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解读乔治.艾略特的决定论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qu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略特受到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决定论思想。而其决定论不同于消极决定论之处在于,她强调个体对责任的承担及对他人的关爱。本文试析艾略特的决定论思想在其早期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乔治·艾略特责任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埃文思,是维多利亚时代成就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英国作家吉尼亚·伍尔夫曾将艾略特评价为“女性的骄傲和楷模”。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也盛赞艾略特,称其在“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性”。艾略特在其作品中描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反映变革时代的社会、宗教、道德等问题。大多数文学评论家都很关注其小说中体现出的道德关怀与人文宗教观,将艾略特与19世纪的理性主义、实证哲学和现实主义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但也有评论家注意到艾略特作品中弥漫的决定论思想,如George Levine发表于PMLA上的文章《艾略特作品中的决定论与责任》。本文试探究艾略特决定论的思想源头、主要的观点及其在早期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体现。
  一
  一般而言,哲学家有三种不同的决定论的基本观点:1、世界上的一切都已经被严格决定好了,因此,事实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人类的责任;2、尽管几乎任何事都已被决定,但人类的选择可以打破因果关系,因此人类是自由的,并应承担责任;3、世界已被严格决定了,甚至人类的选择也是如此,但人类仍应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一种观点曾在哲学界引发较多争论,解释起来也颇为困难。而艾略特作品中体现出的恰是最后一种决定论的思想。
  艾略特决定论思想的形成受到其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艾略特通晓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曾阅读黑格尔、康德、卢梭、查尔斯·布雷等人的著作,受到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费尔巴哈的思想对艾略特影响至深。
  1851年,艾略特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的撰稿人和编辑。在此期间,她翻译了费尔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在此著作中,费尔巴哈否认上帝的存在,对传统基督教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的本质为“爱”,建立起“人本主义”宗教观。在另一本著作《幸福论》中,费尔巴哈肯定了利己主义是人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但他所指的利己主义“总括了属人的本质之一切的种和类,因为不仅有单数的或个别的利己主义,而且又有社会的利己主义,有家族的利己主义,有集团利己主义,有区域利己主义,有爱国利己主义。”同时,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应尽到对他人应尽的义务。因此看来,费尔巴哈的幸福观思想中,包含很大的利他主义成分。
  同样,斯宾诺莎也认为人类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人要保持他的存在,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正是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艾略特形成了她的决定论思想,即:宇宙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地互相联系在一起,没有什么能真正孤立地存在。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可能与他生长的社会、他的朋友、亲属、过去的经历完全分割。人类个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外界环境给人的压力可能会与个体的欲望产生直接的冲突。但艾略特又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主张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否认个人英雄主义。
  艾略特小说描述的世界充满决定论的色彩,大自然有固定的法则,例如因果报应法则等。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这些法则的支配。这些外界法则的压力不是任何个体可以完全克服的。正如艾略特曾说过的:“没有生物,可以内在很强大,而不在很大程度上由外在的事物所决定。”(George Levine,1962:270)
  但另一方面,艾略特的决定论又不同与加尔文教义中的天定论,也不同于宿命论。这主要表现在她认为在此世界中,个体承担的责任至关重要。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有很多后果,因此每个人在行事时应尽可能小心,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理解艾略特决定论的关键在于其对个体意志的强调,即个人对责任的承担。
  二
  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充满决定论色彩的半自传体小说里,艾略特通过小说主人公麦琪的成长和思想成熟的描写,强调了个人对于责任的承担。
  童年的麦琪聪明、敏感、渴求自由,本性里也有反叛的因子,但她不可能离开她生长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压制了她的本性,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她的父亲塔利弗虽然对麦琪宠爱有加,但骨子里却坚持男权统治。他对于麦琪的聪明心存担忧,“一个女人不应该那么聪明,我怕那会引起麻烦的。”因此虽然知道女儿麦琪智力上优于儿子汤姆,更是可造之材,却宁可选择花费昂贵学费,送儿子接受数学、拉丁文等的教育,对于麦琪读书的热情横加打击,吝于赞扬。母亲则苦于麦琪的头发总不能按规矩地卷起来,觉得女儿长相古怪,不像自己的孩子,是大自然的错误产儿。麦琪最喜爱的哥哥汤姆对待她的态度更像是对待宠物,稍微一不合他的心意,就利用麦琪对他的喜爱,对她进行精神惩罚。
  社会上其他人的观点对于麦琪也是压制多于鼓励。姨妈们认为麦琪私自剪掉头发,不够驯服,应该受到惩罚。汤姆的老师斯特林先生甚至连麦琪唯一受到肯定的聪明头脑都要加以批评打击,认为女孩子“她们很有一些小聪明,可是她们不会深入地去钻研,因为她们尽管聪明,却很浅薄。”(137)
  麦琪受到的压制使她得不到想要的关注与肯定。当她的各种努力归于失败时,她依照本性行事,进行她的反抗:被哥哥责罚后,她躲在阁楼里打洋娃娃泄愤,受到众人的冷落时,她把完美女孩—表妹露西推入烂泥地,甚至离家出走,逃到吉普赛人的驻地。但一个人终归不能脱离她的家人和生长的社会。无论环境与天性是多么格格不入,有一些因素是已决定、难以改变的。艾略特甚至直接介入作品进行评论:
  “这个大自然,在豪爽的外表里,蕴藏着深沉的狡诈,头脑简单的人自以为能彻底了解它,可是它呢,却始终在暗地里准备推翻他们的自信的断言,……那个最容易动感情的,常常要反抗的,黑眼睛的女孩子,……结果倒可能是一个任凭人家摆布的人。”(28)
  家庭的变故,使麦琪的处境更为困难。因塔利弗先生打输了官司,全家陷入破产境地。塔利弗太太因为不得不卖掉带有自己名字的台布与瓷器而哭哭啼啼,指责丈夫,怨天尤人。塔利弗先生大病一场后,变得沉默寡言。汤姆因为无法忍受被周围的人轻蔑地谈论,以及家庭地位的突然降低而性情大变,每日只醉心于工作,忙于赚钱,以期重振家门。
  艰难度日中,麦琪觉得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对她都很严厉很凶,世界中没有纵容和宠爱,只有贫困和父母的悲哀。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渴求一切美丽而愉快的事物,渴求学识。在阅读中,麦琪为自己减轻痛苦找到了一个出路,“她明白了:她的年轻的生活中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幸,就是因为她一心一意想着自己的欢乐。”(267)她决定转变只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撇开自己来看问题,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受到神指导的整体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部分看待,她开始相信只有克己,才能使自己得到一直无法得到的满足。
  麦琪的观念转变反映了艾略特的决定论思想。外界环境的压力可能会与个体的欲望产生直接的冲突,在此世界中生活,个体应承担起责任。而麦琪放弃幼时的无结果的反抗,开始克己与禁欲生活无疑是走向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小说中最能体现艾略特决定论思想的是对麦琪与斯蒂芬的爱情遭遇的描写。有的批评家为麦琪爱上一个“花花公子”而不值,但其实,两人间有很强的性格与性方面的吸引,会坠入爱河也不足为奇。斯蒂芬家境优越,相貌英俊,在认识麦琪前一直在追求麦琪的表妹露西,对他而言,麦琪不同于露西的美貌、聪慧、坚强的性格在给他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深具吸引力。而对自幼渴望得到他人爱与重视的麦琪而言,斯蒂芬的爱慕使她感到不再无人注意或受人责骂,他的殷勤也使她感到快乐与感动。例如,斯蒂芬在聚会中,就会一直注意麦琪的一举一动,猜着了她要什么,抢先为她做好。可惜二人相逢的时间与场合早已注定了爱情的结局。麦琪出于对表妹露西的爱,数次拒绝斯蒂芬的苦苦追求,不想因为自己的幸福伤害到露西。一次外出划船,二人因故未能当天返回,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麦琪同意嫁给斯蒂芬,则至少可以爱情幸福,并保全自己的名节。但麦琪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执意拒绝斯蒂芬的求婚,单身返回,独自面对被哥哥抛弃、拒之门外,被社会排斥、诬蔑的后果。
  麦琪的爱情遭遇与选择充分体现了艾略特的决定论思想。宇宙是复杂的统一体,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命运要受到其法则的约束。艾略特的决定论世界是以“责任”为首要重要性的世界,个体应承担起责任,关爱他人,避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孤独困苦中度日的麦琪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地承担着一切后果。然而小说结尾的洪水的突袭却极具命运决定论的色彩,最终带走了麦琪的生命。洪水袭来时,独自一人居住的麦琪第一时间想到了她的老家,汤姆和母亲。她意识到那些她怀念已久的亲人会面临危险,也期望能在此和哥哥重归于好。这种对亲情的渴望,使麦琪无视汹涌的洪水、死亡的威胁,划船赶回磨坊。兄妹见面,所有的争执与决裂即刻被遗忘,麦琪与汤姆冰释前嫌,试图合力离开磨坊,然而却终究无法从洪水中脱身,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沉入河底。小说的情景描写:“兄妹俩已经在永不分离的拥抱中沉下去了;在最后的一刹那,他们又重温儿时亲密地拉着小手在野菊丛中田野里漫游的日子”,让读者既为兄妹的亲情而感动,又为二人的命运结局倍感凄凉。
  小说的情节设计、人物的命运安排,极具决定论的色彩。主人公为社会及自然力量所左右,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小说的一开篇就为麦琪的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麦琪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时,就是刚从河边玩耍回来,她母亲为她的不听话而头痛,警告她“总有一天会跌到河里去的”,小说的结尾与之遥相呼应,麦琪终究葬身弗洛斯河。弗洛斯河见证着麦琪的人生历程,也象征着主宰她命运的力量。麦琪从任性、常常要反抗的小女孩,逐渐成长,虽受到大自然、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命运中辗转受苦,经历坎坷,却从未在苦难中沉沦而放弃自我,反而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麦琪的命运描写与性格的成熟集中体现了艾略特独特的决定论思想,个体虽无法改变命运,却应承担责任,关爱他人。
  三
  小说中,女主人公麦琪从童年到成熟,逐步控制自己对满足自由等欲望的渴求,压制自己的天性,学会承担责任,关爱他人。麦琪的成长反映了艾略特决定论的思想。在艾略特的小说世界里,并非“性格决定命运”,社会环境、外在的影响以及生命的偶然性一起在起作用,决定人的命运。但在人生的成长、生活斗争中,艾略特并不赞同悲观主义的宿命论,她推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主张个体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关爱他人及对责任的承担。因此,艾略特的决定论是包含爱与责任,促进读者德行提高的、积极的决定论。
  
   参考文献:
   [1] Graham Handley.George Eliot:A Guide Through the Critical Maze[M].Bristol:Bristol Press,1990.
   [2] F.R.Leavis.The Great Tradition[M].Gardencity,D.Y.Doubleday &Company,Inc.1953.
   [3] George Levine.Determinism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Works of George Eliot[J].PMLA,June 1962.
   [4] 弗吉尼亚·伍尔芙,石云龙译:《伍尔芙随笔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费尔巴哈,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 斯宾诺莎,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 乔治·艾略特,祝庆英等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苗颖,女,1975—,辽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现在流行的美白成分的作用基本是以下几种,一是抑制“三酶一素”的活性,二是促进表皮脱落,加快黑色素的排泄,三是对黑色素细胞有选择性毒性。下面是市场上美白产品的说明书
对卵巢癌起引的腹腔积液,在全身化疗的同时,向腹腔内灌注抗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作者根据9例这种病人的治疗结果,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The peritoneal effusion o
《启示》是弗兰纳里·奥康纳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中特宾太太勤劳、虔诚,生活富裕,受人尊敬,因而十分自信,以为自家的猪也比很多小孩干净。一天她与人高谈阔论起自己的幸
藏餐是人们对西藏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拉萨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藏式烹调的起源在很早很早以前,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当时人们的
作者最近治疗膀胱癌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平均69.6(42—68),用阿糖胞甙(cytosine arabinoside,CA)和新制癌菌素(neocarzinostatin,NCS)联合注入膀胱内治疗。CA200mg+NCS4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一常见病,与胃癌关系密切,国内外研究报导甚多,但目前对其镜下诊断标准及Strickland等的分型意见看法尚不一致,本文就我院181例病理证实的CAG,在临床
早在1912年,法国有位名叫美拉德的化学家作了个试验:将甘氨酸和葡萄糖混合溶液加热,发现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成深褐色,最后形成类黑色素。美拉德当时没有搞清是怎么回事。3O多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自然的不良刺激,老年人的面部皮肤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和弹性,皱纹也逐渐地增多。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护理皮肤,延缓这种现象的出现。应注意以下几点:
卵巢Krukenberg氏瘤(以下简称克氏瘤)比较少见,不易引起人们注意。但近年来不断有关该肿瘤的报告,发病率似有增高趋势,而且由于该瘤大多继发于消化道癌肿,一旦发现,予示病情
作者报告了3例少见的先天性肢端黑素细胞痣.其临床表现提示为肢端色素性黑素瘤,但活组织检查呈良性特征.这种异常的表现值得临床医生注意,并对于任何拟为恶性黑素瘤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