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优化的语文教学应是驰骋与控制的完美结合、疏密有度、节奏张弛适宜,而最佳者莫过于在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从而使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一、创造性地展现教材中的艺术美
  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的,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构成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展现艺术的境界,是使学生直觉到美的方法之一。比如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凭着学生自己的理解,去朗诵出含蕴在字里行间的深切的悼念、急切的寻找、深沉的呼唤、由衷的赞颂、永远的怀念,读出诗的崇高美,学生的情感会完全沉浸在深幽的境界中。 教师适时适度的角色化“表演”,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也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
  二、挖掘新奇点激荡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联结审美心理其他功能的中介和动力。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乱想。“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 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一个“情”字上,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通过表情朗读、生动描述、精辟剖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討源”,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或喜或怒或怨或愤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火花,增强其审美的内驱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教学形式越是创新,不落窠臼,越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美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凝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掌握了文中任务的作用和任务间的关系后,用一个“骗”字就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众多任务以及课文的主旨揭示得清清楚楚。
  三、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隔阂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 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关键性因素——想象。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的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同时让学生参与创设情境,使学生既对诗境有了深刻的印象,又感受到了创造了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迈进。使学生不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任务形象的认识。
  四、把美的感悟融入写作的创造活动中去
  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个自在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的作家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美要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诱导他们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并用从中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动更多的人。 如在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都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父子深情而感动,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从记忆的相册里寻找同样感人的镜头,用真情的笔写下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文章就显得特别富有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去理解父母的爱。
  总之,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创造美。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去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
期刊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分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基本目标;要求    讲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头疼的。他们不仅很难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而且很难理解古人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上文言文的尺度。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对文言文发怵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
期刊
我曾记得有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过,他认为自己在幼儿园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同时也是他人生梦想的起始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快乐的童年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而孩子快乐童年的基础便是那童年的玩耍,而不是那些枯燥的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玩才是孩子的本性,只有发挥本性才会激发孩子最大的潜力。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我们在上小学时的知识量。如今的孩子们每天
期刊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你会惊讶地发现: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都提到了朗读,第一单元:“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还要练习朗读……”第三单元:“要反复朗读……”。……足见朗读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朗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会使
期刊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
期刊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极具个性、极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理当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张扬学生个性,激活创新潜能,引领学生寻觅创新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  创新教育
期刊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以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主体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并针对不同阅读学习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阅读探究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陈旧落后的文章阅读教学法,而倡导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
期刊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
期刊
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智力开发的任务,同时还要把德育和美育贯穿其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期刊
提起作文,人们大多关注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写作的过程,对作文后的“修改”则往往不够重视。以致一些学生写完作文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就交给了老师,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写得次数再多、花费的时间再长,作文训练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  文章修改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明确文章修改的内容,这是教会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前提。  一、文章的语言方面。文章语言的修改自然要从文章的字、词、句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