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组织的目标管理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的核心命题,就是保持“企业目标”与“员工意愿”之间的均衡,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巴纳德的思想,如果企业目标不能实现,员工意愿就激发不起来;反之,如果员工没有意愿,企业目标也实现不了;两者互为条件。管理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目标”和“意愿”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依靠“制度理性”,建立“目标管理责任体系”,激励和约束全体员工为企业目标作贡献。
  
  确立共同的目标
  
  如今,企业的共同目标已经从单纯“满足市场需求”,转向“市场竞争”、“争夺市场”,或者说“按照市场的需求,展开有效的竞争”。按照科特勒的说法,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营销组织”。企业必须把所有的力量整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争夺市场。
  
  明确战略目标
  按照“市场需求”展开竞争,本质上是一个“战略”的命题。企业的共同目标,应该从“战略”或“竞争战略”出发。一般而言,战略是企业最高领导人的一种智慧和见解,一种远见卓识。为了把这种“思维形态”的智慧和见解转化为有组织的行动,就必须借助于“概念”表达出来,表达为“战略意图”和“战略主题”。
  第一,明确“战略意图”或“战略的结果目标”。企业领导阶层需要明确告诉全体员工,应该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结果。GE公司在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明确提出“要在每个领域都成为数一数二的领导者,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公司”,这就是GE公司的“战略意图”。“战略意图”就是企业所追求的某种竞争位势或市场地位。类似地,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战略意图”是“把目标集中于那些关键业务,通过向顾客提供健康和个性化的卓越服务,成为业内第一或第二”。
  只有清晰地把战略意图“概念化”,才能使组织成员知道企业领导人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道理何在、有何意义,以及能否实现这种战略意图,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才能使组织成员确信自己的投入愿意及其程度。同样,企业领导阶层才能明确预期的战略结果和意义,才能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等等。比如,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组织者,为了把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提出的“战略性概念”是“在某一时刻把一个人放到月球上”。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表述方式了。这些表述提纲挈领,堪称一绝。
  第二,明确“战略主题”或“战略的行为目标”。“战略意图”和“战略主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明确了未来追求的结果,也就明白应该做些什么;反过来也一样,只有选择这样的事情去做,才能实现预期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主题”是一种“行为目标”,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向;同时,引导组织成员在战略成败的关键上下工夫,发挥企业长处、积累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按照韦尔奇的说法是“战略就是对如何开展市场竞争问题,作出清晰的选择”。
  TCL集团的战略意图是“以速度冲击规模、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对应的战略主题是“降低销售重心、构建垂直分销价值链、加快产品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GE公司的战略意图是要成为产业领袖,对应的战略主题是“逐渐放弃那些已经成为大众化产业的领域,更多转向创造高价值的技术性产品,或者是转向销售服务而不是实物的产业”。借用韦尔奇的话,就是“要尽量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离不开你;把精力放在创新、技术、内部流程、附加服务等任何能使你与众不同的因素上,即使犯一些错误,依然可能成功”。
  应该指出,企业是一个道义组织,战略必须合乎“道德理性”或称“企业文化”,合乎社会群体的心意。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人类不仅靠面包而活,还要靠上帝的福音而活。”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或被误认为是少数利益群体的一厢情愿,很容易招致普遍的抵制或反对。但是,使战略合乎道义,并不意味着可以使人更有觉悟,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为整体战略目标作贡献。企业需要长期努力,尤其是管理者需要长期修炼和引导,才能获取“道德教化”上的好处。
  企业管理当局必须依靠制度性规范,建立“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及其“KPI指标体系”,才能把战略上的“结果目标”和“行为目标”转化为有组织的努力。然而,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行为的介入。借用圣雄甘地的话就是:“使一些制度完美到不需要任何人都是好人的程度,是不现实的,是一种梦想。”
  
  明确“公司NKPI”
  “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及其“KPI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战略层、组织层和工作层,必须分层次构建。使整体战略依次转化为三个层次的管理规范或控制手段,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关键绩效指标,即“公司级KPI”、“部门级KPI”和“个人级KPI”。“公司级KPI”用于检验整个企业是否处在“战略状态”,“部门级KPI”用于检验各部门是否处在“组织协同状态”,“个人级KPI”用于检验每个员工是否处在“努力工作的激励状态”。只有这种分层管理和控制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才能确保战略落地。
  第一,明确“公司级KPI”。企业通常采用“标杆法”选择“公司级KPI”。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标杆企业”的对比研究,寻求各层面、各环节或各方面的绩效指标的差异,也称“对标”;并在各绩效指标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然后,依据战略的本质特征,识别出关键绩效指标,确定为“公司级KPI”。只要这些关键环节的绩效指标改善了,就能使整体绩效指标全面改观,就能接近乃至超越标杆企业,实现战略上的整体意图。换言之,只要着眼于这些关键绩效指标的改善,把决定成败关键的事情(往往是战略主题上的事情)做到位,就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结果。不过,在确定“公司级KPI”上,韦尔奇的方法更简单,只需关注三个问题:如何超越去年的绩效?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如何战胜他们?
  通常“公司级KPI”的表示方式如下:1998年,GE的公司级KPI是“存货周转率达到10次,经营毛利达到16%”;2000年,华为公司是“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于35%,新业务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大于25%,人均虚拟利润增长率大于10%,人均销售成本降低率大于2%,客户满意度高于竞争对手”;2004年,红塔集团的“公司级KPI”是“红塔山品牌的销量达到50万大箱,单箱利税达到1万元”。
  公司级KPI就是“衡量整体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绩效指标”,用于检验整个企业或战略经营领域(SBU)是否处在“战略状态”,以便公司最高领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如同医生一样,依据“体温37摄氏度,血压70~1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70次”的指标,就能大致把握一个人的“健康状态”。
  必须强调的是:公司级KPI只是“战略检验指标”,不是“战略实施指标”,更不 是总裁或SBU总经理的“目标任务或绩效指标”;如同“体温、血压、脉搏”,只是医生用于“查体”的指标,并不是拿来治病的指标。只有庸医才会把“发高烧”、“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直接当做疾病治疗,不深究这些指标背后的原因和病因。诸多企业就是这样的庸医,把“公司级KPI”直接分解,变成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的“目标任务”及“绩效考核指标”。把三个层次的KPI指标,混为一谈,导致目标管理上的无序、混乱和失效。
  第二,明确“关键举措”。要想实现“公司级KPI”,确保整个企业处在战略状态,企业领导阶层必须和各部门主管进行协商,把“战略意图”和“战略主题”进一步转化为“关键举措”。比如,耐克公司的战略意图是“保护和提升耐克第一运动产品的品牌地位”,战略主题是“在成长的市场中构建自己的驱动器”;与此相对应的“关键举措”是“致力于开发市场需要和想要的产品,并转化为特殊设计的产品;通过有效的存货管理和更少、更好的产品,维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福特汽车公司战略上的“关键举措”是“提供高质量的轿车和卡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以及上市时间、改进工厂和流程效率、巩固与员工、工会、经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
  把上述内容作一简要概括,以某通信公司为例:战略意图——以服务与业务领先,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战略主题——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客户盈利、减少客户流失、增加新业务收入;公司级KPI——市场份额为85%以上、ARPU值(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提高5%、销售渠道成本降低10%、客户流失率降低5%、新业务收入提高20%;关键举措——开拓高端新客户、加强个性化促销、优化销售渠道、改进客户服务、加强交叉销售或追加销售(Cross-Selling and Up-Selling)。
  第三,明确“财务目标”。任何企业都要受到财务上的制约,都要有效地处理“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各利益集团,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政府、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协调好“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修正财务目标的“指标”,赋予财务指标以战略的含义;另一方面,要依据战略的预期价值和收益,修正财务目标的“目标值”。修正后的“财务目标”是:投资收益(EVA)由15%增加到20%,每股股利每年增加5%,股价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水平,保持现金净流入状态,达到AA债券评级。
  第四,明确“经营目标”。战略目标及其关键举措,只是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任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级KPI只是战略目标的表达式。因此,年度经营目标和任务,来自修正后的财务目标,以及年度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表达方式是:净利润额1.5亿元、净值报酬率8%、销售收入增长率40%、现金周转率5次、年销售总额(年回款总额)15亿元等。但是,为了与“战略目标”和“公司级KPI”协调起来,在年度经营目标中,要增加一些相关指标,诸如,重点产品销售收入5亿元、新市场(新客户)销售收入5亿元,重点产品在重点区域的销售收入5亿元,等等。
  
  明确“部门NKPI”
  明确“部门级KPI”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总裁或SBU总经理检查各部门是否按“战略上的关键举措”以及“经营上的重要事项”展开协同。当企业偏离“公司级KPI”的时候,就必须进一步检查跨部门的协同状态,检查各部门分担的战略事项和重要事项的落实情况。因此,明确“部门级KPI”,必须从分解战略关键举措人手(所谓“分解任务”),而不能简单地把“公司级KPI”分解成“部门级KPI”(所谓“分解指标”)。
  第一,把“关键举措”转化为“行动方案”。那些“战略性的关键举措”一定会超出现有各部门的职能范畴,成为“例外事件”。需要专门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并以任务分担的方式,落实到各部门。以“行动方案”弥补各部门“功能缺失”,确保战略落地。另外,那些跨部门的“重要经营业务事项”,也必须通过行动方案来落实。
  第二,设定“部门级KPI”。依据“行动方案”,明确各部门分担的任务、具体的实施计划以及衡量指标。举例说明,假如某企业的一项战略关键举措是“新增N万高端客户”。依据行动方案,可以确定“大客户部”需要分担的任务,比如“提供各销区大客户目标销量的议决方案”、“提供大客户推广的议决方案”、“按各销区状态培训推广人员N名”;进而,可以确定与各部门的协同关系,包括时间进度、方式方法、结果要求和检验标准,形成“部门级KPI”。检验标准或KPI指标,一般依据关键事件及其特征量设定,比如,“目标销量方案的可靠性”、“推广方案的有效性”、“推广人员的达标率”。
  
  激发贡献的意愿
  
  德鲁克强调,任何组织必须将每个成员的努力,融会成一种共同的努力,将每个成员的贡献,融会成一个整体的绩效。然而,这是一件难事,依据西蒙的理论,组织成员的贡献意愿,源自个人动机或自私欲望的满足。舒马赫认为,在精神世界之外,人类的私欲不可能得到满足。据此,韦尔奇的办法是: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用金钱、认同和培训机会激发员工。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把“绩效和报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根据“个人级KPI”或个人的绩效承诺,事先约定报酬,包括报酬类别和报酬大小,使当事人为“绩效”、更为“报酬”努力工作,或者说,使工作者处在“激励状态”。
  诸多企业把“赏罚分明”、“论功行赏”当做管理当局或老板的一种权力,而不是当做“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制度性约定,即按照“绩效承诺”约定“报酬”,依据“完成绩效”兑现“报酬”。在这种状况下,每个工作者并不肯定自己的未来报酬,或大或小、或有或无有待管理当局或老板的裁决,也许最终的裁决或考核是公正的,但每个工作者事先并不确信这一点,甚至怀疑考核的合法性。对个人而言,理智的选择就是猜测或预期未来的报酬,小心翼翼地控制工作投入,谋取个人“回报和投入之比”的最大化。如此,工作就不会那么投入,首鼠两端、狐疑不决。
  人类在形成共同价值文化之前,只能依靠普遍的交往法则,依靠契约或心理契约,建立并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或人际间的秩序。同样,企业在建立“道德理性”之前,只能依靠“制度理性”,依靠相互约定的方式约束和激励员工;并依靠“制度理性”培育组织的正义和员工的公心。
  诸多西方公司就是这样,一方面,坚持不懈地灌输道德信仰,让员工相信工作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上帝为人类身心健康作出的一种安排,是人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源泉,另一方面,持续不断地强化制度性规范、奖励优秀行为、淘汰落后员工、严格选拔干部。通过所谓的“道术混用”,逐渐提升员工的 责任心、精神境界或工作上的内驱力,逐渐减免制度上的复杂性,使制度性管理规范“由简到繁、由繁返约”。借用凯恩斯的话就是:“通往天堂的路,铺满了邪恶的意图。”
  
  明确“个人级KPI”
  事情只能这样,回到原点,把“部门经营目标”转化为“个人绩效目标”以及“个人级KPI”,最终,构建起“目标管理体系”以及“KPI指标体系”,构建起激励和约束体系,确保“战略落地、文化生根”。
  第一,分解部门的目标任务。各部门都是一个确定的“价值转换系统”,这个“转换系统”由专业化的“职能结构”和“职务关系”组成。分解部门目标任务并不复杂,以营销中心为例,只需要根据“职能结构”,把“销售计划”、“回款计划”、“产品计划”、“促销计划”落实到各专业职能部门或科室,或者落实到各个区域的分销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或科室,再按“职务关系”落实到个人,或落实到每个销售业务员或客户顾问。
  困难的是那些“例外”的关键事项,比如,提高战略市场的目标销量、提高重点品牌的销量、维持关键地区的价格水平、开拓新市场或新客户等;这些超出部门职能的“例外事项”需要单独安排,尤其要选拔合适的人去担当,并配置必要的手段和资源。同时,要责成当事人或关键事项的责任者,把这些例外事项,转化为例常事项,充实“部门的经验数据库”,积累“专业性团队的经验”,改善部门的职能结构。由此,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机制,提高部门价值转换的效率,以及适应环境变化或“输入/输出”条件变化的能力。
  第二,明确个人“工作任务”。这是“绩效管理平台”的起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各级管理者要指导和帮助下属理解自己的“职务”以及所担当的工作任务;使下属员工清楚做什么,应有的结果和贡献是什么;进而指导和帮助下属员工形成工作思路和改进工作的方法,使下属知道怎么做,理解自己的长处或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工作本身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最后,约束和激励下属员工,对应有的贡献和绩效作出承诺,并以“目标任务责任书”的形式界定下来。
  特别强调,每个管理者都必须有管理以外的工作任务,明确界定自己工作的责任边界和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者应该是专业人士或专家,不应该单纯从事抽象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工作。德鲁克介绍说,有一家法国公司,20年来产品一直畅销,得益于公司的总经理在“关键事项和重要关系”上的亲力亲为,包括兼任广告与推销部经理,亲自撰写公司的绝大多数广告,设计推广计划,亲自负责同欧洲各地特别是法国的代理商的联系,一年中,亲自访问30个左右的大型代理商,倾听他们的意见,研究他们的业务,处理同他们的关系。
  个人的“绩效”是指“个人承诺的工作任务及其应有的绩效”,是指“写在目标任务责任书上的工作任务”。制度的本质是“契约”,契约双方必须界定清楚“绩效和报酬”。任何人都不能对那些“无法界定的结果或要求”或“无法描述的事项”承担责任;任何组织也不可能在含含糊糊的情况下支付报酬。在这方面,管理者的个人绩效,尤其需要界定清楚。不然,管理者很容易忽略应该承担的关键事项,或在没有明确责任的事项上成为“替罪羊”。
  第三,设定“个人级KPI”。每个员工的绩效,关系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行和争夺市场的能力;一个环节出问题,或一个环节做不到位,整个系统的效率就有可能会大打折扣。所谓“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一万个条件,毁掉一件事情只需要一个条件”。然而,每个员工的行为不会自然而然地趋向整体绩效目标。韦尔奇发现,员工的努力程度呈“271”分布:20%优秀,70%合格,10%不合格;巴纳德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整体的贡献意愿会逐渐衰退,所谓“社会性惰化”。因此,企业没有别的选择,必须依靠各级管理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按照“个人级KPI”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激励状态进行检验,促进每一个员工始终按事先承诺的绩效努力工作。借用海尔公司的管理经验,就是“日结日清、日清日高”。把“个人级KPI”当做管理合法性的基础,当做管理PDCA循环的工具;不断检查、不断促进、不断改善、不断提高。
  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契约,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一种契约。作为一种契约,就必须尽可能明确每一个员工做什么和怎么做,明确每个员工的“目标任务责任书”。就必须按照“SMART”又称“精明原则”,把每个员工的目标任务,用具体而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紧扣主题的(Relevant)、限时完成的(Time Bomb)指标及其指标值表示出来,形成具体的“考核表”。
  
  强化目标激励的作用
  从整体战略出发,建立并维护“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及“KPI指标体系”,这本身是一种激励,也称“目标激励”。可以提高每个组织成员对企业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短期经营成果和长期资本市场价值。同时,企业管理当局也有机会和条件,按“绩效和报酬”紧密联系的原则,明确“报酬”规则和方式,事先约定每个员工应该获得的“报酬”,即工资、奖金和股权,以及其他可分配的价值,包括地位、权力、名誉、培训机会和特殊待遇,使员工愿意“为自己承诺的绩效”努力工作。如果企业不能建立“共同目标”,没有维持“共同利益”的基础,那就会有“树倒猢狲散”的事情了。借用韦伯的话说,没有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乏力的,没有追求的“物质利益”是空洞的。应该指出,工资报酬及价值分配,必须纳入“报酬管理”的范畴,按照制度性规范进行。
  对组织来说,只要员工如期完成绩效,就必须兑现“报酬”上的承诺;对员工来说,要想获得预期的“报酬”,就必须兑现“绩效”上的承诺。员工的工作意愿来自于“个人预期报酬的可靠性或概率”;企业的未来系于全体员工“激励状态的可持续性”,以及“对组织长期价值和战略自由度的良好预期”。德鲁克告诫管理当局,要关注企业外部的机会和长期发展的空间,着眼于“营销和创新”,从根本上激励员工。可以说,选择什么事情去做,是管理当局的一种智慧和境界。
  管理者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每一个员工改善工作,帮助他们实现个人预期的绩效目标以及获取应得的报酬,以维护“目标管理体系”以及“KPI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在这里,“考核”更多的是为了发现偏差,寻求偏差发生的原因;并通过管理工作的改善,帮助下属员工纠正偏差,增强对未来“绩效和报酬”的预期或信心。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创造绩效和获取报酬的能力。考核充其量只是一项“核实”工作,以兑现事先约定的报酬,而不应依靠考核结果,确定报酬或奖金分配方案,更不应把考核当做指挥棒,把人当猴耍。概言之,在“没有前途也没有管理者善意”的组织平台上,没有人愿意付出更多。
其他文献
专题指导:朱冬  主持人:郭德苍 刘韶华  执行编辑:宋玮 窦林毅    主持人:从2008年第三季度起,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让企业感受到透骨之寒的同时,一批批智业公司也体验到了切肤之痛。随着企业客户服务订单的减少,作为服务业的智业公司快速进入了寒冬,在伴随中国十几年GDP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以快速消费品、大众消费品全面市场化为背景的中国智业在高速成长了十几年后,中国的本土智业突然面临着市场的冲击与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灵魂。商业模式创新,则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企业创新,首当其冲的应是营销创新,所谓营销创新就是企业根据新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及其组合在市场中的变革与突破的过程。营销创新最直接地体现出企业的市场创造能力,也只有营销创新,才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直接为企业创造赢利。  在通常意义上,企业的技术、产品、渠道、管理和服务创新都属于营销创新
期刊
2009年1月8日上午,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宣布河南新华营销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是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集团之一,是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的基础上整合内部报刊资源组建而成。  新成立的河南新华营销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销售与市场》旬刊、《营销界》周刊、《营销时报》、《商业2.0》、《北大商业评论》等报刊,拥有《第一营销》、《IN MART我在行》等电子多媒体
期刊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编辑:马可     编者按  西方有许多“未来学家”,他们不断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事件中捕捉信息,时不时提出大胆预测。这种现象与西方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不无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经历的远比我们要多,他们更能理解现在坦然预知未来。  而刚刚“30而立”的中国市场,在遭遇萧条时更容易惊慌失措,甚至瞬间失去信心和方向。美国从1776年建国以来经历了22次经济衰退,在企业
期刊
当人们不断地担心CPI还会上升,在忧虑房价会涨还是会跌,甚至经济是否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回到市场的角度来作出判断,更多的还是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上来判断。目前所出现的现象,其根本的原因是“顾客不足”,企业必须以顾客为导向,聚焦于顾客,而我们的企业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顾客不足”是弗雷德·维尔斯马提出的概念,它指卖方太多买方太少;不是指没有足够数量的顾客,或是顾客的购买力
期刊
观察    苏宁、国美成为手机销售主渠道  近日,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市场竞争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以苏宁、国美为首的传统家电卖场正凭借强大的网络布局、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庞大的资金优势,占据了大、中城市手机销售市场20%的份额,与2007年相比增幅超过15%,这对同为连锁直供模式的专业手机连锁卖场形成了较大压力。随着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国际手机巨头对家
期刊
如果您有一个不错的网站,却没有利用免费的网站分析工具来系统研究消费者来访的意图,那就是对网站资源的严重浪费。您到底错过了什么?  就在不久之前,还只有最大规模的在线零售商才拥有分析客户访问体验的工具,凭它们了解其网站上哪些内容可行、哪里出现了问题及其原因所在。而今天,即使是最小的电子商务站点也能获得这些工具(统称为网站分析工具,如Google Analytics、Awstats、CrazyEgg、
期刊
基于媒体碎片化、受众分散化的传播趋势,精准、互动和灵活性成为广告主投放网络广告的关注点,也是网络传播平台打造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兔斯基”、办公、聊天、网上冲浪……酷炫的卡通视频撩动年轻人一探视频原委的冲动。“我不上班,照样拿工资”、“我在全速码字,你快跟顶”、“我正在WWW呢,有事一会说”三个不同视频主题融合于同一风格,先声夺人地带给受众以视觉冲击波,有效配合了MOTO新品Q8系列的推出,
期刊
对于康师傅“水源门”,有人猜测为竞争对手挖坑,有人总结为行业潜规则而已。如果认识仅停留于此,我们就是在浪费“水源门”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    见怪还怪    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曝光,或者虚假宣传曝光,在我们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中国大市场,早已不是新鲜的事情。连专门曝光企业诚信问题的央视“3·15”晚会,也渐渐需要加大剂量,才能够拨动亿万观众的神经。地沟油、黑心棉、烂尾楼、作坊车……曾经,从吃穿住行的
期刊
1P理论探讨通过跨行业竞合,多元目标顾客和第三方埋单的赢利模式。开创了在行业内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走出红海、进入蓝海的营销新模式。  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为了争夺顾客,同行企业被迫竞相提高产品、渠道和促销的质量,降低产品价格。这种红海营销的结果必使企业利润下降,直到无利可图。  按照传统的营销思维,行内没有竞争就是蓝海,故只有行业垄断消灭行业内竞争的营销模式才能突破血拼的红海。但垄断整个行业非一般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