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高考改革总的方向和要求。时至今日,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历时4载,更大范围的改革也即将铺开。那么,新高考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有没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高考科目自选的困境
进入21世纪,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选择等教育理念广为传播,人们普遍认为自主的就一定是好的,谁要反对自主,谁就显得保守落后。有没有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也被当成衡量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标准之一。就新高考改革而言,它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可它最大的问题却也在于多数学生并不具备合理选择高考科目的能力。我们不断看到相关新闻报道,提到很多高中生在面对“6选3”或者“7选3”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小白鼠”,非常迷茫;也有学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行科目选择的时候既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也不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特长之后做出理性判断,而是哪一科学得好就选哪一科,哪一科考分高就报哪一科。这样一来,自主是自主了,但此时的自主却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考时地理学科扎堆报考,大学物理系的老师发现新入学的本科生中有一半并未扎实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这些都是这种形式上的“自主”选科带来的困境。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机与尴尬
面对这一困境,新高考改革也有相应的对策。在高中阶段普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人认为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迎来了春天,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挑选选修课程,更加合理地选择高考科目。当高中生面对“6选3”或者“7选3”感到迷茫的时候,当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新高考改革被看作是发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機。
但尴尬的是,在4年的试点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么好。高中生的目标非常明确:要考高分,要上好大学。“片面应试”的色彩非常强烈。这也造成与高考相“配套”的生涯规划教育同样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我希望生涯规划教育能告诉我选哪几科能考最高分,选定之后,便继续一头扎进书山题海当中,为考取高分而奋斗。至于逐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为未来人生选定方向,这种耗时费力的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来说太过奢侈,是他们享受不起的。
三、真正的生涯规划需要大中小学有效衔接
于是,我们需要思考: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究竟在于帮助学生选科目,还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其实这二者本不矛盾,但当生涯规划教育的期限太过短暂,当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应试需求最强烈的高中阶段才开始出现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就会被应试的需求功利化,其价值就会从全面规划人生缩小到选择考试科目,从而使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这种生涯规划教育不应该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后才姗姗来迟,而是要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它也不应该是明确针对高考科目选择的,而是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长之后,合理选择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据此进行高考科目选择。因此,选择科目应该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副产品,而非直接追求和目的。
这就需要大中小学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相互衔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兴趣基本定型,则应指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合理选择高考科目,理性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方向;而到了大学阶段,高等教育就要妥善“接班”基础教育,在学生兴趣的呵护、潜能的激发和专业的发展上做到“无缝对接”。
这样,学生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做到了真正的“规划”,而不只是功利性的“选科”。当大中小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教育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新高考方案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1.成都市实验小学;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ym@zgjszz.cn
一、高考科目自选的困境
进入21世纪,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选择等教育理念广为传播,人们普遍认为自主的就一定是好的,谁要反对自主,谁就显得保守落后。有没有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也被当成衡量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标准之一。就新高考改革而言,它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可它最大的问题却也在于多数学生并不具备合理选择高考科目的能力。我们不断看到相关新闻报道,提到很多高中生在面对“6选3”或者“7选3”的时候,感觉自己像“小白鼠”,非常迷茫;也有学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行科目选择的时候既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也不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特长之后做出理性判断,而是哪一科学得好就选哪一科,哪一科考分高就报哪一科。这样一来,自主是自主了,但此时的自主却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考时地理学科扎堆报考,大学物理系的老师发现新入学的本科生中有一半并未扎实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这些都是这种形式上的“自主”选科带来的困境。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机与尴尬
面对这一困境,新高考改革也有相应的对策。在高中阶段普遍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人认为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迎来了春天,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合理地挑选选修课程,更加合理地选择高考科目。当高中生面对“6选3”或者“7选3”感到迷茫的时候,当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新高考改革被看作是发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契機。
但尴尬的是,在4年的试点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么好。高中生的目标非常明确:要考高分,要上好大学。“片面应试”的色彩非常强烈。这也造成与高考相“配套”的生涯规划教育同样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我希望生涯规划教育能告诉我选哪几科能考最高分,选定之后,便继续一头扎进书山题海当中,为考取高分而奋斗。至于逐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为未来人生选定方向,这种耗时费力的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来说太过奢侈,是他们享受不起的。
三、真正的生涯规划需要大中小学有效衔接
于是,我们需要思考: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究竟在于帮助学生选科目,还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其实这二者本不矛盾,但当生涯规划教育的期限太过短暂,当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应试需求最强烈的高中阶段才开始出现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就会被应试的需求功利化,其价值就会从全面规划人生缩小到选择考试科目,从而使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这种生涯规划教育不应该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后才姗姗来迟,而是要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它也不应该是明确针对高考科目选择的,而是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和特长之后,合理选择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据此进行高考科目选择。因此,选择科目应该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副产品,而非直接追求和目的。
这就需要大中小学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相互衔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兴趣基本定型,则应指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合理选择高考科目,理性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方向;而到了大学阶段,高等教育就要妥善“接班”基础教育,在学生兴趣的呵护、潜能的激发和专业的发展上做到“无缝对接”。
这样,学生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做到了真正的“规划”,而不只是功利性的“选科”。当大中小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教育的时候,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新高考方案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1.成都市实验小学;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