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才刚刚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实验条件为学生演示日常的物理现象,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下面就课堂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谈一下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一门学科。
例如,在上电路课时,可让学生把教室里的灯打开,电扇也打开,叫个同学上去只需一按电灯开关,灯就不亮了,再一按,灯又亮了。“哪灯为什么会灭或亮呢?里面的电路是怎样控制的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下实验?”同学们看着点亮的灯,旋转的电扇大声回答:“想,超想。”此时教师的提问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把预先准备好的发光二极管、导线、小电池分发给同学们,三人一组,让学生自己组装点亮二极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认识了电路元件,知道了家中灯不亮,不一定是灯泡坏了,有可能是电线断了等其他原因。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因为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一点都不陌生,很快记住了电路元件符号,学会了画电路图。看得出,课堂实验的收效明显,让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课产生兴趣,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堂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教育改革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发挥联想,勇于创新,发表见解。课堂上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做,主动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在实践中解答疑问,消除错觉,增进对物理的情感,理解物理的本质。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25W”和“220V,6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灯更亮?大多数同学认为:6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更亮,少数反之,一时双方争辩起来,我不置可否,分别给每组上述2个灯泡和几根电线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不妨停止争论,自己动手做一做,答案不就出来了。每组同学分别行动,组装电路,把2个灯泡串联好,然后插上电源,发现25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亮,每组都是这样。事实胜于雄辩,在自己动手的实验结果面前,输的一方输得心服口服。纷纷寻找症结所在,有的学生是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有的是把串联和并联混淆了。学生从用公式R=U2/P知道,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小,电阻越大,所以25W灯泡的电阻大于60W灯泡的电阻。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灯泡的电流是相等的,最后同学们利用公式“P=I2R”知道电阻大的,实际功率也大,所以25W灯泡的实际功率大,25W灯泡更亮。
这种课堂实验,借学生的手,解了学生的疑,帮助学生消除积存已久的错误概念,增强了学生在问题面前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涉足物理知识,喜欢观察各种现象,刨根问底,好奇心异常强烈,。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的教学,通过课堂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势把学生带入探究客观规律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形象变为抽象。
在讲浮力时,我准备了一些杯子、勺子、鸡蛋和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同学们,听我的口令,分步做实验,把看到的结果分别记录下来。待同学们准备好后,实验开始:(1)拿一个杯子,倒入半杯清水,轻轻放入一个鸡蛋。兴趣高涨的同学们立马忙活起来,发现鸡蛋在清水里是往下沉的。(2)往清水里慢慢添加盐。同学们听我号令按部就班,一边加盐一边轻轻搅拌,1勺,2勺......有一组动作较快的同学,兴奋地尖叫“鸡蛋浮起来了”,不一会功夫,其他小组都出现了这种情况。(3)另外拿2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入1/3清水,另一个杯子里倒入1/3的浓盐水,把清水小心倒入盐水中,不要搅拌,然后轻轻地把鸡蛋放入水中。这时,更奇妙的现象呈现在同学们眼前,鸡蛋竟然浮在盐水中,恰好在液体的中间。同学们对这三种现象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互相交流探究起来,发表了好多不成熟的见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我及时导入阿基米德定律,揭开谜底:(1)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实心物体下沉。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因此下沉。(2)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故会上浮。(3)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鸡蛋的密度介于清水和盐水之间,故可以产生上述现象。
直观的课堂实验结果,常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习惯性地想去探究原因,弄明真相。同时,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抽象定律概念的理解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课本上的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一门学科。
例如,在上电路课时,可让学生把教室里的灯打开,电扇也打开,叫个同学上去只需一按电灯开关,灯就不亮了,再一按,灯又亮了。“哪灯为什么会灭或亮呢?里面的电路是怎样控制的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下实验?”同学们看着点亮的灯,旋转的电扇大声回答:“想,超想。”此时教师的提问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把预先准备好的发光二极管、导线、小电池分发给同学们,三人一组,让学生自己组装点亮二极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认识了电路元件,知道了家中灯不亮,不一定是灯泡坏了,有可能是电线断了等其他原因。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因为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一点都不陌生,很快记住了电路元件符号,学会了画电路图。看得出,课堂实验的收效明显,让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课产生兴趣,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二、在课堂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教育改革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发挥联想,勇于创新,发表见解。课堂上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做,主动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在实践中解答疑问,消除错觉,增进对物理的情感,理解物理的本质。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25W”和“220V,6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灯更亮?大多数同学认为:6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更亮,少数反之,一时双方争辩起来,我不置可否,分别给每组上述2个灯泡和几根电线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不妨停止争论,自己动手做一做,答案不就出来了。每组同学分别行动,组装电路,把2个灯泡串联好,然后插上电源,发现25W的灯泡比60W的灯泡亮,每组都是这样。事实胜于雄辩,在自己动手的实验结果面前,输的一方输得心服口服。纷纷寻找症结所在,有的学生是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有的是把串联和并联混淆了。学生从用公式R=U2/P知道,灯泡的额定功率越小,电阻越大,所以25W灯泡的电阻大于60W灯泡的电阻。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灯泡的电流是相等的,最后同学们利用公式“P=I2R”知道电阻大的,实际功率也大,所以25W灯泡的实际功率大,25W灯泡更亮。
这种课堂实验,借学生的手,解了学生的疑,帮助学生消除积存已久的错误概念,增强了学生在问题面前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课堂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涉足物理知识,喜欢观察各种现象,刨根问底,好奇心异常强烈,。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的教学,通过课堂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势把学生带入探究客观规律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形象变为抽象。
在讲浮力时,我准备了一些杯子、勺子、鸡蛋和盐,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同学们,听我的口令,分步做实验,把看到的结果分别记录下来。待同学们准备好后,实验开始:(1)拿一个杯子,倒入半杯清水,轻轻放入一个鸡蛋。兴趣高涨的同学们立马忙活起来,发现鸡蛋在清水里是往下沉的。(2)往清水里慢慢添加盐。同学们听我号令按部就班,一边加盐一边轻轻搅拌,1勺,2勺......有一组动作较快的同学,兴奋地尖叫“鸡蛋浮起来了”,不一会功夫,其他小组都出现了这种情况。(3)另外拿2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入1/3清水,另一个杯子里倒入1/3的浓盐水,把清水小心倒入盐水中,不要搅拌,然后轻轻地把鸡蛋放入水中。这时,更奇妙的现象呈现在同学们眼前,鸡蛋竟然浮在盐水中,恰好在液体的中间。同学们对这三种现象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互相交流探究起来,发表了好多不成熟的见解,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我及时导入阿基米德定律,揭开谜底:(1)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实心物体下沉。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因此下沉。(2)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故会上浮。(3)当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鸡蛋的密度介于清水和盐水之间,故可以产生上述现象。
直观的课堂实验结果,常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习惯性地想去探究原因,弄明真相。同时,有了课堂实验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抽象定律概念的理解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