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曾勇夺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美国影片《大象》以其题材的特异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力在影坛独树一帜。导演桑特运用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精当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赋予影片深刻隽永的思想内涵,带给观众一次非同寻常的观影体验。
[关键词]叙事手法 人物形象 思想内涵 视听语言
美国电影《大象》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这部低成本投入、拍摄周期短、只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拍摄的独立制作影片,不仅一举搞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还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桑特出手不凡。以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讲述得撼人心魄,令人观后思绪连连,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
《大象》一片中,導演桑特不使用任何拍摄提纲,影片大部分内容是由演员即兴发挥。人物对话也由演员临时准备。以生活流的叙事手法淡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着重表现事件的经过。强调其突发性与偶然性,力图以不露编创者主观痕迹的方式讲述该枪击案发生的过程。
在叙事视点的选取上,影片大胆挑战传统时空表现手法,通过多个视点的设置,目击案发这一天校园的生活状态。不同人物经历的多个时间碎片被拼贴并置在一起,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念,使观众能够经由不同侧面观察感知这一事件的全貌,由此引发的思考与争议空间也更加丰富而多维。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之处还在于它的叙事结构。迥异于好莱坞类型片惯用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大象》全片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由“散”到“紧”的两段式对比结构,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仿佛是从平地蓦然升到了山巅,然而就在这山巅到来时全片也戛然而止。影片前半部分只是以轻松随意的镜头再现一所普通中学的校园生活即景:新的一天开始了,平凡而琐碎的学生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矛盾冲突出现。这样平淡的校园生活片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少有着“情节剧审美期待”的观众此时已失去耐心,但就在人们几欲离席而去时,影片的高潮点蓦然到来,叙事张力瞬间达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两名中学生突然在校园里开枪射杀了数名同学和老师。这一突发式悬念被精心设置在距离影片结束还不到半小时的时刻出现,而且就在观众对此目瞪口呆欲一探究竟时,全片已戛然止住。从极松弛到极紧张。这之间没有给予观众任何暗示与心理铺垫,一切都只是瞬间到来,这种由平淡冗长突然变得惊心动魄的叙事节奏带给观众的心理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影片的结尾,编导并未交待那对恋人的生死,这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开放式结尾使影片再一次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将猜测、争论与反思的空间留给观众。此外,影片还有一处匠心独运的圆形结构:片首画面表现的是空中流转变幻的云朵,片尾镜头是浓云遮蔽住太阳。两个内容相似的空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序幕与尾声,构成了一个精巧的圆形结构:表面上看,一切都复归了平静,突发事件已经结束,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从前。然而,这其中已发生怎样的巨变:数名无辜受戮者的生命已不能重来,两个行凶少年在剥夺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如花年华……震惊、痛惜、悲悯与反思等种种思绪与情感蕴蓄在这个圆形结构里,使影片意味深长。
二、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
影片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片中几乎没有核心人物,多个人物的生活片断被不断地交叉呈现。但其中不难发现,导演着墨较多的是几个与枪击案有着直接关联的人物:热心救人的黄衣少年约翰、枪击案制造者亚里克斯和艾里克、受害者之一的自闭女孩米歇尔以及一对甜蜜的小情侣。在行凶者与救人者之间又存在着多处对比:两个行凶者都是外貌俊秀的“非野蛮少年”,而热心救人者却显得形象憨朴:行凶者常身着冷色上衣。救人者却是暖色T恤:行凶者平时沉默寡言。好心的黄衣男孩却开朗健谈。相较其他人。导演更为着力刻划的是亚里克斯这个人物。他自身充满着矛盾与悖谬,令人骇异与困惑:俊美阴柔的外表与杀人不眨眼的冷酷形成了对比:此前他受别人欺凌时的隐忍与后来肆意杀戮的疯狂形成对比;他能弹一手婉转动听的贝多芬钢琴小品《致艾丽丝》,而谁能想到竟是这个文秀少年举枪制造惊天血案。以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进一步反衬人物的无理性与反人性,其产生的震撼效应与《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杀人后以弹琴自娱如出一辙。两个行凶少年的杀人行为似乎并无明确的逻辑动机,是因受到同学欺辱报复泄恨,还是由于迷恋杀人游戏所致?果真如此的话,亚里克斯杀死同伴又为了什么?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由此,该片依稀透露出西方电影追求现代性的某些印痕:强调人是一个复杂整体,左右人外部行动的常常是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因此人的行为往往具有偶发性、不可理喻性,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连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两个行凶者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人”,也正因此,他们那充满种种悖论与疑团的“问题少年形象”更为长久、震憾地刻在了观众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启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中学生出演该片,片中各人物的名字都是演员的真名。导演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真实与生活化。
三、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
《大象》一片系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改编。导演桑特曾言:“我们只想写意地表达,给观众留下几分思考的空间。”显然影片不仅仅是对科伦拜恩枪杀案全过程的如实再现,而是有着可供人们进行多维解读思考的题外之旨、象外之意,这也正是该片能赢得来自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深层原因所在。两名平时并无异样表现的中学生在没有明确作案动机的情况下突然制造惊天血案,这种反社会、反人性的青少年心理异端性在震惊全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峻思考。当今美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率日趋上升,校园枪击案屡见报端,惨剧的一再发生证明这已不单是作案者个人的性格悲剧,更是应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悲剧、人性悲剧。当代社会,紧张单调、流程式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个体也变得更为封闭与自我,人性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而美国文化中大力倡导的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价值观念一旦被过分张扬。人格畸变与极端行为就不可避免。尤其是青少年这一族群正处于精神躁动、情感脆弱、心灵迷惘的特定人生阶段。如果缺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其累积的心理负面情绪和心灵创伤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与抚慰。耸人听闻的“异端”行为就将变成现实。片中的行凶者之一亚里克斯就是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只与同性恋伙伴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平时少与他人交往。时不时还受到同学的欺辱。封闭的生活空间、另 类的情感世界、受欺后一次次的隐忍与愤怒压抑在心里,这些都可能成为他日后疯狂行为的诱发因子。另一个行凶少年艾里克平时嗜好在电子游戏机上玩杀人游戏,休闲娱乐业应如何避免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诱导?影片也有意无意地将反思的触角指向了它们。《大象》一片以客观平实、不动声色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引向了形而上层面的感受与思考,这显然比一些纯写实的状态电影要深刻得多。该片以黑马姿态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虽属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四、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
通过乘坐《大象》这趟行程短促的光影列车,观众仿佛亲临了科伦拜恩枪击案的现场。这种强烈的纪实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的长镜头跟拍手法,这是《大象》一片最显著的镜头语言特点,也是这部独立制片电影“去好莱坞化”的又一表征。长镜头跟随在黄衣少年约翰的身后,见证了他奔走呼告人们不要走进教学楼的热心与善良。同样是长镜头,也目击了亚里克斯与艾里克身穿迷彩、手持猎枪肆意杀戮的血腥一幕。在冷静客观的长镜头缓慢地游移中,他仿佛在低声示意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可是不要急于下任何结论。一部深具魅力的影视作品往往是众多电影语言的交融渗透,而非单个镜头语言的展现《大象》一片除去长镜头外,还运用了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例如采用仰视镜头拍下两个行凶少年在杀人路线图上比比划划的场面,使这两个文秀少年的面目一下子变得狰狞起来。行凶者四处搜索目标时镜头从他的视点向四周望去,这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主观镜头之一。当行凶者搜索着目标、向固定镜头走来时,画面呈现出模模糊糊的虚像,当他走到镜头前,画面由模糊转为清晰,这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也是契合一致的。《大象》一片虽以长镜头的纪实风格见长,但片中也出现了几处运用精当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将两个少年在行凶路线图上比划的镜头与他们持枪杀人的镜头交错剪辑在一起的平行蒙太奇。影片首尾出现的空镜头构成了复现蒙太奇。赋予影片以深邃的意蕴。片尾的浓云蔽日镜头同时也是一个隐喻蒙太奇,暗喻该事件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久久难以散去。此外,片中还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亞里克斯在冷冻室用枪指着两个小情侣,口中念着《天生杀人狂》中的点将游戏,他身旁是挂着的死猪肉。这死猪肉就是一处精心设计的修词性代码,暗喻那对情侣待人宰割的处境。除去镜头语言的显著特色外,该片的光色处理也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艺术张力。从始至终。映入观众眼帘的大多是浓黄、葱绿等种种饱和度较强、给人以明丽愉悦感的暖色调,只是在很少几处例如片尾才出现浅蓝与淡白的冷色调。以暖色调为主间或插入冷色调以形成对比,这与影片从和缓中陡起高潮的情绪基调是紧密契合的。在光影设计上,影片并没有采用好莱坞犯罪片惯用的低调照明,而是使用自然光与高调照明,与暖色调结合在一起,为影片营造出与事件性质反差极大的温暖阳光感,大大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张力。相较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在影片中则较为弱化:人物对白少,几乎无逻辑性对话,即使有也只是生活中随意的口语,而且影片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配乐,直到片尾,配合浓云蔽日的画面,行凶者之一亚里克斯曾弹过的那支钢琴曲柔曼地流淌而出,声画平行中观影者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大象》的编导以其新颖的艺术表现力使影片呈现出别具特色的风格特质。除了枪击案发生的时刻,整部影片几乎都是在一种淡定、徐缓、乃至闲适的氛围中从容推进。一个个似乎随意组接在一起、精致秀丽的镜头以从容舒缓的节奏从观众眼前滑过,就在观众已习以为常甚至开始审美疲劳的时候,全片的高潮陡然而至,此前平行发展着的多条叙事线霎时齐聚在这一刻,如同多条正沿着不同路径徐徐流淌着的小溪突然问汇入了惊涛骇浪之中。奇峰突起,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给予观众的心理冲击是何等的猛烈!艾柯的电影代码分层理论指出,一部影片的色调处理、运镜方式、剪接技巧等共同营构出全片的情调代码。据此而论,在《大象》一片中,导演以“写意”手法娴熟地调度着全片的光色变化、镜头语言、叙事角度等种种情调代码,使影片呈现出由松到紧、从平缓到激烈、前后两部分格调迥异的独特韵致,如同从和缓流动的水波中陡然耸起的惊天巨浪,深刻地印在了观众的观影记忆中,久久难忘……
[关键词]叙事手法 人物形象 思想内涵 视听语言
美国电影《大象》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这部低成本投入、拍摄周期短、只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拍摄的独立制作影片,不仅一举搞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还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桑特出手不凡。以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讲述得撼人心魄,令人观后思绪连连,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一、新颖独到的叙事手法
《大象》一片中,導演桑特不使用任何拍摄提纲,影片大部分内容是由演员即兴发挥。人物对话也由演员临时准备。以生活流的叙事手法淡化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着重表现事件的经过。强调其突发性与偶然性,力图以不露编创者主观痕迹的方式讲述该枪击案发生的过程。
在叙事视点的选取上,影片大胆挑战传统时空表现手法,通过多个视点的设置,目击案发这一天校园的生活状态。不同人物经历的多个时间碎片被拼贴并置在一起,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念,使观众能够经由不同侧面观察感知这一事件的全貌,由此引发的思考与争议空间也更加丰富而多维。影片令人耳目一新之处还在于它的叙事结构。迥异于好莱坞类型片惯用的戏剧化结构模式,《大象》全片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由“散”到“紧”的两段式对比结构,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仿佛是从平地蓦然升到了山巅,然而就在这山巅到来时全片也戛然而止。影片前半部分只是以轻松随意的镜头再现一所普通中学的校园生活即景:新的一天开始了,平凡而琐碎的学生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矛盾冲突出现。这样平淡的校园生活片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少有着“情节剧审美期待”的观众此时已失去耐心,但就在人们几欲离席而去时,影片的高潮点蓦然到来,叙事张力瞬间达到了极致: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两名中学生突然在校园里开枪射杀了数名同学和老师。这一突发式悬念被精心设置在距离影片结束还不到半小时的时刻出现,而且就在观众对此目瞪口呆欲一探究竟时,全片已戛然止住。从极松弛到极紧张。这之间没有给予观众任何暗示与心理铺垫,一切都只是瞬间到来,这种由平淡冗长突然变得惊心动魄的叙事节奏带给观众的心理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影片的结尾,编导并未交待那对恋人的生死,这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的开放式结尾使影片再一次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将猜测、争论与反思的空间留给观众。此外,影片还有一处匠心独运的圆形结构:片首画面表现的是空中流转变幻的云朵,片尾镜头是浓云遮蔽住太阳。两个内容相似的空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的序幕与尾声,构成了一个精巧的圆形结构:表面上看,一切都复归了平静,突发事件已经结束,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从前。然而,这其中已发生怎样的巨变:数名无辜受戮者的生命已不能重来,两个行凶少年在剥夺他人生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如花年华……震惊、痛惜、悲悯与反思等种种思绪与情感蕴蓄在这个圆形结构里,使影片意味深长。
二、真实生动的人物塑造
影片令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片中几乎没有核心人物,多个人物的生活片断被不断地交叉呈现。但其中不难发现,导演着墨较多的是几个与枪击案有着直接关联的人物:热心救人的黄衣少年约翰、枪击案制造者亚里克斯和艾里克、受害者之一的自闭女孩米歇尔以及一对甜蜜的小情侣。在行凶者与救人者之间又存在着多处对比:两个行凶者都是外貌俊秀的“非野蛮少年”,而热心救人者却显得形象憨朴:行凶者常身着冷色上衣。救人者却是暖色T恤:行凶者平时沉默寡言。好心的黄衣男孩却开朗健谈。相较其他人。导演更为着力刻划的是亚里克斯这个人物。他自身充满着矛盾与悖谬,令人骇异与困惑:俊美阴柔的外表与杀人不眨眼的冷酷形成了对比:此前他受别人欺凌时的隐忍与后来肆意杀戮的疯狂形成对比;他能弹一手婉转动听的贝多芬钢琴小品《致艾丽丝》,而谁能想到竟是这个文秀少年举枪制造惊天血案。以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进一步反衬人物的无理性与反人性,其产生的震撼效应与《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杀人后以弹琴自娱如出一辙。两个行凶少年的杀人行为似乎并无明确的逻辑动机,是因受到同学欺辱报复泄恨,还是由于迷恋杀人游戏所致?果真如此的话,亚里克斯杀死同伴又为了什么?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由此,该片依稀透露出西方电影追求现代性的某些印痕:强调人是一个复杂整体,左右人外部行动的常常是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因此人的行为往往具有偶发性、不可理喻性,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连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两个行凶者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复杂人”,也正因此,他们那充满种种悖论与疑团的“问题少年形象”更为长久、震憾地刻在了观众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启用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中学生出演该片,片中各人物的名字都是演员的真名。导演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真实与生活化。
三、意蕴深刻的思想内涵
《大象》一片系根据1999年美国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改编。导演桑特曾言:“我们只想写意地表达,给观众留下几分思考的空间。”显然影片不仅仅是对科伦拜恩枪杀案全过程的如实再现,而是有着可供人们进行多维解读思考的题外之旨、象外之意,这也正是该片能赢得来自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深层原因所在。两名平时并无异样表现的中学生在没有明确作案动机的情况下突然制造惊天血案,这种反社会、反人性的青少年心理异端性在震惊全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峻思考。当今美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率日趋上升,校园枪击案屡见报端,惨剧的一再发生证明这已不单是作案者个人的性格悲剧,更是应引起全社会重视的社会悲剧、人性悲剧。当代社会,紧张单调、流程式的工作与生活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个体也变得更为封闭与自我,人性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而美国文化中大力倡导的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价值观念一旦被过分张扬。人格畸变与极端行为就不可避免。尤其是青少年这一族群正处于精神躁动、情感脆弱、心灵迷惘的特定人生阶段。如果缺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其累积的心理负面情绪和心灵创伤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与抚慰。耸人听闻的“异端”行为就将变成现实。片中的行凶者之一亚里克斯就是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少年,他只与同性恋伙伴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平时少与他人交往。时不时还受到同学的欺辱。封闭的生活空间、另 类的情感世界、受欺后一次次的隐忍与愤怒压抑在心里,这些都可能成为他日后疯狂行为的诱发因子。另一个行凶少年艾里克平时嗜好在电子游戏机上玩杀人游戏,休闲娱乐业应如何避免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诱导?影片也有意无意地将反思的触角指向了它们。《大象》一片以客观平实、不动声色的电影语言将观众引向了形而上层面的感受与思考,这显然比一些纯写实的状态电影要深刻得多。该片以黑马姿态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虽属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四、运用精当的视听语言
通过乘坐《大象》这趟行程短促的光影列车,观众仿佛亲临了科伦拜恩枪击案的现场。这种强烈的纪实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的长镜头跟拍手法,这是《大象》一片最显著的镜头语言特点,也是这部独立制片电影“去好莱坞化”的又一表征。长镜头跟随在黄衣少年约翰的身后,见证了他奔走呼告人们不要走进教学楼的热心与善良。同样是长镜头,也目击了亚里克斯与艾里克身穿迷彩、手持猎枪肆意杀戮的血腥一幕。在冷静客观的长镜头缓慢地游移中,他仿佛在低声示意我们:这一切都是真的,可是不要急于下任何结论。一部深具魅力的影视作品往往是众多电影语言的交融渗透,而非单个镜头语言的展现《大象》一片除去长镜头外,还运用了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例如采用仰视镜头拍下两个行凶少年在杀人路线图上比比划划的场面,使这两个文秀少年的面目一下子变得狰狞起来。行凶者四处搜索目标时镜头从他的视点向四周望去,这是全片为数不多的主观镜头之一。当行凶者搜索着目标、向固定镜头走来时,画面呈现出模模糊糊的虚像,当他走到镜头前,画面由模糊转为清晰,这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也是契合一致的。《大象》一片虽以长镜头的纪实风格见长,但片中也出现了几处运用精当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将两个少年在行凶路线图上比划的镜头与他们持枪杀人的镜头交错剪辑在一起的平行蒙太奇。影片首尾出现的空镜头构成了复现蒙太奇。赋予影片以深邃的意蕴。片尾的浓云蔽日镜头同时也是一个隐喻蒙太奇,暗喻该事件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久久难以散去。此外,片中还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亞里克斯在冷冻室用枪指着两个小情侣,口中念着《天生杀人狂》中的点将游戏,他身旁是挂着的死猪肉。这死猪肉就是一处精心设计的修词性代码,暗喻那对情侣待人宰割的处境。除去镜头语言的显著特色外,该片的光色处理也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艺术张力。从始至终。映入观众眼帘的大多是浓黄、葱绿等种种饱和度较强、给人以明丽愉悦感的暖色调,只是在很少几处例如片尾才出现浅蓝与淡白的冷色调。以暖色调为主间或插入冷色调以形成对比,这与影片从和缓中陡起高潮的情绪基调是紧密契合的。在光影设计上,影片并没有采用好莱坞犯罪片惯用的低调照明,而是使用自然光与高调照明,与暖色调结合在一起,为影片营造出与事件性质反差极大的温暖阳光感,大大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张力。相较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在影片中则较为弱化:人物对白少,几乎无逻辑性对话,即使有也只是生活中随意的口语,而且影片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任何配乐,直到片尾,配合浓云蔽日的画面,行凶者之一亚里克斯曾弹过的那支钢琴曲柔曼地流淌而出,声画平行中观影者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
《大象》的编导以其新颖的艺术表现力使影片呈现出别具特色的风格特质。除了枪击案发生的时刻,整部影片几乎都是在一种淡定、徐缓、乃至闲适的氛围中从容推进。一个个似乎随意组接在一起、精致秀丽的镜头以从容舒缓的节奏从观众眼前滑过,就在观众已习以为常甚至开始审美疲劳的时候,全片的高潮陡然而至,此前平行发展着的多条叙事线霎时齐聚在这一刻,如同多条正沿着不同路径徐徐流淌着的小溪突然问汇入了惊涛骇浪之中。奇峰突起,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给予观众的心理冲击是何等的猛烈!艾柯的电影代码分层理论指出,一部影片的色调处理、运镜方式、剪接技巧等共同营构出全片的情调代码。据此而论,在《大象》一片中,导演以“写意”手法娴熟地调度着全片的光色变化、镜头语言、叙事角度等种种情调代码,使影片呈现出由松到紧、从平缓到激烈、前后两部分格调迥异的独特韵致,如同从和缓流动的水波中陡然耸起的惊天巨浪,深刻地印在了观众的观影记忆中,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