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末梢血液改变的激光散斑成像观察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激光散斑衬比分析(LSCA)技术无创性观察分析和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末梢血流改变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探讨气温、年龄、性别因素对末梢血流改变的影响。

方法

收集47例SLE患者第1次就诊时的天气温度(≥ 20 ℃组和<20 ℃组)、年龄(< 20岁、20~ < 40岁、≥ 40岁组)、性别及血尿常规、补体、抗体免疫学检查等临床资料,依据SLEDAI评分法进行病情评估,与LSCA技术测量的末梢血流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

结果

47例SLE患者末梢血流甲下为7.017 ± 0.356,甲周为7.821 ± 0.662,与30例健康人(甲下9.765 ± 0.337,甲周3.129 ± 0.12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82、5.414,P < 0.05)。SLEDAI评分与甲下及甲周血流改变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分别为0.601、0.260,P < 0.05)。随访的28例患者治疗后甲周血流(5.204 ± 0.476)改善明显,与治疗前(7.967 ± 0.913)比较,t= 4.644,P < 0.05;甲下血流(7.578 ± 0.554)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7.039 ± 0.635)比较,t= 2.064,P>0.05。气温对甲下血流有影响(t= 2.415,P < 0.05),对甲周无明显影响(t= 0.758,P>0.05);性别和年龄对患者甲下及甲周血流的改变影响不明显。

结论

SLE患者末梢血流较健康人改变明显,治疗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气温对患者甲下血流改变影响较大。LSCA技术或许可更加便捷、量化地作为SL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补充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腺苷对人毛囊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完整的人头皮生长期毛囊,分成6组,分别加入0、0.1、1、10、100、1 000 μmol/L腺苷作用,每个浓度组再分成两个亚组,其中一个亚组加入0.8 mg/L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另外一个亚组不加抗体,显微镜下测量6 d内毛囊的生长长度。利用两步酶法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分组同上,作用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
目的报告1例弹性假黄色瘤,并检测ABCC6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分析1例弹性假黄色瘤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其父母、儿子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BCC6基因编码区31个外显子,并进行DNA直接测序与ABCC6编码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先证者父母及儿子表型均正常。基因突变分析显示,先证者存在ABCC6基因c.373G > A (p.E125K)和c.3703C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但口服普萘洛尔可导致系统性并发症。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如局部外用0.5%噻吗洛尔滴眼液、0.1%噻吗洛尔凝胶、普萘洛尔纳米水溶胶等。另外,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软膏、局部注射药物以及联合不同波长激光等均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本文简要综述婴幼儿血管瘤
摘 要: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真实感和互动性,实验、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创新。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建立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应用到采矿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采用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线上实践教学,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成果,不仅减少了教师、学生的工作量,降低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健康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Ⅰ、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沙利度胺抗真皮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选用第4代成纤维细胞用于后续试验。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处理,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仅用DMEM培养基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皮秒激光是应用于皮肤科的最新激光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皮肤科色素性疾病、痤疮瘢痕、光老化等方面治疗。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停工期短,已在国外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皮秒激光目前主要包括532 nm、755 nm、1 064 nm的激光。我国对于皮秒激光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总结皮秒激光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原理,并简述其在太田痣、痤疮瘢痕、文身、光老化等方面的应用。
期刊
摘 要:生物信息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已成为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提出了新层次、高水平的要求。本文综合分析了生物信息学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平台及完善考评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生物信息學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为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