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澄甫、姜颖文等书画集锦条幅》的复原修复与保护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为配合安阳博物馆新馆落成,精选出97件馆藏书画精品举办“明清书画精品展”。通过调阅文物信息数据库,我们分选出需揭裱修复的24件书画藏品,清代《澄甫、姜颖文等书画集锦条幅》为其中之一。
  一、画幅基本情况
  清代《澄甫、姜颖文等书画集锦条幅》是馆藏三级品失群文物,一色眉条镶料式挖裱,无包首,画心上为白宫笺纸本折扇,中为绢本隔心,下为绢本团扇。裱工纵159厘米,横61厘米。
  画幅水污褶皱严重,天头残损,背纸镶料脱浆,上眉条、折扇镶缝多处翘开,折扇折痕断裂变形(图一)。
  折扇《墨兰图》左部署款:“摹赵九鼎画法,竺桥四兄大人正,澄甫尹淮”。尹港(1853-1921)字澂甫,亦字澄甫,馆名说研斋。咸丰时天津举人。曾出任孝丰、建德、常山、永嘉等县知县。能书,善画兰竹,所画墨兰笔法遒劲有力,凝重自然。
  二、制定基本修复保护方案
  原画幅、画心虽有残破但较完整,在保留原装裱品式与材料的同时,以修旧如旧、最大保留、最少干预为原则,保留原件的历史面貌,延长古字画收藏寿命。详实记录每个步骤,便于今后存档查阅与总结。制订的基本修复方案如下:
  1.多角度拍照、分析、测量、记录;
  2.去污;
  3.拆卸天地杆;
  4.淋洗画幅;
  5.揭背纸镶料;
  6.画心修复;
  7.揭托镶料;
  8.镶画;
  9.装杆完成。
  三、修复过程
  1.拍照记录
  先进行整体拍照,其次对画心、落款、印章、天地头、残损部位拍照,包括正背面侧光照,画幅侧面照,背面、簽条照,透光照(图二)等等。边拍照,边分析测量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再进一步细化调整修复方案。
  2.清除表面浮污
  古书画由于流传时间长,沉积在表面的灰尘、蝇屎、霉变等污物影响修复与保存,清理是修复前必需的工序。以刀尖轻刮蝇屎污点,软羊毛排笔扫除浮灰、霉粉,以不伤画幅画心为原则,最后测试画心是否掉色。
  3.拆卸天地杆
  先剪去画绳,由于要保留原裱形制复原镶料,天地杆不能用刀直接裁掉,只能用水闷润揭起镶料,问题是装天地杆时浆糊比较稠厚,短时间内闷不透,揭不下来。我们想到可以借鉴彩色剪纸点彩用酒精做垂直渗透剂的经验,用白酒涂湿粘接处,几分钟后用小起子即可轻松分离。拆卸地杆时没有发现上面有字迹。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同行学习,把装裱信息写在地杆上,后辈修复揭裱就不用费力考证了。
  4.淋洗画幅
  (1)搭建洗画槽
  整个画幅偏大,洗画槽操作不便,案上淋洗费力洗不净,脱浆处易走形,我们根据画幅大小搭建了一个临时竹帘不锈钢网洗画槽。
  把案子一头垫高,上面喷些水贴平大塑料膜。在塑料膜上顺流水方向隔10厘米距离放木条(天杆)若干,支撑100×200厘米凉席悬空漏水,凉席上放40目不锈钢粗网增加空隙,再放起防护作用的100目不锈钢细网。宽出的塑料膜下,放木条挡水防四溢,留出低的一头收拢塑料膜放入塑料桶内接废水,一个简易洗画槽就做好了。
  (2)淋洗画心
  画幅向上展平在简易洗画槽上,喷水使其舒展,上覆皮纸贴紧贴平,防止淋洗时冲破画幅漂走碎块。用60°左右的热水从上至下依次淋洗,手法宜轻缓,边淋边观察有无冲破、漂移、掉色现象,如有则及时釆取措施。水渗透流动把酸性物质带走,待表面无积水再次淋洗,直至水色无变化、无酸性方完成(图三)。用毛巾吸去多余水分,垫纸卷起画幅进行移案揭裱。
  5.揭背纸镶料
  (1)揭前防护
  字画装裱经常遇到不好起台的现象,甚至起不了台,旧画揭裱更是如此。在案上衬厚白纸的传统作法有弊端,它遮挡住了案子的红色反衬,看不清揭纸厚薄。我们釆取案子上贴大红户外贴(防晒即时贴)的方法来解决起台和看色问题,还有一个功能是作不粘板墙用。选适当宽度大红户外贴,不揭后面带膜贴纸,把贴纸刷湿、润透反贴在案子上,排平、排实无气泡即可使用。
  (2)画幅揭裱(图四)
  把卷起的画幅展平案上,去除吸水纸,撤去洗画皮纸,整理后翻台正面向下排平。这时的画幅与案面贴合并不紧,还需要再喷湿,垫防水纸排平、并吸水,方能进行下一步揭裱。
  揭背纸从天头或地头接缝揭起,前辈装裱浆性不大,较易大块揭起,逐一慢慢揭起,个别地方粘得牢固,用手轻搓则开。揭下的背纸放一边,晾干整理后收藏。镶料先揭起两边条,后分离天地头,最后去眉条,先晾干放在最后处理。
  画心反压在挖镶料纸上,用竹挑子轻挑边口进行分离,揭起后放一旁,盖塑料薄膜保湿便于后续操作。
  镶料纸托纸质脆无帘纹,疑似机制纸,相对好揭,揭净了镶料纸要马上托起来固定。在镶料纸背面刷浆,覆喷潮做旧了的大托纸排实,掀起托纸的四边刷稠浆,不动位置直接粘在户外贴案面上,才能保持干后挖镶的空洞不变形,这是复原装裱的重要工序。户外贴表面是塑料,镶料纸与托纸粘合在塑料上既不收缩移位,又粘不牢,干后托纸有浆糊的地方形成一层亮膜,镶料纸丝毫无损。
  6.画心处理
  各个画心残损情况不同,处理方法相应不同,拷贝桌是不可缺少的设备。透明玻璃的拷贝桌需要贴带膜白纸,作漫射透光防护平台,以方便操作。
  (1)折扇画心处理(图五)
  澄甫尹港《墨兰图》画面折痕、断裂、皱褶,透光看有很多破洞,多因折痕磨损而成,揭开托纸修补破洞是首选方案。在拷贝桌平台上刷一层皮纸,画心向下,排笔沾水刷平,用毛巾吸干多余水分,从一角揭起。折叠的画心用针小心挑起展开,断裂处水浮部分画心挤缝。鉴于白宫笺的材质特殊,补纸难觅,用接近画面颜色的旧纸进行修补,破口不刮或少刮,减少二次破坏。补纸后刮去多余补纸,画心刷浆水覆染色托纸排实,连同底下衬的皮纸一起翻转画心,揭去皮纸检查画面,无问题贝_周刷浆上墙挣平。   (2)隔心、团扇处理
  隔心、团扇较完整且粘合牢固,只需挣平,防伸缩变形即可。在拷贝桌平台上把隔心、团扇刷平,画背上抻放画绢,用特稀浆水刷展贴紧,用毛巾吸去多余水分,垫纸排实,掀起绢四边,刷稠浆如镶料纸直接粘在拷贝桌平台上。干后起下,拽下托绢(图六)。
  7.揭托镶料(图七)
  镶料为大菊万字格浅黄花绫,花绫用浆比较稠,较难揭,有时还需要用蒸汽熨斗喷蒸汽方能揭开,揭前放直尺、三角板校正,托纸要染色接近花绫。
  四、复原装裱
  1.挖镶画心
  虽然釆取了多种措施,但画心与镶料纸挖洞多少还是有些误差,这也是复原裱最难的。先测量镶料纸和画心中心点,并在两端扎眼定位,在不能完全吻合的情况下,需要画心、镶料纸短距离扎眼定位挖镶。镶料纸正面向下平铺在拷贝桌上,折扇画心向下扣在镶料纸原挖洞背面,上下左右四边对齐,留一样宽的浆口。用三角板等重物压住半幅画心不使移动,掀起另半边,根据原扇形挖洞用刀挖裁镶料托纸,既不能多裁镶料纸,又不能露托纸。掀起挖好的半幅托纸,在镶料纸边刷一道浆口(图八),复位掀起的托纸、画心,垫纸压实接缝,再用三角板等重物压住,掀起另半边同样挖裁操作。翻转镶好的镶料纸,防画心粘在挖下的托纸上,从正面垫纸再次压实防止粘不牢。挖镶好每个画心,都要翻转过来,防粘画心,每一步都要格外细心,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晾干后,用刀刃压住折扇背面浆口外边缘,撕去多余托纸,隔心、团扇画心没有揭托纸则不用。
  2.镶活复背(图九)
  因镶料需湿裁的特殊工艺,我们选用刷过清漆的多层板做案面,来进行操作。镶料画心纸干后皱翘不平,湿纸团润镶缝使其舒展、方正,裁去多余废边。
  镶料花绫裁齐一边,原画釆用反镶工艺不加局条,我们不改变原始工艺,先镶眉条,后镶边条与天地头,贴串口纸晾干。
  画幅喷浆水使其潮湿舒展,画心下衬皮纸,背纸喷浆水覆在画幅背面,刷平排实。这是我们1998年实验成功的新裱法,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等特点。
  3.方画幅,撞绢边(图十)
  原镶料老化,有些残破,拉力强度不够,两边必须加固,撞绢边是防撕裂保护的最佳方法。掀起画幅背纸边,露出镶料各1厘米,画幅下垫8-10厘米宽厚宣纸吸潮,测量镶料宽窄,以少裁镶料为原则,两端精准扎眼定位。湿潮镶料不能直接裁,需干纸夹住才能裁齐。上面再垫一层厚宣纸,长裁尺找准定位点取直裁切废边,撤去夹纸。
  方好的画幅两边刷糊打浆口,镶1.5厘米宽托好的仿古色绢条,翻转整个画幅,设定撞边绢条宽窄,用带裁线直尺裁去多余绢边,刷薄浆对折绢条,与镶料边进行撞边粘合,既不能相压,又能不露缝。再次翻转画幅向下,在绢边上刷浆,放回折叠的背纸排实,砸边缝贴搭杆。
  湿撞的绢边浆口没干,上墙挣平一定开裂。晾干洒水再挣平则容易变形,收卷不整齐,只能用绢加固画背。绢喷湿护在画背上,排平贴紧,画幅翻到正面,护一层皮纸保护画幅,在背纸废边和绢上打浆糊,上墙掙平阴干。
  4.装杆贴活包首
  若干天后,下墙揭去护绢和皮纸,打蜡砑画,剔除废边。修复后的画幅(图十一)宽度略有变化,原天地杆已不适用,需装配新天底杆。
  通过前期调查需修复整理的字画,发现大部分画绳、绦圈、天杆、包首处极易损坏、缺失。绢包首起防磨损的保护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绢老化、磨损、脱落便起不到防护功能,更换又需要相关技术。我们用加活包首、天杆打孔系丝带方法(图十二),来解决非专业人士更换问题,延长保护画幅寿命。
  制作活包首,先用皮纸托绢,干后四周转边,背纸覆一层单宣,挣平下墙后打蜡砑光。活包首上边只粘贴在天杆处,其余与画幅是两体。
  结束语
  这次复原修复难度非常大,材料的伸缩性不一致,画心需要不同处理,理念、原则在修复中工艺问题怎么解决,都是对我们装裱技术积累的考验。虽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原,但能使装裱品式、镶料纸、花绫、眉条等原始物质信息得以延续保存,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他文献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四艺,古老的乐器——琴,居其首。古琴是中国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周代已有。琴面标志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徵,定型于汉代。魏晋以后,形制已和现在的大致相同[1]。考古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内,亦承载着南越文王与古琴的千载交集。南越王墓于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出土48个琴轸和3件轸钥。《魏书·乐志》:“以轸调声”[2],琴轸是用来转动丝弦调音的小轴。琴钥则用于套轸调弦。墓中的琴木胎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于2016年成立了“民俗文物库房”,收纳整理了多种形式的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民间生产生活工具等。其中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反映东北民间风貌的、常用于民间装饰使用的、风格淳朴的玻璃画作品独放异彩。这些老式玻璃装饰画在我国东北民间广泛存在,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纵观玻璃画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无不与历史朝代变迁息息相关。  一、玻璃画的定义及历史  所谓玻璃画,是指利用玻璃特有的透明性,
期刊
1983年发现发掘的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在岭南建立统治的南越国第二代文王赵昧的陵墓,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象岗山上,海拔49.71米。这座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彩绘石室墓,以凿山为藏,竖穴掏洞构筑石室的方式建造在象岗的腹心深处。陵墓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做七室。有相当于厅堂的前室,墓主寢宫的主棺室,妻妾藏所的东侧室,庖厨仆役藏所的西侧室,礼乐藏所的东耳室,御府藏珍的西耳室以及摆
期刊
铜镜,作为一种历史久远、传承体系清晰完善的古代生活器物,是古物收藏界、史学研究界深受关注的器物。  铜镜出现的时间尚无定论,国内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有明确出土地点和时间断代的实例是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小型铜镜[1]。1924年发现的齐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距今4000年左右。该面铜镜质地为红铜(限于当时的冶炼技术),工艺为陶范铸造,形态较为原始、粗糙。但是作为一种成
期刊
编者按:2018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于明先生所著的《新疆和田玉开采史》。该书探讨了和田玉开采历史、开采方法以及和田玉进入中原的时间,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本刊特邀请该书作者就其主要观点编撰《和田玉料来源探讨》,分三期以飨读者。  商代至汉代早期的玉料来源极为复杂。这一时期玉料的情况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也出土了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基于资料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至汉代早期玉
期刊
金代官印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收藏界比较关注的重点课题。目前所见传世和出土的官印数量较多,并且多数印身可见刻款。刻款也称背款、款识,是刻于印背和印侧的附记性文字,对于研究印章年代、制印时间、铸造机构及印文释读有重要参考依据。刻款创制于南北朝时期,起初仅于印背刻一“上”字作为标记。至隋,刻款中出现年款。到了唐代,年款消失,仅刻印文内容,偶有于角上刻“上”字。宋初多数仅刻年款,宋中期出现铸造机构等背款
期刊
匏壶是依照葫芦样式制作的一种器物。不论是陶匏壶还是青铜制作的匏壶,都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容器。但是北方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陶匏壶在样式和使用场合上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的陶匏壶更多的是仿青铜礼器,岭南地区的陶匏壶多是日常盛贮器,多用来装水盛酒。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陶匏壶与闽越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陶匏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可能有交流。陶匏壶的传播发展,一方面说明岭南地区与这些地区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另一方面也
期刊
2018年12月8日晚,北京翰海2018年秋拍8个专场以2.5亿元的总成交额平稳收槌,此次秋拍的整体表现符合预期。从预展现场的客流量和拍卖现场的竞价过程,都体现出市场对于品质齐整以及具有特殊价值或者题材少见的作品,保持高度关注。立足于稳健、平实的拍卖定位,8个专场中虽未有高估价拍品和“冲高”纪录出现,但各板块的成交均呈现与当下市场行情的对应,也体现出艺术品“文化内涵”和“代表风格”的重要性,对作品
期刊
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中,有不少器物带有动物形象。玉、铜、陶等材质的器物上有多种动物形象出现,包括禽畜、山林野兽及上古神话中存在的珍禽异兽等,这些动物形象或作为饰件,或作为文玩把件,或有实际功用,在墓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禽畜类  从古至今,“六畜兴旺”都是丰衣足食的象征。南越王墓7个室中,有4个室就发现动物遗骸,大多数装在容器(陶瓮、陶罐、铜鼎等)内,其中以后藏室最多,次为西侧室
期刊
在一幅明代佚名的《冬景货郎图》中,身着鲜艳服饰的妇幼围绕在货郎周围,挑选着心仪的应节之物。货郎挑来的担子上有纨扇、葫芦、灯笼、木剑、茶壶、风扇、腰鼓、羽帽、乐器、书籍、风轮、面具等杂什,琳琅满目。在其担子一侧,有一竖幅标语牌:“发卖官制药饵百玩戏具诸品音乐”,可谓囊括了货郎的全部家当。笔者没有考证过,“百货”一词是不是起源于自宋代以来就开始兴盛、明代承其余绪的“货郎图”,但在这类图式中,确乎可看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