将此放在首位,注重引导学生开放心灵之门。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阅历、思维深度等因素的限制,学习时有太多的局限,心灵之门也因这局限而难以充分打开,难以领略更广阔的境界。那么,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路人的职责,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满足什么。怎么办?让学生立即去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幸亏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便利的途径。它可以带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主动探究,了解课文外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可能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归纳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开阔视野。这样一来他们既放开了眼界,由关注小知识转向关注大学问,又由囿于课本而转向更广袤的空间,换言之,他们开始放飞自己的心灵了。
六、培养个体人格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明确要求了学生必须学会有独立见解,并讨论合作。可以说,这个要求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发现亮点,品析微末,拓展运用等,如果离开了讨论合作,就很可能陷入“一言堂”“满堂灌”“追问式”等教学陈旧的窠臼,因为我们提倡讨论合作,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脑力资源共享,培养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并激发其竞争意识,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不过,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和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为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就是文学作品及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等的生长,故语文教育由其内容所决定,天然地以人文精神为其内核。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长期以往,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是有可能的。
王炜,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