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 聋生;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在改革开放的今朝,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造”思维显得格外重要。改革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聋校的语文教学也在社会改革的潮流中逐步迈向了新的一页。
一、聋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将来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不被淘汰,这个基础的奠基在学校,聋校的语文教学在这个奠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由于聋生听力上的障碍,他们的思维较简单,认识较肤浅,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知识较多,而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创新的能力相对较差。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全班经常出现千篇一律的答案,在你询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时,举手的却寥寥无几。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从课文中找不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甚至就不去思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聋校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由直观影像深入到抽象思维,使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强化起来,创新思维逐渐培养起来,自觉主动的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知欲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主动参与的意识就可以得到培养。聋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语言或文字传授难以理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学生心态,情绪和承受力考虑不多,这样让学生被动接受,弊多利少。要启发诱导,深化知识,从激发求知欲入手,从发展能力着眼。要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可贵,使其自我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主观愿望便会促使他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的吸引力,丰富教法,善于把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讲出新意和乐趣,使课堂上经常有笑声,做到动中有乐,乐中有动,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显得精神振奋,兴致勃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不突破传统的教学法,就无法真正培养持久的注意力。在不断的探求与实践中,逐渐改掉语文课陈旧的教学模式,让掌声,笑声充满课堂,让课外知识飞进课堂,让多种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有效形式,将学生的兴趣拉回课堂,提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聋生的活动范围、社交关系相对狭窄,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场景,引导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用这样句式说写句子:“谁天天做什么”或“谁拿什么做什么”等等。学生在说写句子的时候经常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或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名字,本班同学的名字来说写句子。特别是看图说写句子时,看见男孩不是用哥哥就是用弟弟,看见女孩不是说姐姐就是说妹妹,如果你让他用名字来说,就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有的还想不起一个名字,想起的也是学过得比较简单的名字,比如像“王明,李英”等名字。虽然学生说的符合句子的要求,但缺少自己的创新,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案:“改名字”。
我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一听说做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趣。 我把班里的每个同学的姓氏写在一张卡片上,发给他们,然后把每个同学姓氏后面的字写在黑板上,成一竖行,让学生从同学的名字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给自己改一个新名字,挑选好了的同学把同学的名字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立刻学生们指手画脚,议论纷纷,选好了的学生喜笑颜开。我既是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表扬,然后又引导学生说:“现在你们都有了一个新名字,我们再给别人改个名字好不好?”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我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姓和名分开写成两竖行,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把“李英”改成了“李红”,把“丁军”改成了“丁亮”等等。下课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写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李、王、张、赵、马、牛等,让学生在后面加上名。学生的作業完成的都很好。从那以后,再练习:“谁……”这样的句式看图说写句子的时候,学生很轻松的就会想起一个名字。他们还能说出“王华阿姨……”这样的句式,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以前见到中年妇女不是妈妈就是阿姨或者老师。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创新学习。事实证明,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等重要,它们是实现发明创造必需的两大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要放眼未来,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胆进行创造教育,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缔造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能奉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残而不废的愿望。
【关键词】 聋生;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在改革开放的今朝,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造”思维显得格外重要。改革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聋校的语文教学也在社会改革的潮流中逐步迈向了新的一页。
一、聋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将来他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不被淘汰,这个基础的奠基在学校,聋校的语文教学在这个奠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由于聋生听力上的障碍,他们的思维较简单,认识较肤浅,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知识较多,而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创新的能力相对较差。在一些问题的回答中全班经常出现千篇一律的答案,在你询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时,举手的却寥寥无几。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从课文中找不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甚至就不去思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聋校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由直观影像深入到抽象思维,使他们的探究意识逐渐强化起来,创新思维逐渐培养起来,自觉主动的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知欲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主动参与的意识就可以得到培养。聋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于语言或文字传授难以理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当前学生心态,情绪和承受力考虑不多,这样让学生被动接受,弊多利少。要启发诱导,深化知识,从激发求知欲入手,从发展能力着眼。要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可贵,使其自我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主观愿望便会促使他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科的吸引力,丰富教法,善于把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讲出新意和乐趣,使课堂上经常有笑声,做到动中有乐,乐中有动,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显得精神振奋,兴致勃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不突破传统的教学法,就无法真正培养持久的注意力。在不断的探求与实践中,逐渐改掉语文课陈旧的教学模式,让掌声,笑声充满课堂,让课外知识飞进课堂,让多种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有效形式,将学生的兴趣拉回课堂,提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聋生的活动范围、社交关系相对狭窄,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场景,引导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用这样句式说写句子:“谁天天做什么”或“谁拿什么做什么”等等。学生在说写句子的时候经常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或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名字,本班同学的名字来说写句子。特别是看图说写句子时,看见男孩不是用哥哥就是用弟弟,看见女孩不是说姐姐就是说妹妹,如果你让他用名字来说,就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有的还想不起一个名字,想起的也是学过得比较简单的名字,比如像“王明,李英”等名字。虽然学生说的符合句子的要求,但缺少自己的创新,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案:“改名字”。
我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一听说做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趣。 我把班里的每个同学的姓氏写在一张卡片上,发给他们,然后把每个同学姓氏后面的字写在黑板上,成一竖行,让学生从同学的名字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给自己改一个新名字,挑选好了的同学把同学的名字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立刻学生们指手画脚,议论纷纷,选好了的学生喜笑颜开。我既是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表扬,然后又引导学生说:“现在你们都有了一个新名字,我们再给别人改个名字好不好?”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我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姓和名分开写成两竖行,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把“李英”改成了“李红”,把“丁军”改成了“丁亮”等等。下课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写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李、王、张、赵、马、牛等,让学生在后面加上名。学生的作業完成的都很好。从那以后,再练习:“谁……”这样的句式看图说写句子的时候,学生很轻松的就会想起一个名字。他们还能说出“王华阿姨……”这样的句式,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以前见到中年妇女不是妈妈就是阿姨或者老师。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创新学习。事实证明,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等重要,它们是实现发明创造必需的两大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要放眼未来,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胆进行创造教育,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缔造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能奉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残而不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