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里开花墙外香”,曾经到过回郭镇取经的温州、无锡等地现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今天的回郭镇在河南却影响甚微,这是一个多少有些酸涩的结局。
[编者]
回郭在哪里?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唐突。因为,回郭淡出人们的记忆已经很久。这个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从上世纪40年代的北方“小上海”,到70年代的全国学回郭,到80年代引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再到90年代末遭遇重创后走向低迷。回郭镇60年的历史荣光,早已变成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60年,整整一个甲子,回望回郭镇的来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本刊试图用这样一篇不加述评而近乎白描的文字,来掸去回郭镇的历史尘埃,目的就是能够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
今天,关于回郭镇的悬疑只有一个——到底是谁“扼杀”了回郭?
是市场的利器?
是政府之手?
还是回郭人自己?
眼下,隶属河南省巩义市的回郭镇正酝酿一股新生力量。
7月2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位于回郭镇的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正积极运作,有望年内上市。同时,属河南大型国有企业的永煤集团正和回郭镇有关方面积极接触。
这是自上世纪末回郭走上式微之路后,久违的带有澎湃动力的发展信号。
曾经,回郭镇不乏辉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许多学者考证的结论都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包括大邱庄、南街村等发展民营企业的做法,都是在学习回郭镇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郭镇,可谓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但上世纪90年代末,回郭镇则开始式微。
回郭镇原文化馆馆长杨树林见证了回郭镇民营企业的萌动和兴盛,他说,“回郭镇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商业的萌动和成长直接见证了新中国民营经济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其何以兴,又何以衰?解读回郭匆忙脚步,不由令人唏嘘。
回郭镇的春天
在回郭镇人看来,他们之所以不像农业大省河南其他地方的农民那样祖祖辈辈种地,是被逼的,原因是当地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仅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另外,回郭镇恰好依傍伊洛河,水路运输发达的状况,为回郭镇提供了经商的便利。
但是,回郭镇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也并非自发而成,实际上和一个名叫李显白的人渊源甚深。
清末民初,为发展民族工业,以李显白为首的革新派人士率先在回郭镇创办了公立学校,并设棉纺织工厂,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学校的筹建,得到了当地士农工商的极力拥护,“大众奔走相告,提泥搬瓦,既落成,婦孺老幼,以入学为荣,工厂门庭若市”。
如此,以学校和纺织厂为依托,到20世纪30年代,回郭镇各种商号、客栈、饭店、手工业作坊等应运而生,是为中国近代民营经济的发轫和雏形。其中,以卷烟业发展最为迅猛,到20世纪40年代,烟厂最多时达48家,其中部分还实现了机械化。
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是,当时的卷烟机械都是木柄的,需要来回地摇,聪明的回郭镇人将之加工成了铁柄,生产能力随之扶摇直上,遥遥领先当时的同行。
以卷烟业为基础,纺织业、印刷业、粮业、花行、药店、杂货店、京货估衣、客栈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一街两行,一个相当繁荣的工商名镇雏形初显。
据介绍,目前,河南省最大的卷烟工业企业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烟草集团——新郑烟草集团就诞生于回郭镇,原名是回郭镇新中卷烟厂,后因需要划归国有,搬至新郑。
同时,回郭镇在老企业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铁工厂、炸药厂等企业,由于这些厂规模大、技术成熟、工人操作熟练,因国家需要先后转为国有企业。
在20世纪40年代末,回郭镇工商业已相当红火,发展成了声名远扬的物资集散地,逢五、逢十集市,上市人数多达三四万人,商贾云集,以致有“小上海”之美誉,电影《回郭镇的春天》对当时的繁荣做了详尽描述。
目光敏锐、敢想敢干,回郭镇人开风气之先成就了自己备受推崇的地位。
回郭镇的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当时多个邻县如登封、偃师等地的群众说“去街上”,指的就是回郭镇的商业街。尽管有些人去趟“街上”需要跋涉百多里,却乐此不疲。
步入黄金年代
1974年10月,回郭镇的社队企业已发展到了57个,全镇到处厂房林立。一些农户家里买了拖拉机,农村浇地和耕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当时,“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尚未散去,“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喧嚣依然存在。
回郭镇的富庶和特立独行让人吃惊,河南省决策者知情后随即派《河南日报》记者调查,并发表了关于回郭镇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后来,该文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和批示。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转发了该文,指出“回郭镇人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
由此,回郭镇享誉海内外,2年内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外宾。
据当时回郭镇政府负责接待工作的李文奎介绍,接待工作开始于1974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镇里、市里还为此专门建了不少招待所。回郭镇精神和社队企业的运作方法因此得以传播开来。
而回郭镇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大水有关。
1982年8月,伊洛河涨水,回郭镇7个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间,许多建在低洼处的社队企业遭受重创。
同时,改革开放战略已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已悄然变化,精明的回郭镇人看到了机遇。
凭借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郭镇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废墟上盖上简陋的厂房,购买机器,开始了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些村民则合伙办起了签订有股份协议的股份制企业。一时间,民营经济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镇涌现。
根据《巩县志》(巩义市原名巩县)记载:他们变围绕农业办工业为围绕市场办工业,走出封闭的农业框架,开始办起了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机械、化工、化纤、轻纺、海绵设备、钢板、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厂,在很短时间内就开办工厂1691家。
“目前回郭镇最为有名的四大支柱企业——明泰、顺源、鑫隆和万达公司,都是那个时候起步的。”回郭镇原办公室主任孙志威老人介绍说。
时间走到1984年,回郭镇工农业总产值在河南省乡镇中第一个突破亿元大关。当年,河南省军区还在回郭镇召开了民兵带头致富现场会,时任省长何竹康、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均亲临现场指导。
借着这次会议的东风,回郭镇的民营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呈现出了“家家办工厂,户户机器响,老少齐上阵,妇孺闯市场”的蓬勃发展局面,逐渐形成了经营销售玻璃纱、棉纱、废塑料、废铝线、废铜等电线电缆原料专业市场,那时仅生产电线电缆的个体厂家就有1000多个,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生产和产品集散地。
据统计,回郭镇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而此时,邓小平同志刚刚南巡讲话不久,包括很多南方城市的个体、民营企业也刚刚起步,还处在小理发店、小餐饮店的起步阶段。
发轫早、成长快,回郭镇成为当时全国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领跑全国经济潮流。
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开始流传。
1992年可谓回郭镇发展的一个顶峰,但也正是这一年,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回郭镇却因质量问题遭受假电线电缆风波,开始了无奈的下滑之路。当时造成巨大破坏力的影响,至今依然痕迹深深,像针一样扎在回郭人的心上。
与此同时,在苏南等地,经过数次到中原取经后的近20年培育,回郭镇精神在当地已扎下了根,民营经济尽显蓬勃生机。
几年之后,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回郭镇,其光芒逐渐为后来者所掩盖,最终走上了左冲右突的新的求索之路。
回郭镇经验
2005年6月,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巩义市再次以位居第63位的成绩入围。这是巩义市第7次位列全国百强县,作为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样本,巩义市被称为“中原第一县”。
以“乡乡有企业、村村办工厂”所呈现的民营经济的繁荣,和以民营经济为经济支柱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巩义发展被当成一种模式,在河南省推广。
“‘巩义模式’是源自回郭镇的。”谈起昔日的辉煌,回郭镇人脸上洋溢着自豪。
然而,在巩义名声大噪的今天,曾盛名一时的回郭镇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除了一些人至今仍能记住假电线电缆事件外,回郭镇似乎已从人们的视野消失了。
但有一個事实不容回避,“回郭镇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确实影响了整个巩义的发展。”一位老巩义人说。
上世纪50年代,趁着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机遇,回郭镇建立了新中烟厂、铁工厂、炸药厂。到60年代,铁工厂、炸药厂先后被巩义市收归国有,成为后来的巩义机械厂和103厂,成就了巩义早期的工业基础。
影响不止巩义一地,提起回郭镇,无锡人、温州人、上海人……都很感激。
在一本无锡人所著的《走在全国的前列》一书中,这样写着:“无锡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第一的成就,是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到回郭镇参观学习过,受到那里的社队企业的启迪,而后又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这种社队企业。”
事实已经得到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现在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起源,就来自回郭镇。
如果不是上海人自己坦言,大概不会有人相信,回郭镇对上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海地方工业志》中,明确标明:关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回郭镇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对崇明的社队企业发展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光港澳旅游团和国际友人就接待了50多个,全国有29个省份连续不断地组团来参观学习。一天少则五六百人,多则可达两三千人!”回郭镇原党委书记刘志刚回忆起当年的盛景,仍然非常激动。
为迎接每天大量的参观团,回郭镇特别成立了一个50多人的接待站。至此,全国掀起了学习回郭镇的高潮,随着一批批参观团的到来,回郭镇经验如种子般洒向全国,遍地开花。
重创之下的式微
这是一个有些酸涩的结局——墙内开花墙外香。
后来曾经到过回郭镇取经的温州、无锡等地现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但作为源头的回郭镇在河南却影响甚微。
曾经盛极一时并让回郭镇人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的电线电缆产业,也因假电线电缆事件而萧条不堪。
回郭镇人曾把它主要归结于地方的环境,并举例说,温州鞋出事后,当地政府合理地给予规范、管理,温州得以成功转型。而1992年,回郭镇假电线电缆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几乎天天来打假,一连打了3年。”当地一些老人回忆说。为此,回郭镇还专门成立了电线电缆工商所,对电线电缆企业生产进行审查,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关停。
现在看来,此举虽然对回郭镇的民营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或伤害了当地电线电缆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和南方相关部门的一边打击假冒伪劣,一边扶持引导生产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只打假而不扶持,回郭镇电线电缆行业从精神到行动都惨遭重创。”当地一些老人说。
而因为打假,回郭镇不得已选择转产、从零起步,因此耽误了壮大的最佳时机,分析人士说这应归结为回郭镇为什么没有做大的根本原因。
回郭镇一些当地企业家接受采访时认为,事实上多年来,回郭镇这个金字招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商业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打击则加重了它的负重,“走得更艰难”。
此外,区域条件和观念也使回郭镇人备感失落。温州处于开放的沿海地带,那里具有相对自由的商业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而且,沿海地区后来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也为民营经济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回郭镇也有开放的机遇,《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一文发表之后,中央曾对回郭镇批示“对外开放”。正是这个政策,才出现了全国各地纷纷组团前往回郭镇考察的现象,才使回郭镇有辐射全国的影响,但回郭镇此后却因种种原因失去了迅猛发展的机会。
时移势易,由辉煌而式微,回郭镇走到了今天,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编者]
回郭在哪里?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唐突。因为,回郭淡出人们的记忆已经很久。这个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从上世纪40年代的北方“小上海”,到70年代的全国学回郭,到80年代引领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再到90年代末遭遇重创后走向低迷。回郭镇60年的历史荣光,早已变成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60年,整整一个甲子,回望回郭镇的来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本刊试图用这样一篇不加述评而近乎白描的文字,来掸去回郭镇的历史尘埃,目的就是能够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
今天,关于回郭镇的悬疑只有一个——到底是谁“扼杀”了回郭?
是市场的利器?
是政府之手?
还是回郭人自己?
眼下,隶属河南省巩义市的回郭镇正酝酿一股新生力量。
7月28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位于回郭镇的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正积极运作,有望年内上市。同时,属河南大型国有企业的永煤集团正和回郭镇有关方面积极接触。
这是自上世纪末回郭走上式微之路后,久违的带有澎湃动力的发展信号。
曾经,回郭镇不乏辉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许多学者考证的结论都是——“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包括大邱庄、南街村等发展民营企业的做法,都是在学习回郭镇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郭镇,可谓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但上世纪90年代末,回郭镇则开始式微。
回郭镇原文化馆馆长杨树林见证了回郭镇民营企业的萌动和兴盛,他说,“回郭镇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商业的萌动和成长直接见证了新中国民营经济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其何以兴,又何以衰?解读回郭匆忙脚步,不由令人唏嘘。
回郭镇的春天
在回郭镇人看来,他们之所以不像农业大省河南其他地方的农民那样祖祖辈辈种地,是被逼的,原因是当地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仅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另外,回郭镇恰好依傍伊洛河,水路运输发达的状况,为回郭镇提供了经商的便利。
但是,回郭镇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也并非自发而成,实际上和一个名叫李显白的人渊源甚深。
清末民初,为发展民族工业,以李显白为首的革新派人士率先在回郭镇创办了公立学校,并设棉纺织工厂,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学校的筹建,得到了当地士农工商的极力拥护,“大众奔走相告,提泥搬瓦,既落成,婦孺老幼,以入学为荣,工厂门庭若市”。
如此,以学校和纺织厂为依托,到20世纪30年代,回郭镇各种商号、客栈、饭店、手工业作坊等应运而生,是为中国近代民营经济的发轫和雏形。其中,以卷烟业发展最为迅猛,到20世纪40年代,烟厂最多时达48家,其中部分还实现了机械化。
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是,当时的卷烟机械都是木柄的,需要来回地摇,聪明的回郭镇人将之加工成了铁柄,生产能力随之扶摇直上,遥遥领先当时的同行。
以卷烟业为基础,纺织业、印刷业、粮业、花行、药店、杂货店、京货估衣、客栈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一街两行,一个相当繁荣的工商名镇雏形初显。
据介绍,目前,河南省最大的卷烟工业企业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烟草集团——新郑烟草集团就诞生于回郭镇,原名是回郭镇新中卷烟厂,后因需要划归国有,搬至新郑。
同时,回郭镇在老企业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铁工厂、炸药厂等企业,由于这些厂规模大、技术成熟、工人操作熟练,因国家需要先后转为国有企业。
在20世纪40年代末,回郭镇工商业已相当红火,发展成了声名远扬的物资集散地,逢五、逢十集市,上市人数多达三四万人,商贾云集,以致有“小上海”之美誉,电影《回郭镇的春天》对当时的繁荣做了详尽描述。
目光敏锐、敢想敢干,回郭镇人开风气之先成就了自己备受推崇的地位。
回郭镇的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当时多个邻县如登封、偃师等地的群众说“去街上”,指的就是回郭镇的商业街。尽管有些人去趟“街上”需要跋涉百多里,却乐此不疲。
步入黄金年代
1974年10月,回郭镇的社队企业已发展到了57个,全镇到处厂房林立。一些农户家里买了拖拉机,农村浇地和耕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当时,“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尚未散去,“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喧嚣依然存在。
回郭镇的富庶和特立独行让人吃惊,河南省决策者知情后随即派《河南日报》记者调查,并发表了关于回郭镇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后来,该文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和批示。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转发了该文,指出“回郭镇人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
由此,回郭镇享誉海内外,2年内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外宾。
据当时回郭镇政府负责接待工作的李文奎介绍,接待工作开始于1974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镇里、市里还为此专门建了不少招待所。回郭镇精神和社队企业的运作方法因此得以传播开来。
而回郭镇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大水有关。
1982年8月,伊洛河涨水,回郭镇7个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间,许多建在低洼处的社队企业遭受重创。
同时,改革开放战略已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已悄然变化,精明的回郭镇人看到了机遇。
凭借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郭镇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废墟上盖上简陋的厂房,购买机器,开始了以家庭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些村民则合伙办起了签订有股份协议的股份制企业。一时间,民营经济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镇涌现。
根据《巩县志》(巩义市原名巩县)记载:他们变围绕农业办工业为围绕市场办工业,走出封闭的农业框架,开始办起了电线电缆、家用电器、机械、化工、化纤、轻纺、海绵设备、钢板、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厂,在很短时间内就开办工厂1691家。
“目前回郭镇最为有名的四大支柱企业——明泰、顺源、鑫隆和万达公司,都是那个时候起步的。”回郭镇原办公室主任孙志威老人介绍说。
时间走到1984年,回郭镇工农业总产值在河南省乡镇中第一个突破亿元大关。当年,河南省军区还在回郭镇召开了民兵带头致富现场会,时任省长何竹康、省军区司令员战景武均亲临现场指导。
借着这次会议的东风,回郭镇的民营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呈现出了“家家办工厂,户户机器响,老少齐上阵,妇孺闯市场”的蓬勃发展局面,逐渐形成了经营销售玻璃纱、棉纱、废塑料、废铝线、废铜等电线电缆原料专业市场,那时仅生产电线电缆的个体厂家就有1000多个,成为全国最有名的生产和产品集散地。
据统计,回郭镇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而此时,邓小平同志刚刚南巡讲话不久,包括很多南方城市的个体、民营企业也刚刚起步,还处在小理发店、小餐饮店的起步阶段。
发轫早、成长快,回郭镇成为当时全国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领跑全国经济潮流。
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开始流传。
1992年可谓回郭镇发展的一个顶峰,但也正是这一年,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回郭镇却因质量问题遭受假电线电缆风波,开始了无奈的下滑之路。当时造成巨大破坏力的影响,至今依然痕迹深深,像针一样扎在回郭人的心上。
与此同时,在苏南等地,经过数次到中原取经后的近20年培育,回郭镇精神在当地已扎下了根,民营经济尽显蓬勃生机。
几年之后,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回郭镇,其光芒逐渐为后来者所掩盖,最终走上了左冲右突的新的求索之路。
回郭镇经验
2005年6月,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巩义市再次以位居第63位的成绩入围。这是巩义市第7次位列全国百强县,作为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样本,巩义市被称为“中原第一县”。
以“乡乡有企业、村村办工厂”所呈现的民营经济的繁荣,和以民营经济为经济支柱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巩义发展被当成一种模式,在河南省推广。
“‘巩义模式’是源自回郭镇的。”谈起昔日的辉煌,回郭镇人脸上洋溢着自豪。
然而,在巩义名声大噪的今天,曾盛名一时的回郭镇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除了一些人至今仍能记住假电线电缆事件外,回郭镇似乎已从人们的视野消失了。
但有一個事实不容回避,“回郭镇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确实影响了整个巩义的发展。”一位老巩义人说。
上世纪50年代,趁着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机遇,回郭镇建立了新中烟厂、铁工厂、炸药厂。到60年代,铁工厂、炸药厂先后被巩义市收归国有,成为后来的巩义机械厂和103厂,成就了巩义早期的工业基础。
影响不止巩义一地,提起回郭镇,无锡人、温州人、上海人……都很感激。
在一本无锡人所著的《走在全国的前列》一书中,这样写着:“无锡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第一的成就,是因为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到回郭镇参观学习过,受到那里的社队企业的启迪,而后又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这种社队企业。”
事实已经得到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现在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起源,就来自回郭镇。
如果不是上海人自己坦言,大概不会有人相信,回郭镇对上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上海地方工业志》中,明确标明:关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回郭镇公社发展社队企业的调查报告,对崇明的社队企业发展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光港澳旅游团和国际友人就接待了50多个,全国有29个省份连续不断地组团来参观学习。一天少则五六百人,多则可达两三千人!”回郭镇原党委书记刘志刚回忆起当年的盛景,仍然非常激动。
为迎接每天大量的参观团,回郭镇特别成立了一个50多人的接待站。至此,全国掀起了学习回郭镇的高潮,随着一批批参观团的到来,回郭镇经验如种子般洒向全国,遍地开花。
重创之下的式微
这是一个有些酸涩的结局——墙内开花墙外香。
后来曾经到过回郭镇取经的温州、无锡等地现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但作为源头的回郭镇在河南却影响甚微。
曾经盛极一时并让回郭镇人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的电线电缆产业,也因假电线电缆事件而萧条不堪。
回郭镇人曾把它主要归结于地方的环境,并举例说,温州鞋出事后,当地政府合理地给予规范、管理,温州得以成功转型。而1992年,回郭镇假电线电缆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几乎天天来打假,一连打了3年。”当地一些老人回忆说。为此,回郭镇还专门成立了电线电缆工商所,对电线电缆企业生产进行审查,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关停。
现在看来,此举虽然对回郭镇的民营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或伤害了当地电线电缆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和南方相关部门的一边打击假冒伪劣,一边扶持引导生产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只打假而不扶持,回郭镇电线电缆行业从精神到行动都惨遭重创。”当地一些老人说。
而因为打假,回郭镇不得已选择转产、从零起步,因此耽误了壮大的最佳时机,分析人士说这应归结为回郭镇为什么没有做大的根本原因。
回郭镇一些当地企业家接受采访时认为,事实上多年来,回郭镇这个金字招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商业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打击则加重了它的负重,“走得更艰难”。
此外,区域条件和观念也使回郭镇人备感失落。温州处于开放的沿海地带,那里具有相对自由的商业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而且,沿海地区后来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也为民营经济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回郭镇也有开放的机遇,《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一文发表之后,中央曾对回郭镇批示“对外开放”。正是这个政策,才出现了全国各地纷纷组团前往回郭镇考察的现象,才使回郭镇有辐射全国的影响,但回郭镇此后却因种种原因失去了迅猛发展的机会。
时移势易,由辉煌而式微,回郭镇走到了今天,让很多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