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最早始用高温氧化铜在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的是唐代湖南长沙窑。釉里红瓷器烧造于元代,明代趋于成熟,清康熙雍正时期就颇负盛名。这种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陶瓷史上重要的创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标志。由于烧制难度大,存世量极少,因此它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瓷器;元代釉里红
1 釉里红的发展历程
釉里红是一种出自元代景德镇的高温釉下彩,与其余瓷器种类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氧化铜这一呈色剂,对已经完全成型的胚胎进行绘制,最后添加一层透明釉,在高达1200摄氏度的还原环境中烧制而成[1]。釉里红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较大的烧制难度与较低的成品概率。这主要是因为铜离子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在窑炉中未能达到合理的火候,便会呈现出灰红色或黑红色;若火候过量,铜离子便会挥发,出现飞红现象,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褪色、纹理不够连贯的现象。
2 元代釉里红的基本特征
2.1 元代釉里红呈色特征
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一般呈灰白色,釉面呈青白色,釉里红呈猪肝色。发色深沉,发色沉于胎釉之下,入胎骨的较多。烧造的器皿有明显接痕,底足露胎处有不规则暗红色的火石红现象,器物内壁不施釉。元代釉里红主要色调为红偏紫黑色,呈现出鲜红色的釉里红较为罕见。从整体来看,其色泽虽然鲜艳,但存在间隔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状态,大部分釉里红呈现出浅红、红与深红的夹杂灰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晕散。早期制作的元代釉里红色彩晕散不够鲜艳,经常出现变色流失的情形,阳面色鲜,阴面色暗。
2.2 元代釉里红的胎、釉特点
元代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胎质。由于受釉里红烧制窑炉温度的限制,经常会出现瓷胎生烧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其胎骨厚重而坚硬,在烧制完毕后的釉里红中,表面经常见到接痕、旋削痕以及刀痕,底部经常见到粘黑棕色铁砂底。
元代釉里红中的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青釉,含有较多的石灰钙,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观来看呈现出玻璃一般的质感,其中存在的气泡较为明显;另一类是青白釉,釉面光亮明润,经常见到由于釉面较厚未能完全烧透而产生的绿斑[2]。烧制而成的釉里红具有较为润透的色泽,有较强的玉质感。部分釉里红釉面不够平整,局部出现了釉堆积的现象,呈现出黑绿色,并存在較为明显的开裂痕迹。
2.3 元代釉里红的造型
上文提到,因为元代釉里红具备较高的烧制难度,所以流传于后世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为稀少,当前发现的主要有塔式四灵盖罐、玉壶春瓶,相对来说玉壶春瓶的数量最多。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件元代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1969年出土于大观园。该瓶高23.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9厘米。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瓶上绘有折枝花卉两周、弦纹七周。整件瓶身呈淡青色,釉面细润,造型古朴,纹饰简单雅致,画工娴熟,是典型的元代器物。至今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不过几十件,这件元代釉里红中实属瓷器中贵族,更显得弥足珍贵。
2.4 元代釉里红的纹路装饰特点
2.4.1 元代釉里红装饰题材
元代釉里红的装饰题材范围较为广泛,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四季花卉等。四季花卉多用莲花、灵芝、菊花等,并以折枝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采取了白描勾线的方法。人物题材多与山水题材进行有机融合,从外观来看,人物体型较为精炼,直接融合至山水风景之中。飞禽走兽主要选取我国神话传说中有较高象征意义的龙凤等异兽,采取刻画的手法雕刻出主题纹饰,并将其与釉里红装饰进行结合。
2.4.2 元代釉里红装饰方式
元代釉里红有三种装饰方式:第一种是釉里红线绘,主要是指通过不同线条,在釉里红瓷胎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与花纹,这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方式。第二种是釉里红拔白,主要是在白胎上留出所需的图案花纹部分,再在该部位划出图案,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处[3]。有“红地白花”与“白地红花”两种装饰方式,都属于剪影式装饰,为了消除平涂釉下红彩无法清晰地展示出纹饰细节这一隐患,一般采取贴塑、堆塑等立体纹饰来解决。这样烧制出来的图案花纹能够在红色包围之下展示胎釉的本色。第三种是釉里红涂绘,主要是利用铜红料对釉里红瓷器表面进行成块、成片的涂绘。釉里红涂绘与釉里红拨白这两类纹路装饰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线绘过程中出现飞红现象的概率,最大化地保证烧制元代釉里红的质量。
飞红现象是釉里红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工艺缺陷,表现方式为釉里红表面呈现出较浅的色泽,主要是由于釉里红使用的彩料在高温还原环境中呈现红色的状态,在稍低温度还原环境中呈现绿色的状态。在元代无法对窑炉中的温度进行精准控制,这就导致了元代工作人员经常让釉里红呈现出灰暗发黑的“败色”。因此,元代釉里红的纹样采取细线进行描绘的方式较少,大多采用釉里红平涂的方法在瓷胎中绘制、刻画纹样,在立体贴塑之上进行施彩。
2.5 元代釉里红的现代鉴别方式
在元代釉里红的鉴定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主要是元代釉里红大小气泡密集,而且掺杂大量的死亡气泡和土黄色气泡,这是近现代所不能仿造的。其中有几个地方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悬削痕不清或人为做出火石红,釉层青灰,粗糙或干枯,没有滋润透明感,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无烧飞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元代釉里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良好的弘扬与传承。这就需要对釉里红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从根本上掌握釉里红流传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从而让“瓷中贵族”——元代釉里红更好地流传后世,造福千秋。
参考文献
[1]沙燕君.浅谈元代釉里红[J].收藏家,2016(2):70-72.
[2]刘金成.浅析元代釉里红的创烧及其艺术装饰特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6):58-67+158.
[3]叶佩兰.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和纹饰[J].东方收藏,2011(9):14-16.
关键词:瓷器;元代釉里红
1 釉里红的发展历程
釉里红是一种出自元代景德镇的高温釉下彩,与其余瓷器种类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氧化铜这一呈色剂,对已经完全成型的胚胎进行绘制,最后添加一层透明釉,在高达1200摄氏度的还原环境中烧制而成[1]。釉里红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较大的烧制难度与较低的成品概率。这主要是因为铜离子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在窑炉中未能达到合理的火候,便会呈现出灰红色或黑红色;若火候过量,铜离子便会挥发,出现飞红现象,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褪色、纹理不够连贯的现象。
2 元代釉里红的基本特征
2.1 元代釉里红呈色特征
元代釉里红瓷器胎体一般呈灰白色,釉面呈青白色,釉里红呈猪肝色。发色深沉,发色沉于胎釉之下,入胎骨的较多。烧造的器皿有明显接痕,底足露胎处有不规则暗红色的火石红现象,器物内壁不施釉。元代釉里红主要色调为红偏紫黑色,呈现出鲜红色的釉里红较为罕见。从整体来看,其色泽虽然鲜艳,但存在间隔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状态,大部分釉里红呈现出浅红、红与深红的夹杂灰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晕散。早期制作的元代釉里红色彩晕散不够鲜艳,经常出现变色流失的情形,阳面色鲜,阴面色暗。
2.2 元代釉里红的胎、釉特点
元代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胎质。由于受釉里红烧制窑炉温度的限制,经常会出现瓷胎生烧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其胎骨厚重而坚硬,在烧制完毕后的釉里红中,表面经常见到接痕、旋削痕以及刀痕,底部经常见到粘黑棕色铁砂底。
元代釉里红中的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青釉,含有较多的石灰钙,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观来看呈现出玻璃一般的质感,其中存在的气泡较为明显;另一类是青白釉,釉面光亮明润,经常见到由于釉面较厚未能完全烧透而产生的绿斑[2]。烧制而成的釉里红具有较为润透的色泽,有较强的玉质感。部分釉里红釉面不够平整,局部出现了釉堆积的现象,呈现出黑绿色,并存在較为明显的开裂痕迹。
2.3 元代釉里红的造型
上文提到,因为元代釉里红具备较高的烧制难度,所以流传于后世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为稀少,当前发现的主要有塔式四灵盖罐、玉壶春瓶,相对来说玉壶春瓶的数量最多。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件元代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1969年出土于大观园。该瓶高23.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9厘米。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瓶上绘有折枝花卉两周、弦纹七周。整件瓶身呈淡青色,釉面细润,造型古朴,纹饰简单雅致,画工娴熟,是典型的元代器物。至今全世界各大博物馆馆藏不过几十件,这件元代釉里红中实属瓷器中贵族,更显得弥足珍贵。
2.4 元代釉里红的纹路装饰特点
2.4.1 元代釉里红装饰题材
元代釉里红的装饰题材范围较为广泛,有图案装饰、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以及四季花卉等。四季花卉多用莲花、灵芝、菊花等,并以折枝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采取了白描勾线的方法。人物题材多与山水题材进行有机融合,从外观来看,人物体型较为精炼,直接融合至山水风景之中。飞禽走兽主要选取我国神话传说中有较高象征意义的龙凤等异兽,采取刻画的手法雕刻出主题纹饰,并将其与釉里红装饰进行结合。
2.4.2 元代釉里红装饰方式
元代釉里红有三种装饰方式:第一种是釉里红线绘,主要是指通过不同线条,在釉里红瓷胎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与花纹,这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饰方式。第二种是釉里红拔白,主要是在白胎上留出所需的图案花纹部分,再在该部位划出图案,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处[3]。有“红地白花”与“白地红花”两种装饰方式,都属于剪影式装饰,为了消除平涂釉下红彩无法清晰地展示出纹饰细节这一隐患,一般采取贴塑、堆塑等立体纹饰来解决。这样烧制出来的图案花纹能够在红色包围之下展示胎釉的本色。第三种是釉里红涂绘,主要是利用铜红料对釉里红瓷器表面进行成块、成片的涂绘。釉里红涂绘与釉里红拨白这两类纹路装饰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线绘过程中出现飞红现象的概率,最大化地保证烧制元代釉里红的质量。
飞红现象是釉里红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工艺缺陷,表现方式为釉里红表面呈现出较浅的色泽,主要是由于釉里红使用的彩料在高温还原环境中呈现红色的状态,在稍低温度还原环境中呈现绿色的状态。在元代无法对窑炉中的温度进行精准控制,这就导致了元代工作人员经常让釉里红呈现出灰暗发黑的“败色”。因此,元代釉里红的纹样采取细线进行描绘的方式较少,大多采用釉里红平涂的方法在瓷胎中绘制、刻画纹样,在立体贴塑之上进行施彩。
2.5 元代釉里红的现代鉴别方式
在元代釉里红的鉴定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主要是元代釉里红大小气泡密集,而且掺杂大量的死亡气泡和土黄色气泡,这是近现代所不能仿造的。其中有几个地方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悬削痕不清或人为做出火石红,釉层青灰,粗糙或干枯,没有滋润透明感,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无烧飞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元代釉里红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良好的弘扬与传承。这就需要对釉里红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从根本上掌握釉里红流传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从而让“瓷中贵族”——元代釉里红更好地流传后世,造福千秋。
参考文献
[1]沙燕君.浅谈元代釉里红[J].收藏家,2016(2):70-72.
[2]刘金成.浅析元代釉里红的创烧及其艺术装饰特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6):58-67+158.
[3]叶佩兰.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和纹饰[J].东方收藏,201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