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对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均进行积极对症治疗,根据护理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9例,在此基础上,常规组给予一般性护理,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焦虑测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降低幅度优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焦虑状态 护理
所谓焦虑,就是缺乏明确的、客观原因而出现的内心不安或无任何根据的恐惧心理,表现是持续性精神紧张或惊恐[1]。焦虑状态通常伴有一些疾病出现,但也有些疾病会引起焦虑。慢性心衰患者通常在治疗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临床研究发现,心衰患者心理状态会对临床疗效和预后产生极大影响,为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2]。本文对58例处于焦虑状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37到72岁,平均(52.1±1.6)岁;病程1到5年,平均(2.3±0.7)年。根据临床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性疾病,也无神经性病症。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进行一般专科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正常访视、适当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有措施有:
(1)基础护理:一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详细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预防治疗等内容,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减轻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二是当患者焦虑出现或加重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积极干预,可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焦虑症状,比如:让患者聆听轻松愉悦的音乐、阅读有兴趣的报刊书籍等。三是合理用药,对于焦虑控制不佳患者,应遵医嘱给予其适量抗焦虑药物,以提高焦虑控制效果。四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对于焦虑发作者,因呼吸急促,会引起CO2减少,而使得临床症状加重。对于未接受过深呼吸训练患者而言,简单方法就算用双手把无漏洞纸袋紧套于鼻、口上,进行10次深呼吸。
(2)心理辅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较重、病程相对较长,使得患者会对治疗慢慢失去信心,对生活出现消极、悲观、失望等心理。同时,因长期治疗,有着较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要换位思考,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另外,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包括解释、疏导等,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和感受,并认真、耐心倾听,适时给予理解和宽慰,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工作形象,语言情切,态度要热情和善,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稳定患者情绪,同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巧,保持愉悦心情和积极心态。
(3)社会支持: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干预中,指导他们学习并掌握一定护理干预方法和沟通技巧,让家属多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理解患者心情,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积极创建和谐、有利于患者治疗的环境,让患者从精神和心理两个层面建立治愈信心,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测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有效测评,并进行对比分析;满分为2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情况越严重[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5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SAS评分:护理前为(13.9±2.1)分,护理后为(6.1±1.3)分;常规组SAS评分:护理前为(14.0±3.2)分,护理后为(11.3±1.6)分。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焦虑状态和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存在密切关系。焦虑状态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影响机制尚未全面清楚,大多数专家认为其可能是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受到严重刺激,循环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大幅提升,交感神经活性得到强化,静息心率明显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焦虑还可通过提升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而使得心衰预后效果降低。研究表明,抗焦虑治疗能够提升心率变异性,增强自主神经稳定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中的健康宣教、分散患者注意力、深呼吸训练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并强化社会支持,本组患者的S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可以看出,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实践意义
重大。
参考文献
[1]章春英.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1,12(8):217-218
[2]赵卫华.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2(10):224-225
[3]邱亦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0(9):207-209
[4]陈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8(12):314-316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焦虑状态 护理
所谓焦虑,就是缺乏明确的、客观原因而出现的内心不安或无任何根据的恐惧心理,表现是持续性精神紧张或惊恐[1]。焦虑状态通常伴有一些疾病出现,但也有些疾病会引起焦虑。慢性心衰患者通常在治疗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临床研究发现,心衰患者心理状态会对临床疗效和预后产生极大影响,为此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2]。本文对58例处于焦虑状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37到72岁,平均(52.1±1.6)岁;病程1到5年,平均(2.3±0.7)年。根据临床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性疾病,也无神经性病症。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在临床治疗基础上进行一般专科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正常访视、适当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有措施有:
(1)基础护理:一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详细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预防治疗等内容,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减轻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二是当患者焦虑出现或加重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积极干预,可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焦虑症状,比如:让患者聆听轻松愉悦的音乐、阅读有兴趣的报刊书籍等。三是合理用药,对于焦虑控制不佳患者,应遵医嘱给予其适量抗焦虑药物,以提高焦虑控制效果。四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对于焦虑发作者,因呼吸急促,会引起CO2减少,而使得临床症状加重。对于未接受过深呼吸训练患者而言,简单方法就算用双手把无漏洞纸袋紧套于鼻、口上,进行10次深呼吸。
(2)心理辅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较重、病程相对较长,使得患者会对治疗慢慢失去信心,对生活出现消极、悲观、失望等心理。同时,因长期治疗,有着较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要换位思考,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另外,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包括解释、疏导等,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和感受,并认真、耐心倾听,适时给予理解和宽慰,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工作形象,语言情切,态度要热情和善,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稳定患者情绪,同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巧,保持愉悦心情和积极心态。
(3)社会支持: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干预中,指导他们学习并掌握一定护理干预方法和沟通技巧,让家属多给予患者关爱和鼓励,理解患者心情,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积极创建和谐、有利于患者治疗的环境,让患者从精神和心理两个层面建立治愈信心,减少不良心理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测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有效测评,并进行对比分析;满分为2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情况越严重[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5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SAS评分:护理前为(13.9±2.1)分,护理后为(6.1±1.3)分;常规组SAS评分:护理前为(14.0±3.2)分,护理后为(11.3±1.6)分。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焦虑状态和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存在密切关系。焦虑状态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影响机制尚未全面清楚,大多数专家认为其可能是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受到严重刺激,循环系统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有大幅提升,交感神经活性得到强化,静息心率明显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焦虑还可通过提升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而使得心衰预后效果降低。研究表明,抗焦虑治疗能够提升心率变异性,增强自主神经稳定性,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中的健康宣教、分散患者注意力、深呼吸训练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并强化社会支持,本组患者的S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可以看出,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实践意义
重大。
参考文献
[1]章春英.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1,12(8):217-218
[2]赵卫华.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2(10):224-225
[3]邱亦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10(9):207-209
[4]陈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8(12):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