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活实际;课外活动;渗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14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位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标,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笔者就浅要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人生的感悟,深入理解这些课文,让它成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单纯的阅读、分析是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是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做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發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纷纷做出了抉择。“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的更远、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事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有人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她的脸涨红了。她又补充说:“我妈妈这么说的。”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做出自己的表述。笔者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笔者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素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感悟、运用。
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课文、体验课文、品味语言
课本中有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许多写景的散步、诗词,学生往往只见其景不见其情,学习起来非常肤浅。要想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必须用心灵去感受。冬季,笔者带领学生走在凛冽的风中,感受着自然的呼吸,我们观察松柏、冬青,体验着生命的顽强,我们观察光凸的枝条,竟发现了其间孕育着的生命,学生曾为此欣喜不已。雪天,我们走向广阔的田野,吟诵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品味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春日,我们踩着松软的泥土,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着“母亲的手的抚摸”,真正体会到了文学家们用词的精妙。
三、让学生到课外活动中学习语文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板,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在足球赛时,笔者组织学生充当解说员,学生兴趣盎然,时而说球员、时而说裁判、时而说观众,解说中常常妙语连珠。在毫无压力的操场上,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后来学生再看球赛的转播时不再是单纯地看激烈的场面、精彩的进球,还时常注意到解说员的语言,常常和笔者讨论:哪天哪个解说员说了个病句,哪个解说员用词不够准确。试想:拥有了这样的语文敏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不提高吗?
四、让语文活动课异彩纷呈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掌握它,就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课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发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于参加,又各有收获。
五、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不但要有以语文为主的社会科学方面“百科知识”,还要学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知识”。最近在上课中遭遇一件尴尬事。在讲授传统篇目《岳阳楼记》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笔者解答:“文章里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的意思是白,按理说,银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经折射后,应该是白色,为什么变成了金黄色,出现了‘浮光跃金’的景象呢?”笔者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新问题,一时无法做出圆满正确的答案,下课之后,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师请教,才算把问题弄明白,后又对这个学生做出了解答,学生十分满意。一个知识贫乏、基本功不过硬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的,更不可能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自树树人。“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在信息时代恐怕还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丰富的学习阅历、广发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习扎根在广阔的天地上,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真知灼见。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砺青中学 351100)
关键词:生活实际;课外活动;渗透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14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定位语文课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标,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笔者就浅要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人生的感悟,深入理解这些课文,让它成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然而,单纯的阅读、分析是很难收到这样的效果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是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做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發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纷纷做出了抉择。“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的更远、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事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有人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她的脸涨红了。她又补充说:“我妈妈这么说的。”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做出自己的表述。笔者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笔者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素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进一步感悟、运用。
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课文、体验课文、品味语言
课本中有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许多写景的散步、诗词,学生往往只见其景不见其情,学习起来非常肤浅。要想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必须用心灵去感受。冬季,笔者带领学生走在凛冽的风中,感受着自然的呼吸,我们观察松柏、冬青,体验着生命的顽强,我们观察光凸的枝条,竟发现了其间孕育着的生命,学生曾为此欣喜不已。雪天,我们走向广阔的田野,吟诵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品味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春日,我们踩着松软的泥土,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着“母亲的手的抚摸”,真正体会到了文学家们用词的精妙。
三、让学生到课外活动中学习语文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板,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在足球赛时,笔者组织学生充当解说员,学生兴趣盎然,时而说球员、时而说裁判、时而说观众,解说中常常妙语连珠。在毫无压力的操场上,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后来学生再看球赛的转播时不再是单纯地看激烈的场面、精彩的进球,还时常注意到解说员的语言,常常和笔者讨论:哪天哪个解说员说了个病句,哪个解说员用词不够准确。试想:拥有了这样的语文敏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不提高吗?
四、让语文活动课异彩纷呈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掌握它,就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地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课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发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于参加,又各有收获。
五、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不但要有以语文为主的社会科学方面“百科知识”,还要学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知识”。最近在上课中遭遇一件尴尬事。在讲授传统篇目《岳阳楼记》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笔者解答:“文章里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的意思是白,按理说,银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经折射后,应该是白色,为什么变成了金黄色,出现了‘浮光跃金’的景象呢?”笔者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新问题,一时无法做出圆满正确的答案,下课之后,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师请教,才算把问题弄明白,后又对这个学生做出了解答,学生十分满意。一个知识贫乏、基本功不过硬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的,更不可能在教学中教学相长,自树树人。“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在信息时代恐怕还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丰富的学习阅历、广发的学科背景,才能够使语文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习扎根在广阔的天地上,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真知灼见。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砺青中学 351100)